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22年中國大陸的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春晚)還可以用「乏善可陳」來形容,那麼今年的2023春晚恐怕只讓人感到十分茫然,不知這場晚會究竟意圖打造給誰看。
走過四十年的央視春晚在除夕夜陪伴過幾代國人,並留下不少歷久彌新的金曲金句,因為它曾經能凝聚人的記憶。而屬於過去一年中國人的記憶,在這場早已失去基本盤觀眾的節慶晚會中卻蕩然無存,感覺就像看了一場與現實完全割裂的塑料演出。
雖然央視新聞的官方微信平台在「尬吹」兔年春晚以「真誠質樸、清新簡約的藝術風格」和首次應用的VR三維影像繪製技術「驚艷」了網友。但觀眾的真實反映是連「吐槽」都無處下嘴,因為記憶點實在太薄弱:相聲小品「看了等於沒看」,沖上微博熱搜的高熱話題居然是唱跳時「動如脫兔的鄧超」。
北京衛視主持人王洋在她的微信視頻號裏總結今年春晚是:語言類節目總體差評,歌曲類的個別還可以,舞蹈類的幾個品位都不錯——純論節目本身,這樣的看法大概也是今年一種相對主流的觀感。
一邊催生,一邊挑動性別對立
這類節目呈現的中國當代婚姻裏,妻子好像個個都情緒狂躁外加對老公「經濟家暴」。在被譽為「直男聚集地」的虎撲網站上,男性網友也多在吐槽「這類小品裏男人一個比一個賤」。
語言類節目裏,五個小品、一個相聲,再加上脫口秀,看完唯一能讓人記得的也只有沈騰、馬麗的小品《坑》:諷刺「躺平式幹部」不擔責不作為不做實事。「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中國基層為官哲學自然相當寫實,但內容本身並無新意,因為每年春晚例牌必有一個「人民公僕反躬自省」的小品,《坑》算是不過不失完成了命題作文。收尾也相當套路:更高層的「領導」出面解決問題以正視聽,痛斥小幹部「你傷了老百姓的心啊」,然後全場喝采。
不過重點是:為什麼這個小品沒怎麼創新,卻成了語言類節目的唯一亮點?因為這是唯一一個能讓人覺得源於「現實」的語言類節目——「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而不是解決問題」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幹部作風。而其他小品,都太無關現實痛癢了。
今年有三個婚姻感情類小品:《初見照相館》、《上熱搜了》和《對視50秒》,《初見照相館》和《對視50秒》的主旨嚴重重複,都是「居委會大媽式勸婚命題」,而《對視50秒》用知乎網友的話說「甚至擺爛到連喜劇部分都不想設計了」,不像小品,更像課本劇。
中國自2021年開放三胎政策但效果不彰。催婚催育、勸年輕族群維持感情的節目需要加碼這不難理解,但弔詭之處就如虎撲網友所說:「這幾年的春晚小品必有一個催婚或催生的節目,然後又各種渲染夫妻矛盾和婆媳矛盾,所以說春晚本身就很矛盾⋯⋯」
今年秦嵐、孫濤的小品《上熱搜了》就是把夫妻矛盾「小事化大」的樣板,YouTube的春晚直播頻道就有網友留言「藏小金庫,這點破事也值得上春晚?」而且這類節目所呈現的中國當代婚姻裏,妻子好像個個都情緒狂躁外加對老公「經濟家暴」。在被譽為「直男聚集地」的虎撲網站上,男性網友也多在吐槽「噁心」、「這類小品裏男人一個比一個賤」。只能說春晚這種一邊催婚催生、一邊挑動性別對立的節目編排邏輯,實在讓人看不懂。
