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眾所矚目的台灣首都市長選戰,為何如此平庸而沉悶?

選戰真正的焦點在於挑戰者是否能夠激起民眾「換人做做看」的念頭。
2022年11月12日,台北,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在凱道舉行造勢活動。攝:陳焯煇/端傳媒

(507,政治工作者)

被視為兩年後台灣總統大選前哨戰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即將在11月26日投票。面對這場涵蓋村里長、鄉鎮市長、縣市長、直轄市長以及各級民代的大規模選舉,許多候選人早在前一年,甚至更早開始準備。但直到台灣Omicorn疫情稍歇之際,民進黨在7月正式徵召陳時中投入台北市長選戰後,這場選戰才算是湊齊主角,正式開鑼。

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是台灣自成功擋下第一波COVID-19疫情之後,政媒圈最為熱議的話題。儘管直到正式宣佈參選前,檯面上都沒有任何陳時中參選的動作——就連政治人物必備的社群媒體,也是在徵召前幾天才成立的。但陳時中參選的討論,卻從未停歇。而其正式參選,確實也是2022年選戰的重頭戲:藍白陣營思考著如何逼退強敵,民進黨則視為24年來奪下台北最好的機會,更期待其引領北北基桃選情。

不過,陳時中參選以後,北部選情的發展,遠不如民進黨的預期。7月,先是林智堅論文抄襲事件令桃園、新竹選情蒙上陰影,接著新竹棒球場未完成改善即開幕,更是讓林智堅氣勢嚴重受挫。隨著台大確定抄襲,林智堅退選、鄭運鵬上場,民進黨花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才在桃園縣、新竹市兩地與對手基本持平。

在林智堅論文抄襲事件時,陳時中以「學倫問題是專業問題,要在體制內做努力」,迴避了支持與否的難題,使得儘管民進黨氣勢受挫,陳時中的選情卻沒太多影響。但8月17日的大巨蛋記者會中,陳時中喊出「公開透明」,卻給了對手蔣萬安、黃珊珊機會,讓疫苗爭議再次重回輿論焦點。

隨著9月3日免治馬桶政策影片爭議爆發、 9月5日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揭露競總員工分機名單,指稱其中有大量「政二代」、 9月12日又發生盜圖風波。一連串的失誤讓陳時中聲勢逐漸下滑,疫苗爭議也持續發酵,最終在9月26日周玉蔻為攻擊蔣萬安而傷及無辜後嚴重受挫。

在陳時中聲勢受挫的同時,最早宣佈參選,持續保持領先地位的蔣萬安也擺脫了參選初期「佛系」的作風。更換空戰操盤者、與黨部更密切合作的蔣團隊,以分眾方式推出政策,並以綿密的基層走訪鞏固原本就為優勢的藍營基本盤。

親民黨籍、受民眾黨支持,而以無黨參選的黃珊珊,則在8月底正式辭去副市長職務,受惠於陳時中陣營的失誤,迅速吸納游離選票,讓首都選戰三腳督成型。此外,黃珊珊以無黨參選,加上就任以來,遠較柯文哲穩健的形象,成功與民眾黨主席,台北市長柯文哲做出切割,讓自己既是柯的接班人,又不是柯的接班人,也令陳時中陣營前期以「打柯」為主的空戰策略毫無效果。

2022年10月18日,台北,黃珊珊到萬華的市場掃街拜票。
2022年10月18日,台北,黃珊珊到萬華的市場掃街拜票。

「三腳督」並不是等邊三角形,決勝關鍵是催票率

在沒有突發事件的情況下,直到最後關頭,選情都會維持這個藍綠各自鞏固基本盤,游離票倒向黃珊珊,大中小的局勢。

儘管選情隨議題略有變化,但整體而言,「三腳督」並不是等邊三角形,而是長中短三邊的不等邊銳角三角形。整體的態勢,宛如魏蜀吳三分,即便經歷了電視辯論,也沒有改變。

也因為如此,首都選戰才會出現蔣萬安與黃珊珊之間鮮少互相駁火,反倒出現蔣萬安、黃珊珊合攻陳時中的情況。這是因為在這種競選態勢中,第一名必須保持領先,第三名則需要拉下領先者才可能超車,造成兩者有共同的敵人。也因為存在共同敵人卻又需要彼此競爭,藍白之間才會傳出「新竹換台北」的交易盤算。

