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一股清流」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23-01-31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AlfredChan,回應《黑兔年春晚:過去一年中國人最關心什麼,人人都知道,只有春晚不知道?

每一個節目、每一個訊息的制作,都是為目標受眾而設。春晚可以秉承如此畏首畏尾超現實的立場、且還得到部份受象的認同、讚賞,也可說是觀察國情的好材料。

2. Rhinocerberuses,回應《異鄉人:求職好像相親,我在日本是如何找工作的

在日本當碼農,前年被上司指定做一個新畢業生的advisor。新員工女子大學文科畢業,甚至連ケンジントンワイヤー跟網線的區別都分不清楚。4月到7月在家參加公司培訓,之後開始擔任組裏的工作。我們組的老大會覺得,天天跟社畜開會,碰到新畢業生來組裏,回答問題都是那麼稚嫩簡直是「一股清流」。她看起來謹小慎微,也有些害怕沒有接觸過的事物。雖然確實很賣力,但我時常會想,她或許並不太適合這個行業,前輩們能教的無非是一些公司流程啦基本操作這樣泛泛的事情,但身在軟件業,coding的思想和技能是沒人會從零開始指導的。這種科系跟行業大相徑庭的狀況會讓我覺得她很難觸到這份工作的「核心」。

3. Fuszsh,回應《異鄉人:求職好像相親,我在日本是如何找工作的

看到端的這篇文章太感同身受了。職場面試和進學面試大差不差,穿着統一的黑西裝,不適應的黑色高跟,不斷地說着失禮抱歉之類的話,注意每一個坐下和站起,注意不要背對面試官,感覺每一輪問題和回答都是套磁。這不是一個大陸人能夠很快適應的面試環節。而且面試中,對男性的學歷要求和女性的差距過大也是活生生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

這是一個看起來能讓我們掙脫中國特色價值觀的社會,但它依然堡壘森嚴,高牆林立。

4. Shiba,回應《異鄉人:求職好像相親,我在日本是如何找工作的

我也是通過和作者一樣新卒採用進入一家日本企業工作了第三年了大陸留學生,想對文章裏的一些觀點說說自己的觀察和理解把。

「在日本的求職所有人基本都要穿同樣的衣服,拿著放在地上能立住的公文包,女生是同樣方根的黑色鞋子。我覺得這宛如西裝店的陰謀。」⇒沒錯,recruit suits最早就是鼎鼎大名的百貨商店伊勢丹搞得西裝促銷活動而開始的,第二年各大百貨都開始在同一時期促銷相同的服飾,漸漸形成傳統。

和這個相關的是,日本這套就職的流程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895年,三井三菱這些財閥係為了爭奪當時緊俏的畢業學生而共同制定了就職協定。因此即使是問公司裏那些五十歲六十歲的課長部長,他們的就職流程竟然也和我們大致一致。

他們看中的不僅僅是體育會生這個標簽,更是如何運用自己在校的前後輩關係(可以靠學校指導中心的名簿)來進行就職活動,從而體現自己對這個公司的志望度等,這是一種對日本社會而言比其他能力更重要的是否具有構築信賴度高的人際關係的能力。

因此我覺得如果不能夠先理解這個可能是全世界唯一非橫向流動的勞動市場(儘管近幾年跳槽大幅增加)背後的運轉機制,可能會處處碰壁,並且無法理解自己哪裏做的不夠好,從而走冤枉路。

「日本有固定的企業聯盟指定的校招畢業生招聘schedule。每年3月1日才可以公開招聘情報,6月1日才可以開始面試,10月份才可以正式發放內定,即offer。但是近年來許多大公司都會提早開始招聘流程來確保優秀人才。」⇒只有日本経団連下屬的公司才需要服從這樣的招聘SCHEDULE。因此大部分外企,以及中小企業會在5月前(外企在2月前)發出offer。然而為了和這些外企(和中小企業)搶奪學生資源,日本企業會以OB面談的形式進行非正式的面試選考。

「也正因為這些,日本總體的就職(外資和國際化的公司會比較不一樣)變成了一個很『哲學』的過程。」⇒尤其是很早進入日本的大型外資企業,他們為了向日本客戶顯示自己能夠理解日本人的需求,在公司內部體系和前後輩關係等方面往往會比普通的非財閥系日企更日企,也就是注重學生能否融入日本社會的這一特質。

