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延期一年後,於日前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拜登上台,美國重返巴黎協議後,也加入此次氣候大會,拜登親自出席。在越來越多國家承認「全球氣候危機」以及美中「最激烈的競爭」的背景下,氣候大會既關係到人類如何應對全球變暖,也關係到國際政治中的大國競爭和合作,意義重大。事實上,在COP26之前的聯合國大會以及G20大會上,氣候問題就已經是重點議題,各大國也紛紛「加碼」承諾。經過兩個多星期的討論,在延遲一天之後,13日晚上,各國代表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議》。
會議和最後協議字面上有幾個重要成果。第一,繼續認為追求1.5攝氏度的目標是可行的,即把氣温上升控制在比19世紀後期的氣温高1.5攝氏度之內。第二,在最受人關注,也是碳排放的最大來源化石能源使用問題上,第一次確定了結束煤炭使用的目標。在會議期間,40多個國家承諾逐步淘汰煤炭。中國日本等國承諾不在海外繼續投資煤電項目。在最後協議中,雖然在印度和伊朗的堅持下,不得不把逐步取淘汰煤炭(phase out)改為了逐步減少煤炭(phase down),有點令人失望,但大方向在那裏。減少煤炭第一次寫在協議文本上成為確定目標,可預見煤炭時代真的將走向終結。第三,把碳排放的另一個重要來源「土地利用變更」(land use change)放到了重要位置,多國承諾在2030年之前停止砍伐森林,減少因用地而導致的温室氣體排放,這包括巴西、印尼、加拿大、俄羅斯等森林大國。第四,「零碳淨排放」(net zero)成為普遍共識,美加澳英歐日韓等發達國家承諾2050年實現零淨排放,中國、尼日利亞、沙特、俄羅斯等承諾2060年,印度承諾2070年實現。第五,在二氧化碳之外,甲烷開始成為下一個關注點。總的說來,最終文本雖不能完全令人滿意,但足以成為2016年巴黎協議之後最有誠意的協議,算得上「歷史性的協定」。
此外,在會議結束前,中美兩個全球最大的碳排國發表了一份《中美關於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聲明》 ,這當是整個會議最令人振奮的進展之一。聯合聲明承諾加速行動通過多變進程開展氣候合作,承認現在雙方努力及其總體效果與巴黎條約目標還有顯著差距,必須攜手努力,推進巴黎協議。中美在五大領域展開合作,包括制定法規和標準、清潔能源轉型、推動脫碳和電氣化、循環經濟、碳捕捉等技術。雙方也承諾在二氧化碳排放上面的目標,包括中國承諾在十五五中逐步減少煤炭消費。雙方首次專門提到在甲烷方面的合作。中美也同意建立一個聯合行動工作組,聚焦強化具體行動。
此前,由於中國總書記習近平沒有出席會議,甚至連視頻現身都欠奉,大部分國家都表示失望,拜登更在發言中指責中俄 。此前,多國都認為中國的氣候承諾不夠有抱負;中國外長王毅曾經把中美氣候合作和中美之間其他問題掛鈎,暗示「美國在求中國在氣候問題上合作」,讓人覺得中國在氣候問題上不積極,待價而沽;加上中國最近重新加大煤礦生產,被質疑走了回頭路。一時間,在美中氣候問題的大國競爭中,美國搶回「領導權」,中國再次處於下風。這個雙方協議無疑是會議一大驚喜,中國多少挽回了氣候外交上的劣勢。

1.5度目標能否實現
然而,協議是一回事,能否實現又是另一回事,更何況即使以上承諾都能實現,距離「1.5度目標」依然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