過去,民進黨贏得選戰勝利,必須要拉攏中間選民才能達成。在外省移民多的台北市更是如此。藍營在北市的優勢,讓民進黨過去僅在1994年藍營分裂時贏得過一次首都選戰。這些背景因素,是讓2014年民進黨的選擇推派、支持柯文哲無黨參選的主要原因。時隔 24年再現的「三腳督」,被綠營視為最好時機。但這次並非藍營分裂,而是多出了瓜分中間選民的民眾黨。

黃珊珊出身親民黨,此次參選時仍為親民黨籍,但受民眾黨支持,登記為無黨推薦。儘管黨主席宋楚瑜拒絕表態支持,但從參選、辯論到造勢活動,處處可見親民黨人的蹤影。在選前,無論是黃珊珊陣營或是蔣萬安陣營,也都認為黃珊珊將瓜分藍營票源。但實際上黃珊珊瓜分最多的,卻是過去民進黨優勢的中間選民票源。另一方面,藍營鐵票雖然隨著第一代、第二代外省族群日益凋零而萎縮,但仍舊是北市選戰中基本盤最有優勢的一方。這也讓蔣萬安能以「皇族血統」持續在選戰中領先。

雖然高虹安涉及貪污議題持續延燒,有機會影響北部選情,徐巧芯的影射抹黃、親綠側翼轉傳假訊息等事件影響也仍未明朗。黃珊珊、蔣萬安之間也在「新竹換台北」傳言被國民黨駁斥後,在最後衝刺期開始互相駁火。但基本上可以預期,在沒有突發事件的情況下,直到最後關頭,選情都會維持這個藍綠各自鞏固基本盤,游離票倒向黃珊珊,大中小的局勢。

不過,這次的九合一選舉選情極冷,不只民進黨選情在林智堅論文案後重挫,國民黨、民眾黨也欠缺激勵人心的願景,各陣營之間充斥負面選舉行為,更令選民冷感。一般認為,這次的投票率不會比2018年高。最終決勝負的,不只是各陣營的基本盤,更是各陣營的催票率——誰越有能力讓支持者票票入匭,誰就越有機會贏得選戰。

2022年8月31日,台北,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登記參選。
2022年8月31日,台北,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登記參選。

首都選戰沉悶的原因:沒有空戰,所以沒有願景

挑戰者無法成功將政策政治化、沒有激起民眾改變的渴望;接班人刻意切割現任市長,也難以激起支持者捍衛的決心。

這次選舉,許多論者指出欠缺願景、政策的討論。但檢視過往的地方選戰,可以發現政策、願景常常不是選戰的焦點。2014年,柯文哲提出的政策散漫而無組織,卻也贏得選舉。而當年選戰的主題也不是政策,而是五大弊案、MG 149與國民黨北市候選人連勝文「一生充滿挫折」的發言。

2018年選戰,姚文智提出了完整的願景與首都規劃,其中松山機場遷移、淡水河岸都更等政見,更是在這次選舉中被黃珊珊改裝沿用。可是,當年的姚文智不僅不被看好,更因「抱貓事件」後無法擺脫笨拙形象而重挫。

同一年的高雄,議題焦點是愛情摩天輪與「又老又窮」;在台中,則是空污問題。最為有趣的是,儘管四年來台中空污問題未見改善。但當今年挑戰盧秀燕的蔡其昌陣營再次提起空污問題時,卻無法引起選民共鳴。

台中的案例說明了,議題、政策本身並非是選民關注的焦點。選戰真正的焦點在於挑戰者是否能夠激起民眾「換人做做看」的念頭。與其說2018年高雄人,是因為韓國瑜「高雄發大財」的願景而投給他,不如說是韓國瑜的口才出眾,一句「民進黨不是高雄的爸爸」,成功把民眾對現況的凝滯感昇華成對政治的不滿,進而翻轉選情。

也就是說,只有當挑戰者能成功對現任者、連任者發動政治攻勢時,成功將政策、議題作為素材發起空戰的時候,政策與議題才會成為選戰的焦點。「願景」也是如此。在「欠缺願景」的評論背後,其實是挑戰者的表現無法回應市民對改變的期待。作為最受矚目的候選人,陳時中陣營在空戰的完全熄火,更是造成首都選戰沉悶的主要原因。

選戰一百多天以來,陳時中雖然具有高關注度,但除了內湖交通外,並未主導選舉議題,自9月以後,更處於挨打狀態。陳陣營一開始試圖切割指揮官形象的作為,不僅無法化解疫情期間失言、管制政策混亂造成的不便所產生的民怨,更讓陳時中「人設」空虛,不僅在免治馬桶風波中受傷,也成為後續對手陣營調侃的把柄。在媒體與反對黨的推波助燃、領先者與落後者的合圍,以及自身陣營的失誤下,陳時中變成民眾對民進黨執政、防疫不滿的具體載體,成為少見的「高仇恨值」候選人。