脫口秀:在春晚舞台「尬」到家
脫口秀的熱門話題是罵老闆、吐槽內卷、諷刺城鄉差異乃至性別議題,顯然和春晚「基因不匹配」。知乎的高讚回答就指出「脫口秀是反刻板印象的,但春晚是加強刻板印象的」。
而王寶強、楊紫的小品《馬上到》以外賣小哥和網約車司機「避免被差評」為主題,明明最該與現實有「強關聯」,但看的時候卻讓人覺得淺嘗輒止,根本沒觸及現實世界裏外賣與網約車從業者的真正困境。已經有那麼多現成的故事和特稿可以借鑑再加工,但不知因為編劇囿於審查限制還是太缺乏想像力,情節設計得十分離地。「角色互換身分」所產生的喜劇效果,春晚早有黃宏的小品《兄弟》給出示範。相比《兄弟》對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城市人身份焦慮」的敏銳洞察,《馬上到》的「差評焦慮」只流於表面,是完成度很差的命題作文。
相聲和圓桌脫口秀同樣差強人意。相聲《我的變、變、變》留給人的唯一記憶點只有變魔術:岳雲鵬的相聲充滿老梗,能登上微博熱搜是因為他從手絹裏「大變燒雞」。脫口秀就更是災難,用北京衛視主持人王洋的話說「四個演員明顯是照稿念,語調過平,明顯是舞台經驗欠缺,實在是尬到家了。」——問題是看過《脫口秀大會》的觀眾都懂,何廣智、徐智勝怎麼會欠缺舞台經驗?「尬」是源於瞻前顧後完全無從施展,春晚這個被規訓的舞台根本不屬於他們。
脫口秀的熱門話題是罵老闆、吐槽內卷、諷刺城鄉差異乃至性別議題,顯然和春晚「基因不匹配」。知乎的高讚回答就指出「脫口秀是反刻板印象的,但春晚是加強刻板印象的」。上至政宣下至催婚,都必須有滿滿的正能量。所以愛脫口秀的觀眾只能感慨「今後春晚還是別請脫口秀演員了,觀眾看著彆扭,演員受限也多,都不痛快。」
香港元素全無存在感
相較於去年偏重塑造「大灣區」概念而出現的高濃度「粵語含量」,香港元素在今年春晚全無存在感,與去年的粵語節目比重形成巨大反差。
歌曲類節目裏,鄧超承包了微博上的春晚年度話題。雖然有網友將他在《好運全都來》裏的跳脫表現稱為「激情四射的舞台油膩風」,但畢竟整場晚會裏,他看上去是「最開心」的人。其他所有昇平歌舞都像一絲不苟的標準劇本,只有他跳出鏡頭之外,讓觀眾覺得略為真實。
黃渤演唱的《小哥》歌唱快遞小哥,主題被網友點讚,但舞美遭到吐槽,「熟悉的工裝加跑步機」讓人頓時感覺穿越回了2014年的春晚。毛不易的《你好,陌生人》和周深《花開忘憂》無功無過,姜育恆、蘇有朋的《跟往事乾了好幾杯》主打復古但無驚喜。比較受到好評的是黃綺珊《是媽媽是女兒》的母女暖心對唱。
相較於去年偏重塑造「大灣區」概念而出現的高濃度「粵語含量」,香港元素在今年春晚也全無存在感。三位香港明星只有在開場歌舞和歌曲《青春向太陽》、《給所有朋友們的歌》中出現。其中,成龍是毫無新意的春晚常客,而17歲的炎明熹雖然是登上春晚舞台最年輕的港台藝人,卻只有兩句獨唱,與去年的粵語節目比重形成巨大反差。
今年的歌舞類節目,也照舊沿循春晚這幾年的一貫思路:瑰麗氣魄和小家碧玉都要兼顧,外加從中國古典文學和國粹中找靈感。創意節目《滿庭芳·國色》結合了詞牌名和天地四時,舞蹈《錦繡》用漢代織錦輸出中華文明,《碇步橋》是婉約江南小橋流水。繁簡搭配的傳統美學拼盤,在今年一塌糊塗的語言類節目之襯托下,可觀性相對高一些。
