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Must the Show Go On? 香港娛樂產業中被耗損的從業者們

早在MIRROR演唱會事故之前,已有無數人入行以命相搏

插畫:Mantha Mok

端傳媒記者李慧筠、實習記者符芷琳 發自 新加坡

刊登於 2022-08-28

#演唱會事故#紅館#MIRROR演唱會事故#演唱會#MIRROR#香港娛樂工業

【記者按】7月28日晚上,男團MIRROR演唱會在香港體育館(紅館)表演期間,一塊懸吊於高空升降的大型屏幕墜下,砸傷舞蹈員李啟言(阿Mo)和張梓峯(阿峯)。8月21日,李啟言仍在伊利沙伯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醫,頸椎神經受創,近日有很輕微的進展。

墮地的屏幕,主要由左右各一條鋼索、經兩邊吊環螺絲固定。事發時,一條鋼索斷裂,屏幕向下墜,另一邊的鋼索雖未斷裂,但因吊環螺絲斷裂,導致屏幕整個墜下。8月下旬,由康文署統籌、調查MIRROR紅館演唱會事故的工作小組,披露鋼索斷裂表面有金屬疲勞條紋,而其承受力比市面同類鋼索少20%;加上護繩器壓傷鋼索,加速金屬疲勞。

在台前幕後工作的人們忐忑不安。一名電視台員工對端傳媒表示,他們開初擔心事件會嚴重擊沉娛樂產業,但觀乎最近的輿論風向,他們驚覺,「大眾好快就會忘記」。

娛樂產業裏,台前燈光聚焦、幕後流動零散,一向是割裂的兩個世界。這次紅館史上的重大事故,揭開幕後世界的一小角,也翻出了表演者安全、薪酬、工時和散工模式等權益問題。一代又一代年輕的舞蹈員、樂手、電視製作人員,與及演唱會工程人員,在追逐盈利和建立名聲的競賽中被瘋狂消耗。

The show must go on

紅館屏幕墜下前一刻,永琛和樂隊朋友正討論MIRROR演唱會的各種機關問題,「屌,這一行就是這樣,不死人是不會有改變的。」頃刻,永琛看到電話彈出屏幕墜下的新聞,他和幾個朋友呆在原地。

永琛形容自己是沒戴安全帽的工人。他是音響技術人員,入行10多年,負責過不少音樂會、演唱會的音響工程。他說這一行如在戰場工作,短短十分鐘現場即面目全非。紅館、會展等大型場地籌備演出時,如同一個施工地盤,「現場好混亂,拆台木料,又有釘,有燈又有鐵器,零件一地都係。」活動愈大型就愈危險。

入台日程緊絀,工程總監會把籌備時間分派予不同組別的後台人員。但許多時候,他們的工作互相衝突,「set schedule就是很趕、很混亂。」永琛負責音響,理應在舞台安裝好後才上台工作,但往往他們工作時台板仍未完工。完場後,他們清走台上器材,負責拆台的工程人員已經着手卸下佈景板,同時也有人在上空拆卸器材。場館裏,他們常聽到背後和頭頂傳來叫聲:「喂,睇住呀!(喂,看着點!)」

紅磡體育館內,舞台上方的鋼架。
紅磡體育館內,舞台上方的鋼架。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混亂中,永琛曾經目睹朋友和傷亡擦身而過。在大型場館,工程人員需要以鐵鏈或鋼纜,把喇叭和燈光掛上表演場館天花板的鋼架(Truss)。一次,一批工程人員正鬆開固定鐵鏈的鐵鏈頭,當時永琛和朋友在正下方工作,突然聽到頭頂傳來「嘞、嘞、嘞、嘞」的聲音。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