2022年10月4日,新北市,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在華江橋下舉行「北北基桃 大首都圈 E騎動起來 E起拚未來」記者會,並騎上電動腳踏車。
2022年10月4日,新北市,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在華江橋下舉行「北北基桃 大首都圈 E騎動起來 E起拚未來」記者會,並騎上電動腳踏車。

其實,陳時中並非必然成為「高仇恨值」候選人。在陳宣佈參選之初,倍受期待。8月25日直衝Gay Bar的照片影音,更是一陣叫好。在這興奮背後,是因為民眾看到了「大膽改變」、「快樂行軍」的可能,而開始對「台北不一樣」產生期待。

但陳時中陣營空戰的失敗,最終讓這個期待落空,也讓自己失去中間、年輕選民的支持,而陷入劣勢。

最受矚目挑戰者的陳時中,在空戰上無法主導議題。固守藍營鐵票、欠缺經驗的蔣萬安,也以不出錯為最高原則,除了攻擊陳時中以鞏固藍營支持之外,鮮少對台北市政現況提出批評。一個挑戰者空戰熄火,一個則是以另外一個挑戰者為主要攻擊對象。雙方都無法激起民眾對於改變的期待。

至於黃珊珊,雖然被媒體評價為最熟悉市政的候選人。但她的副市長經驗僅限於民政、防疫與市場,對於交通、工務、教育、資訊等城市基礎部門欠缺理解,更欠缺政策團隊奧援。這讓她的政見,以抄襲過往市府委外的白皮書以及現正推動的政策為主。領域完整,卻不見切實的關懷與核心思想,在柯市府施政薄弱的領域如文化,以及其不熟悉的領域如淨零碳排、數位城市,都出現空洞的文字堆砌。

最重要的是,她作為市府團隊成員、柯文哲的接班人,必須將柯文哲的治理成績以資產來論述,更不可能以批評市政缺失來起手。實際上對於台北了解有限、也無法面對台北城市問題的黃珊珊,自然無法對準城市的病灶構築政見,也不會成為期待改變的民眾的首選。

這也是黃珊珊選戰最大的隱憂——黃珊珊支持者的投票動機,並沒有藍綠陣營來得強烈。因為她的支持者,多半是肯定柯文哲的市民,這些人並不期待現況改變。而黃珊珊在選戰中與柯文哲刻意切割,雖然讓自己不會因柯文哲而受到攻擊,但也讓支持者捍衛候選人的動機變得薄弱。

挑戰者無法成功將政策政治化、沒有激起民眾改變的渴望;接班人刻意切割現任市長,也難以激起支持者捍衛的決心。兩個原因結合在一起,讓這一場首都選戰雖然備受關注,卻缺乏政策與願景的火花,成為一場只能比拚基本盤的沉悶選戰。

2022年11月12日,台北,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在凱道舉行造勢活動。
2022年11月12日,台北,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在凱道舉行造勢活動。

陳時中的空戰為何失敗?

與其說是民進黨選舉機器失靈,或是迷因治國自食惡果,毋寧說是本次北市選戰所托非人,不只空戰表現不只不如蔣、黃,也不比許多民進黨執政縣市推出的候選人。

陳時中陣營的空戰熄火,不只讓自己失去年輕族群支持、讓首都選戰變得沉悶,更成為各方分析討論的對象。畢竟,2016年以來,中間選民、年輕族群多半會在藍綠對決時支持民進黨。尤其是年輕選民,更是從馬政府後期以來,明顯支持民進黨。但各項指標都指出,這次選舉民進黨在爭取中間選民及年輕選民失利。許多評論因而認為,「民進黨選舉機器」失靈、「鐵票」流失,甚至認為是「迷因治國」的惡果。

事實上,與其說是民進黨選舉機器失靈,或是迷因治國自食惡果,毋寧說是本次北市選戰所托非人,不只空戰表現不只不如蔣、黃,也不比許多民進黨執政縣市推出的候選人。陳陣營最初對外放話,號稱組成「總統級團隊」,但實際上並非由外界所認為的,是由2014、2016年柯文哲、蔡英文之勝選團隊主導,而是由2018年大敗的操盤手洪耀福及英系要員主導。政策部門更是由不熟悉台北、也沒有政策能力的英系立委管碧玲主持。甚至,也因為洪耀福操盤,倍受爭議的網紅焦糖陳嘉行才能成為社群媒體主導人。

