28日午後,一年一度的台灣同志大遊行於台北市政府前廣場舉辦,邁入第21年的同志遊行,雖然上午台北下起大雨,但活動前刻雨勢停歇,吸引逾10萬民眾參與;而前日晚間,在西門町所舉辦的跨性別遊行也邁入第五年,亦有數千人參加。除了台灣同志外,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東南亞甚至歐洲的許多LGBTQI人士也專程到台北參加。
這兩場近年來台灣重要的同志遊行,隨著2019年同性婚姻合法化後,同志遊行的氣氛轉為歡快。相較於過往訴求「婚姻平權」的政治性改革,更像是一場盛大的嘉年華。
在這樣的盛大嘉年華式氣氛底下,目前台灣仍有一群同志伴侶的權益,並未因同婚的通過而平權,例如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伴侶仍無法結婚、人工生殖法限制同性伴侶在台生育,以及跨性別者面臨性別更換的問題。
在這場「與多元同行(Stand with Diversity)」的遊行隊伍中,走了21年的同志大遊行與同志平權路,還有哪些阻礙?

酷兒族群中的跨性別身影
在同志大遊行的前一晚,來自香港的 Cleo 裸著上身站在喧鬧西門町街頭,與其他同樣來自香港的朋友參與跨性別遊行。這不是她第一次上空參加同志遊行,前一次是在香港的同志集會。
Cleo 是一名順性別女同志,但她倡議的內容包含跨性別及身體議題,「我平常就喜歡上空,但連在家中不穿衣服,我媽也會擔心有人從外偷拍。」
來自馬來西亞的明越與思伶來台已有十多年,他們長年參與性別運動,明越在現場一看到思伶,便拿出馬來西亞國旗一同遊行。他們說,同志與跨性別者在馬來西亞的處境很危險,尤其是穆斯林,因為馬來西亞刑法規定同性性行為違法,伊斯蘭刑事法也明文規範禁止跨性別的裝扮。作為同志的他們在台灣感到很自由與自在,但也希望更多人關注到馬來西亞人的性別平權議題。
隨著同志權益的進步,更多酷兒議題浮上檯面,像是公共空間缺乏多元性別的設施、多元性別者的身份證等議題。然而,跨性別議題相較屬於酷兒議題中的少數,過去必須跟著主流的同志議題設定走;就連許多順性別同志也不理解跨性別者的處境。(延伸閱讀:《銀幕內外尋找拉子身影:台灣90年代前後影史中的女同性戀再現》)
Stella 是 NGO 同志諮詢熱線的志工,直到兩年前,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一名陰柔的男同志,上大學後,他學到了非二元性別概念,才知道那是他想成為的樣子。不過,在台灣,他也遭遇許多困難,因為缺乏性別友善廁所,他得在上課途中偷偷去上廁所,避免引起困擾。

