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電影人要改編大江健三郎有多難?大島渚也不算成功?

存在主義和社運下人性跌宕的主題日漸退潮後,儘管大江健三郎聲名與日俱增,卻緣何不再受到太多導演青睞?

日本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1935-2023)於本月3日逝世,終年88歲。圖中大江於2012年出席巴黎書展開幕式。

日本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1935-2023)於本月3日逝世,終年88歲。圖中大江於2012年出席巴黎書展開幕式。攝:Jacques Brinon/AP/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朗天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3-03-18

#大江健三郎#日本文學#諾貝爾文學獎

不記得誰跟我說過,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其實很容易改編拍成電影的,我立即問為什麼。因為就是那個什麼「怪誕寫實主義」啊,對方說。啊,是嗎?當時我不以為然,現在大江離開我們了,我始終保持自己的看法——不是的,大江的小說要搬上銀幕,一點也不容易。

某程度上,我明白來人立論基點何在。寫實主義既是文學,也是電影創意發揮的主要路徑。一方面,現實提供最多創作素材和養料;另一方面,現實主題的直接呼應、敘事世界的現實對應,均是讀者或觀眾最方便、最有效、最能一頭栽進作品,欣賞、品鑒、分析、批判的孔道。大部分人喜歡上文學都是由閱讀寫實主義作品開始,而電影一度因戰亂而失去創作活力時,也是靠新寫實主義運動得以復興的。

大江健三郎的私小說創作取材自本人十二分真實的生活體驗,筆觸和技巧都是熟練的寫實主義。可是,無論是他筆下角色,抑或他自己的人生經歷都並不尋常,每每在平常之中突出奇峰,滲出況味;所謂怪誕,並非魔幻(fantasy),但又著實營造出、散發出文學和其他藝術所共許的魔幻時刻(magic moment)。電影劇本最重視這種「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可謂一拍即合,乃有大江作品很適合改編成電影這想法。

發生學上,「大江電影」的出現又的確頗早,而且彷彿是一窩蜂的,幾乎可以看成一股潮流。蔵原惟繕的《我們的時代》(1959,改編自大江1959年同名作品)、增村保造的《偽大學生》(1960,改編自大江1957年的短篇小說《偽證之時》)和大島渚的《飼育》(1961,改編大江1958年同名短篇小說)——基本上一年一部。《飼育》更因是大江摘下芥川獎之作,幾乎鬧出雙胞——據說新藤兼人已寫了一個劇本,只是大島渚快他一步成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