疫情與苦難一筆勾銷
不只沒有「焊死封控」過度防疫,就連「防疫」乃至疫情本身,都是從未沾染過記憶的水漬。船過水無痕。過去三年的疫情,一筆勾銷。
而整場春晚看下來,無論是「陽光總在風雨後」、「花開忘憂」還是「一切好東西永遠存在,像冰一樣凝結像花一樣重開。」這些歌曲類節目的立意貫穿起來就是:花開、追夢、會好的、勇往直前——輕巧地帶過了過去一年裏發生的所有苦難。就好像上海封城、內蒙古呼和浩特墜樓母親、新疆烏魯木齊大火都是從未發生過的事。不只沒有「焊死封控」過度防疫,就連「防疫」乃至疫情本身,都是從未沾染過記憶的水漬。船過水無痕。過去三年的疫情,一筆勾銷。
微信公眾號「碼頭青年」的作者認為今年春晚:「表演者說的是漢語,唱的是中文,但是我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也看不明白他們到底想表達什麼⋯⋯過去一年,中國人最關心的是什麼,大家都知道。但是,一場億萬觀眾矚目的晚會,對此隻字不提,這合適嗎?」
很多中國觀眾大概都會同意他所說的「全國人民需要一場集體療癒儀式」。而春晚從形式意義到宣傳的功能意義,難道不是本該承擔這樣的職能嗎?但是你看完今年春晚會發現,甚至沒有人來「粉飾太平」強行輸出信心鼓舞民心,告訴你該好好放下痛苦,迎接2023年這個「疫後元年」。
個體的痛苦在喜慶圓滿的集體視野中根本沒有出現過——再談疫情已經不合時宜,所有的語言類節目都謹慎避開,所有的歌曲類節目都靈巧繞過。小品裏沒有日常生活中的共同故事,因而如此尷尬,歌曲裏出現「可以一起看電影一起曬太陽一起閒逛了」也絲毫不讓人感動。
個體的痛苦在喜慶圓滿的集體視野中根本沒有出現過——再談疫情已經不合時宜,但疫情裏那些從未被安放治癒的痛苦與矛盾,才是過去一年裏真正「凝聚」中國人的記憶。避談悲卻強行喜的春晚,只會讓觀眾感到疏離與茫然。
央視春晚的意義從推出伊始,就是凝聚,並以連結全球華人的精神紐帶作為定位。但疫情裏那些從未被安放治癒的痛苦與矛盾,才是過去一年裏真正「凝聚」中國人的記憶。共同的記憶是建立在共同的情緒之上,即使那些情緒是負面的,但悲喜共通才有凝聚,避談悲卻強行喜的春晚,只會讓觀眾感到疏離與茫然。
不過我也詢問了微信朋友圈裏一位稱讚今年春晚的長輩,因為確實很好奇對方對於節目不提疫情的看法。得到的回答是:「疫情就像是心裏有個坎兒一直過不去,看了三年一片『大白』的景象也讓人心煩,所以這個坎兒這樣過去也挺好的,我們通過人民的努力戰勝了疫情。」
持這類觀點的觀眾,想必會很認可今年春晚的那支歌:《馬上就會好的》。
已經多少年沒看過春晚了,不明白爲什麽還有這麽多人看。
每一個節目、每一個訊息的制作,都是為目標受眾而設。春晚可以秉承如此畏首畏尾超現實的立場、且還得到部份受象的認同、讚賞,也可說是觀察國情的好材料。
作者把春晚仔细都看完了很是辛苦了。小心的避开了疫情就跟小心避开了所有辱华点一样嘛,知道什么是不能提的才能精准的避开所有。
這題目值得寫嗎?
也充分说明了,春晚的决定权在哪一代人手中
今年春晚就看了一会儿,食之无味,盘的油光锃亮已经泡不进去水了。
春節聯歡晚會強行煽情歌頌盛世,本就是意料之中,不值得花費太多文字了。而香港TVB的晚會,則是N年不變千篇一律的遊戲和舞美,真是墮落得臉都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