荷蘭是全世界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來自荷蘭的跨性別選美皇后 Solange Dekker 穿著藍色洋裝,打扮得十分精緻。她在 25 日同志諮詢熱線所舉辦的跨性別講座中分享,在荷蘭這個自由多元的國家,縱使跨性別者被接納,歧視仍然存在。
Solange 在荷蘭南部長大,她成長的家鄉是個保守許多的城市,比起阿姆斯丹充滿對於酷兒的歧視。她一直想成為一名女性,在青少年時期,她的家人下了最後通牒:「你可以成為你,但你必須離開這個家,除非你壓抑自己的感受,才能留下來。」他跟母親說:「謝謝你,我會離開。」隨後,他前往阿姆斯特丹生活。
由於跨性別者長期缺乏支持,Solange 曾幾度想了結自己,她在右手刺上「相信自己」,她告訴自己:「我要盡一切可能成為自己的樣子。」因此,她不斷參與政治活動、組織倡議,因為她希望每個人都可以聽到那個年少時需要支持的聲音。
蒙古同志中心的執行長 Enkhmaa Enkhbold 則手拿著彩虹扇子,全身露出刺青,還有鼻環與多個耳洞。Enkhmaa 在美國生活很長一段時間,在美國他經歷移民、有色人種、性別等多種身份認同危機,直到找到了蒙古酷兒的歸屬感,他才在30歲過後回到蒙古工作。
在蒙古,同婚仍未通過,同志組織目前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全面的反歧視立法,並提升蒙古酷兒的健康照護。對於自己的認同,Enkhmaa 表示,他探索了很久,認為自己並非二元的男性或女性,他認為「酷兒」身份最適合他。有人會拿著他以前的照片說,「你以前很美」,他指著自己並說道:「現在,就是我最喜歡的狀態,這是最棒的我。」(延伸閱讀:《3部跨女/女同紀錄片:誰來定義,什麼是「女性」?|2023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與多元同行」中仍有同志伴侶受阻
在綿長的遊行隊伍中,有一群人高舉「支持台灣中國同婚」的手牌,28歲的 Alvin 與 Jim 牽著手跟著隊伍前行,他們是一對台灣與中國的同志伴侶。
Jim 是杭州人,來台灣讀博士班,兩人交往三年,但未來如果隨著 Jim 的畢業離台,兩人勢必分隔兩地。他們並不排斥結婚,但礙於現行規定,台灣-中國的同志婚姻仍被禁止。
反對意見認為,來台的中國大陸伴侶可能會是間諜,陸委會也以國安及相關法律配套問題而暫不開放中台同婚。Jim 表示,國安疑慮不只存在同性伴侶中,他們無法接受因國安理由而無法結婚。(延伸閱讀:《台灣同婚將上路,跨國伴侶「一國三制」未解》)
另一組參與者 Zach 與來自美國的 Hannah,抱著她們八個月大的女嬰一同參與遊行。她們為孩子舉著標語:「我的媽媽是台灣人;為什麼我是外國人?」這對伴侶已登記結婚,但因為美國籍的 Hannah 是生母,因此孩子只能有美國籍。她們說,台美的異性戀配偶所生下的孩子直接就是雙重國籍,為什麼同性家庭的孩子卻不能比照辦理?(延伸閱讀:《後同婚時代,讓性解放重回檯面》)

四名總統候選人中僅賴清德參加
台灣明年1月將舉辦總統大選,性別平權對政黨來說是重要議題。對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來說,婚姻平權是其重要的施政成果。
總統蔡英文於今日於臉書寫下:「婚姻平權法案通過並不容易,我們一起做到了,成就了一個讓全世界羨慕的台灣,每一對相愛的彼此,都能幸福成家。」她說,在台灣民主、自由的這把傘下,大家學習接納每個人的特質,尊重每個人的差異,而這也讓台灣社會有了持續前進的動力。
然而,即使各政黨皆宣稱性別平權作為國家進步施政的重要方向,但四組具競爭力的總統參選人中,僅有民進黨的賴清德走入遊行隊伍。賴清德對參與者說:「我會堅定地挺你做自己,讓台灣更美麗,我們一起努力。」他並稱:「婚姻平權不是終點,是台灣平權文化的起點,未來他會和大家站在一起,在多元同行的路上一起邁進。」遊行途中接連有參與者向賴清德歡呼,更高喊「凍蒜」(台語:當選)。
民進黨、國民黨青年部、時代力量、綠黨等政黨皆參加了同志大遊行。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透過競辦表示,因有預定行程無法參與,但未來會努力建構平權、多元、共榮的國家。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說他非常重視性別平權,也祝福活動圓滿成功。無黨籍總統參選人郭台銘未公開表示意見。
















呵呵,連住了三十年的新住民都要被批鬥了
"Solange 在荷兰南部长大,她成长的家乡是个保守许多的城市,比起阿姆斯丹充满对于酷儿的歧视。"这边少了一个特,应该为“阿姆斯特丹”。
ta 仍然不是台灣輿論場的慣用語,只有倡議以「他」代表所有性別
做自己。
针对“他”、“他”的问题,建议统一使用“Ta”来代替😂
文章开头为何会用“他”来指代顺性别女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