這個團隊名單,早在曝光之初,就讓許多人露出神秘的微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個團隊自始就不擅於空戰。不僅臉書最初僅是新聞稿直接貼上,即便改善以後,仍有操作遲緩、文字風格造作的問題。就連輿情回應的速度也異常緩慢。空戰節奏完全拱手讓人。選戰後期由總幹事吳思瑤主持的「每日一問」雖然回到選戰常態,但早已失去關注度。

陳陣營在政策構想上,不只議題劃分、順序混亂,對青年議題、民生議題、時事議題的陳述與回應也沒有被突顯。被當作停滯證明的「五大沈痾」:大巨蛋、社子島、內湖交通、都市更新、社會住宅,也已經是過於巨大,而難以打動、觸動一般民眾的遙遠議題。這使得陳陣營雖然以「五大沈痾」作為最具政治攻勢色彩的政見,卻仍舊無法激起民眾期待改變的熱情。

以都市更新而言,儘管有房的中年以上市民關心,但這可以說是一種不抱期待的關心——因為要完成都更所需的產權整合,實在過於困難。對於多數年輕人而言,更是遠在天邊的話題。社會住宅也是如此,牛步的建設速度、受限的房型與有限的門檻,早已讓年輕人對此不抱期待。

陳陣營不只在主打的政策議題上無法引起市民共鳴,在五大沈痾之外,也幾乎沒有匡定選戰議題主動進攻對手,這不只讓空戰失敗,也讓己方陣營持續處於挨打的位置,更讓蔣萬安、黃珊珊受到檢視的機會降低,錯失擊潰對手以及爭取特定族群、中立選民支持的可能性。

2022年7月31日,台北,蔣萬安的後援會(士林區)成立大會。
2022年7月31日,台北,蔣萬安的後援會(士林區)成立大會。

台北的難題與盼望

無法擺脫的凝滯感,正是台北青年世代的普遍感受,也是這場選戰中,本來應該被引燃的「液態空氣」,但都沒有人試圖攪動、點燃這股「凝滯感」。

「假如上海是一條毒蛇,東京是一匹惡狼,那台北宛若一隻笑臉迎人的狐狸,會慢慢地吃人,等到警覺的時候,人已經死一半了。」這是《聯合報》記者陳熙文在他對《台北女子圖鑑》的劇評最後,對台北的評價。

實際上,這種無法擺脫的凝滯感,正是台北青年世代的普遍感受,也是這場選戰中,本來應該被引燃的「液態空氣」,但最終無論是試圖延續柯市府施政的黃珊珊,或是挑戰者蔣萬安、陳時中,都沒有人試圖攪動、點燃這股「凝滯感」。

這股「凝滯感」之所以揮之不去,乃是作為台北主要產業的服務業,其薪資成長,已經跟不上台北持續高升的房價及物價。台灣經濟起飛年代那種北上打拚,事業有成、貸款置產、買車買房、結婚生子,這個50到60歲之間台北人的共同生命經驗公式,早已經成為過去式。

如今,在台北生活的年輕人沒有時間、沒有金錢,也沒有空間,更難以期盼未來。這讓台北市同時面對少子化、外移化、空洞化、高齡化四大危機。

過去六年的期間,台北市的設籍人口從270萬下降到246萬,即便扣除疫情滯外除籍的10萬人,也有14萬的人口流失。除了自然減少之外,社會移入人口降低,青年人口卻帶著學齡前幼童大量移出,才是造成台北人口流失的主因。青年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得台北市成為繼嘉義縣之後,台灣第二個邁入超高齡化的縣市。

這,也讓本次選舉成為台北市第一次50歲以上選民比20歲到49歲選民還多的選舉。今年8月,台北市20至49歲人口只剩下99萬人,而在2018年底,這個數字是112萬人,減少了13萬有餘。同月份的50歲以上人口為105萬,與2018年底相當。青壯年減少,加上過往青壯年投票率也比中老年人為低的情況下,本次選舉的結果,很有可能更偏向於中老年人的投票意向。

台北雖然仍是台灣政治、商業、金融的中心,但已經不是能夠給年輕人發展空間的所在。產業發展的火車頭卻已經轉向桃園與新竹,投入科技產業的年輕人,才有能力仿照經濟起飛年代的方式,在竹南、竹北、八德、青埔等房價較低的新市鎮置產。

空洞化讓高齡化的城市照顧拉起警報,也讓首都圈的道路網絡,面臨沈重的通勤負擔。捷運路網的興築,遠遠趕不上通勤人口的增長。漫長的通勤路,也一點一滴偷走青年的志氣與生命。