5. GeneralKenobi,回應《異鄉人:求職好像相親,我在日本是如何找工作的

從一個IT界的角度來看,作者對日本就職狀況的介紹有可能overgeneralized。一直不知道新聞界的就職原來這麼悲慘,但是這樣的悲慘的狀況可能限於業種。例,IT界的就職一般對communication skills要求不高,但是如果英語TOEIC高分的話比較受歡迎,就職活動的面談回數比其他業種偏少。僱傭形態的落後及勞動基準法違反等對工人不利的狀況近期也是話題。殘業多的黑會社也很多,然而另一方面社風自由的會社也有很多。當然理不盡的要求和常識當然到處都是(例如一部份職場要求室內外都戴口罩),而作為新生一代,誠邀各位反抗。

6. Cromah,回應《【新春】在香港散步:走啊走,把自己的城市走到心裏,記憶裏》

很喜歡的文章。我沒有臉書賬號,不能去看也是有點可惜。十幾年前我住的地方有兩趟同路的公車,是競爭關係。一年多後小一些的公司競爭不過宣告破產,聽到廣播裏的消息我驚訝又難過,拿起相機就出去了,想要留下這趟車最後的記錄。大概訪談人也有類似的心情吧。

7. EricChan,回應《不能回來過年了,中國停發日本入華簽證如何影響他們

3年前疫情剛爆發時,外交部對於外國祭出的出入境限制也是這翻說辭。不少國家都對沒有多加提防付出沈重代價,祭出出入境管控不論是否科學,我覺得是情有可原的。更不要說還有同胞不遵守韓國出入境規則逃跑的新聞。論出入境檢疫措施的羞辱性,中國也有要求入境旅客肛拭子的措施。至於出入境旅客掛顏色牌,本就是急救醫療領域的傷者分流制度,各國包括中國自己都會用,大抵是觸發了中國人對於文革時黑五類胸前掛牌被路人批鬥的集體創傷記憶吧。

至於日韓推出的出入境限制措施,例如減少航班數量,入境航班集中於特定機場等,很多都是抄中國的作業。至於把入境者當作帶病源,過去幾年中國也不乏入國旅客,境外進口商品視作病毒來源的措施。你可以說日韓等國家的出入境政策不夠科學,但不能說是不公平,畢竟外交部宣佈的出入境反制措施也不是對等公平的(對等公平的例子可以看看日本在中共決定躺平前如何區別對待港澳兩地旅客的入境管制措施)。

8. rsk,回應圓桌話題《台南農村「裸女看板」引熱議,但相中者實為男生,性暴露指責是否與性別相關?

應該說台灣人懂玩,還是藝術系學生懂玩……其實我幾欣賞/接受能化粧(姑且用這個詞)似女生的人,那可不是易事呢。有幾多人天生麗質,不需努力就能做到似女生?說回正題,//「性暴露」針對性別的雙重標準//,這個是幾明顯的事實,至少在華人或者西方社會都見到。祇是我一至對此有疑問——是否直接將主因歸去父權/男性凝視?首先,本人(生理男)其實幾反感在他人面裸露自己身體,除了游水外基本上不會在他人面前裸露。同時,我也不太理解為何男的能上身裸露,而女的不能。另外,眾所周知,不少部落是沒有穿衣的習慣,而那些部落,恐怕在女權份子眼中,都是父權的。現代社會和部落社會都是父權的話,那為何「性暴露」會有差異?說到底,就是彼此對「裸露的標準」不同。我覺得將重點放在父權/男性凝視是錯重點,反而應該將重點放在「裸露的標準」會比較好。

9. kes,回應圓桌話題《台南農村「裸女看板」引熱議,但相中者實為男生,性暴露指責是否與性別相關?

記者 金悦琦這篇報導寫得很好,看得出很用心,謝謝。

我記得香港已故詞人 黃霑講自己童年往事,提及青年時期和朋友在大廈天台用望遠鏡偷窺對面樓宇浴室的「女子」洗澡,看得大家都有生理反應(勃起),過了一會兒才發現該「女子」其實是男人,立即興味索然。黃霑透過這經歷明白男人的性興奮其實是通過「想像力」而獲得。

對於「性暴露」,我認為男女均應享有全裸的自由,但在使用公共設施時,需要用毛巾圍住下體,原因是衛生問題,因為人類的尿道、陰道、肛門會有分泌物流出。

10. kes,回應圓桌話題《楊紫瓊首獲金球獎影后,你如何看職業女性的「玻璃天花板」現象?

其實不論荷里活或香港電影界,女性演員都會面對年齡增長而演出機會減少的問題。

原因不是歧視,是「叫座率」,當女演員衰老時,叫座力也隨之下降,而「叫座率」的形成又牽涉到電影觀眾的年齡層問題,據我觀察,入戲院的觀眾大概在16至45歲之間,而「觀看電影」其實是「代入經驗」的一種過程。因此票房賣座好的電影很少是老人或兒童題材。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