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台灣MeToo

接受完整性平教育的一代:台灣大學生怎樣應對性騷擾?

「讓心中化膿腐爛的傷口重見天日,相信終有一天,它會留疤,它會痊癒。」

插畫:Rosa Lee

端傳媒記者 黃奕瀠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3-07-19

#metoo#台灣metoo#性侵#性騷擾#性平教育

【編者按】5月21日,台灣大學經濟系學會會長選舉公告公布,其中一組候選人因其提交的政見條條帶著歧視,引起與論譁然。網路世代年輕人以極端言論博取眼球,不算什麼大事,然而,這組參選學生自治組織幹部的學生,之所以會踩到輿論巔峰,是因為這已是台灣在一個月內,第三起菁英學生以歧視言論作為活動宣傳的事件。

相較於台中一中與台大言論月風波是針對原住民族群加分制度的攻擊,這組候選人的政見是針對性別、族群、階級、身分的「無差別掃射」。其惡意,激怒更多人,紛紛提到以美國頂尖大學的標準,這些學生應該被撤銷學籍。目前該組學生已送性平會調查。

上一篇報導,我們提到了性平三法與校園性平機制建置的脈絡及其不足,彰顯學生與被行為人以行動推動性別友善環境以及法制建立的勇氣,這篇則聚焦在性平三法即將滿20年的今天,這些已接受過完整性平教育的世代,所面對的性平環境為何,他們對於性平機制是否有足夠的認知,是否能思考自己該採取什麼樣的防備武器,以保護自己?

端傳媒透過三位分別遭受言語性騷擾、肢體性騷擾與性侵害之當事人自述,呈現這個世代學生的思考與行動。

清華大學四年級學生Lunn(化名)曾在一次活動中,關心一位腿部不適的男同學。這位男同學在活動空檔一邊道謝,一邊將手放在她的腿上,毫無離開的意思。她眼睛看向四方,始終無人伸出援手。她感覺,旁人的眼神似乎下意識避開,裝作沒事發生。

「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當下沒有反抗,是不是我也有問題?」

Lunn最後什麼都沒有說,但記憶裡的拷問未停。

經過教育部統計,2022年各級學校疑似校園性侵害、性騷擾及性霸凌通報件數統計超過萬件,其中大專院校比例最少,不論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約佔一成,且性騷擾申報案件數量逐年增加——但像Lunn這類這些「不知所措」,而未申報的案例,自然不算在內。

校園性騷擾的程度與樣態不一,從言語性騷擾、肢體性騷擾到性侵害與性霸凌,面對這些傷害,當事人的做法也各不相同:有人困惑隱忍、有人沉默後訴諸性平程序,也有人採司法告訴。

在台灣,性平三法(編按:係指《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治法》)自21世紀初開始施行,至今已有20年。換句話說,如今這一代台灣大學生,正是活在性平教育法實施的時代,也是受到完整性平教育的一代。然而,從校園歧視性言論,至校園裡倍數增加的性平申訴案量,乃至學生在性別互動上「不舒服」的感受,一方面顯示了性平教育與法制或仍有不足之處,但另一方面,也同時證明相較過去,當代青年更能夠意識到性平問題,更願意說出來,甚至有所行動。

清華大學性別平等委員會副主委林文蘭表示,這與校園性平宣導密度有關,當校方越積極進行性平教育宣導,學生的性別敏感度就會提高,也越會傾向相信性平機制,申報數也越多。

端傳媒嘗試透過三位大學生的自述,呈現校園裡「生對生」的性別歧視與騷擾如何發生。受到性騷擾的時候,這些年輕學子是否知道如何反應?能否找到性平申訴管道,而她們又是如何面對、思考這段經驗?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決定行動?

2023年7月19日,國立臺灣大學。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7月19日,國立臺灣大學。攝:陳焯煇/端傳媒

個案一:C同學,言語性騷擾,無申訴

「我不需要他的道歉,也不想要。但如果他未曾覺得這樣講話是有問題的,又該如何讓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呢?」

我的不舒服是真實的,只是我不確定,這樣的經驗算不算是性騷擾?但是,不論性騷擾的定義是什麼,都不影響我的感受,我確實感到噁心。

這個人是同校學長。我們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也曾一起看電影吃飯。他不是壞人,儘管他明顯對我保有好感,但我並沒有交往的意思,只能逐漸拉開距離。

鄭家純主持事件

2021年1月底,台灣藝人鄭家純在個人臉書發文指出,在主持一家博弈公司的尾牙活動時,遭到廠商、男歌手翁立友性騷擾,該公司老闆在活動時說「可以為鄭家純離婚、「加碼隨妳喊、反正妳是未來的老闆娘」,並問「身為主持人怎麼沒有特殊表現」,而台下則起哄要求鄭家純親吻老闆。而翁立友則以左手滑過她的臀部,兩人更多次向鄭家純要私人聯繫方式。

最後一次見面,我們聊到了鄭家純在主持尾牙遭到性騷擾的話題,他說:「當下不舒服就要反應啊,事後才來指控的話,不就隨便都可以喊性騷擾嗎?」

我一時不知道如何反駁他,不料,不久之後,被性騷擾的是我,而我依然無法應對。

那時,我要去商店購物,他也隨之而來。看到我買了生理用品,他還高興地說,這是第一次跟女生一起買衛生棉,又因為我拿的是衛生棉條,引他好奇發問:「為什麼要用衛生棉條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