如何讓台北青年從高房價、高物價的陷阱中脫出,為年輕人找回時間、金錢與空間,找回與城市的連結,讓城市的勞動力、消費、居住、人口可以重新達到平衡與成長,是台北治理上最困難的命題。

候選人們提出的補丁型政策,不只無法回應台北的結構困境,也不貼切民眾的生活經驗,自然無法引起民眾「你懂我的悶」的共鳴。

2022年9月25日,台北,黃珊珊競選造勢活動,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在台上演講。
2022年9月25日,台北,黃珊珊競選造勢活動,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在台上演講。

2018年的選戰,台北錯過了一次改變的契機。如今,新任市長的挑戰更加困難。因為他不只需要回應台北的核心命題,更要同時能回應淨零碳排的要求、順應美中對峙與供應鍊調整的的挑戰。

能夠回應這些命題的方案,必然是涉及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可惜的是,對於人口流失背後隱藏的四大危機,柯市府一貫的應對是「首都減壓並非壞事」,鮮少具體討論。黃珊珊陣營則在政見辯論會中,將少子化其作為攻擊題提出,轉移了柯市府成績被檢視的可能性。而即便是較多候選人聚焦的高齡化問題,蔣萬安偏重機構長照,陳時中涵蓋面廣,但較為欠缺執行細節,黃珊珊則是北市現行政策的照本宣科。

在根本的居住問題上,社宅迄今沒有完成平穩租賃市場的功能。黃珊珊、蔣萬安皆承諾五萬戶,但蔣萬安沒有承諾時間,黃珊珊則要再增加八年,等同將柯文哲八年五萬戶的政見改為16年五萬戶。陳時中的四年四萬戶及1.7萬戶包租代管、租金補貼加碼1500元,也難以說服民眾具有平穩租賃市場的可能性。

綜觀本次三位候選人提出的主要政見,幾乎沒有人觸及這些根本問題的批判或解決,多半是補丁式的局部處理,甚至是口號式的欲蓋彌彰。這樣批評,似乎不夠厚道。畢竟這些城市難題的解決,某個程度上已經超出四年一任的市政團隊可以處理的範圍。但即便是揭露部份可能性的方案,也不曾出現過。

候選人們提出的補丁型政策,不只無法回應台北的結構困境,也不貼切民眾的生活經驗,自然無法引起民眾「你懂我的悶」的共鳴,也難以激起選民改變的熱情,提供城市發展的新願景。

這場平庸而沉悶的選戰終將結束。以目前的選情來看,這位最終勝出的市長,很難獲得過半選票支持,他的政黨也未必能在議會取得過半席次。這一位台北市的新市長,是否夠在上任後得到多數市民支持,進而面對台北的難題與盼望,扭轉台北市的結構性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超出了選舉結果可以回答的範疇。但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會是未來世代回顧這場選舉的終極判準。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回覆 Sheryl 按照我對這篇的理解,「平庸」的反義並非分多派打得頭破血流。平庸指的是,幾位候選人在首都規劃上的平庸未能提出讓市民亮眼有感的政見,無法讓人對台北的未來懷抱嶄新願景。台北的未來,沈悶而無生氣。

  2. 身為在台北長居十年的人,認為這篇文章寫得鞭辟入裡。有小細節待商榷,但大致的評論方向是對的。
    (我也好奇,樓下幾位朋友,是否真是台北市民,或長居台北的人?又或者說,曾經到過他國首都或大都市,看看別國都市規劃、都市治理的人?

  3. 平庸不好嗎?非要幾派頭破血流才行嗎⋯

  4. 作者你是台灣的選民嗎?
    你是台北的選民嗎?
    你住在台灣幾年了?
    如果都不是,你就是在自己的小劇場中玩耍。
    台灣和台北的選民早超出你的表面觀察……。也許你被某些候選人誤導了…?

  5. 这篇文章的作者既然标明是政治工作者,他的所属阵营估计也会让人“露出神秘微笑”。

  6. 身為台北人,這篇實在太精準了,尤其是結論!台北的沉苛其實三位候選人在辯論會都有觸及,但是台北已經飽和,沒甚麼空間大刀闊斧,選民也不見得願意。所以這場選戰只能打得死氣沉沉,靠人設形象和選民結構
    而台北市的問題就是台灣的結構性問題。台灣除了亡國感,高房價、少子化,都讓社會漸漸停滯,檯面上政治人物看不到有誰有能力有意願解決。但是亡國感又太重要了,這些結構性問題顯得沒有急迫性。台灣社會有點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