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連日暴雨,年內最多黑雨警告及八月單日降雨量等打破紀錄|Whatsnew

極端天氣逼近,「比這場更大的暴雨會幾時(發生)呢?這個就沒辦法預測。」
2025年8月5日,鰂魚涌有山洪造成的小型瀑布。攝:林振東/端傳媒

你是否曾經好奇,一篇報導背後,記者與編輯經歷了哪些思考與取捨?全新上線的會員限定新聞信《走進編輯室》,邀請你走入幕後,一覽記者手記、新聞觀察與未曝光的故事。現在加入暢讀會員,首年限時 9 折,解鎖更多會員專屬內容。

香港天文台於今日(8月5日)清晨5時50分發出最高級別的黑色暴雨警告信號,表示香港多處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逾70毫米的大雨量。這是天文台8日內第4度發出黑雨警告信號,打破一年內發出最多黑雨的紀錄。

8月5日的黑雨警告至少持續逾11小時,為暴雨警告信號制度1998年設立以來生效時間第二長的黑雨,僅次於2023年9月「世紀黑雨」的16小時35分鐘。截至同日下午2時,天文台總部錄得355.7毫米累計雨量,打破了自1884年以來8月份的單日雨量最高紀錄。

2025年8月5日,堅尼地城的遊客在有蓋小巴站避雨。攝:林振東/端傳媒

暴雨和雷電覆蓋香港各區,多處出現水浸。根據天文台8月5日凌晨至下午2時的雨量分佈圖,港島、新界東和九龍西的整體雨勢最為嚴重;而大埔、北區和荃灣亦一度錄得150毫米雨量。早上11時半,民政事務總署表示沙田下城門水塘水位已達到警戒線,提醒兩岸的屋苑居民注意。

今早港島、九龍和離島區每小時雨量超過150毫米,士美菲路、薄扶林道、加多近街等一帶水浸;瑪麗醫院急症室的正院門內外水深到腳眼位置,救護車運送的病人需轉往律敦治醫院;港鐵鰂魚涌站外路面出現水浸,A 出入口一度暫時關閉。

昨夜,西貢及將軍澳雨勢不斷,在西沙路,雨水一度湧入村屋。有將軍澳停車場水浸,多架汽車被水淹沒,同區街上有巴士及小巴因水浸死火,乘客跳窗逃生。

2025年8月5日,瑪麗醫院水浸,急症室服務受到影響,醫生及病人只能涉水而行。攝:林振東/端傳媒

8日內,發出4次黑雨警告

香港今年的首個黑雨在7月29日早上發出,持續1小時55分鐘,與熱帶氣旋「竹節草」延伸的廣闊低壓槽有關。「竹節草」一度減弱為低壓區,但隨環境條件改善而死灰復燃,於7月27日再度增強為熱帶低氣壓,為廣東沿岸帶來驟雨及狂風雷暴。

8月1日,天文台預測活躍西南季候風會在週末期間開始影響華南沿岸,加上高空擾動靠近,大氣條件將有利雷雨發展。今年第二次黑雨於8月2日發出,歷時2小時;兩天之後,天文台第三度在8月4日晚上11時45分發出黑雨警告,持續近2.5小時。 取消黑雨不足4小時後,天文台於8月5日清晨「翻掛」警告。由8月2日清晨起,香港在3天內不斷經歷不同級別的暴雨警告。

2025年8月5日,元朗八鄉永慶圍,河水暴漲連帶泥石樹木沖毀橋面多個欄杆。攝:鄧家烜/端傳媒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在8月5日午夜於 Facebook 發帖文,指昨夜的雷雨發生在廣東沿海,「雨團像火車一卡緊跟一卡」,在西南季風背景下,向着東北偏東方向移動。他又附上當晚11時半前後珠江口至廣東沿岸雲對地閃電位置圖,表示雨團的間距約為40公里。

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向端傳媒解釋,是次暴雨的形成結合多個因素,亦是「巧合」。雖然「竹節草」已經消散,但香港仍然受到其廣泛低壓槽影響,再加上高空擾動,即是氣流「不走直線」吹向偏北或南的方向;高空輻散形成上升氣流等,都會增加雨量。另外是次的雨帶由西向東伸展,雨團不斷經過香港,「下完一場又一場」,這現象亦被稱為「列車效應」。

在大陸,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亦受暴雨影響,深圳在今天凌晨4時進入暴雨緊急防禦狀態,多處水浸。台灣中南部自7月底持續降雨,截至8月3日錄得4死74傷,以及3人失蹤,同日108個觀測站單日累計雨量超過200毫米,有地區的7日累計雨量甚至超過台灣每年的平均雨量。

全球暖化,各地雨災愈發普遍

「比起工業革命前,地球(氣溫)大概升了1.5度。」全球暖化下,梁榮武認為世界各地的暴雨將愈下愈大,而香港的暴雨將一定陸續有來。「但比這場更大的暴雨會幾時(發生)呢?這個就沒辦法預測。」

他指出,氣溫上升加速水的循環,海洋的水份會更快蒸發和升至大氣層,形成雲並隨雨而下,「本來一年下兩場大雨,現在因為循環加快了,下兩至三場都不一定。」另外大氣層也因為氣溫上升而可以容納更多水份, 「今天下這麼多雨,是上空大氣層的水份比以前多,所以出現破紀錄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逾百年間,香港的每小時雨量最高紀錄屢被打破,由1886年的88.4毫米遞升至2008年的145.5毫米雨量。2023年9月的「世紀黑雨」期間,天文台曾錄一小時158.1毫米雨量,打破維持了15年的舊紀錄。另外,天文台以往發出最多黑雨警告的紀錄為一年三次,分別在2000年和2006年。

2025年8月5日,錦田河中央有兩輛私家車被困,其中一輛車身四輪朝天,另一輛則被大量植物纏繞。攝:鄧家烜/端傳媒

對於未來的極端氣候趨勢,天文台今年3月利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數據等,更新香港21世紀的年降雨日數和強度推算等,指出「年極端降雨日數」和平均降雨強度——即年雨量除以降雨日數將會增加。

「一定要適應的。這些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避免不到。」梁榮武說。他指香港不同地區所遭受的暴雨不同,需要市民掌握自己所在地區的形勢並準備,例如元朗有狗場在前年暴雨未受波及,但在今次暴雨中被水淹浸,「大家要認真去想、理解,或者知道身處的地方究竟有什麼天氣風險。」同時政府需統籌政府部門,設立防水閘和在雨季前完成山坡的維修工作。

氣候預測而言,他指暴雨的隨機性大,只能在雨帶出現後才能作短期預測,但難以預先確定極端天氣將會發生。對於政府的「超前部署」,他表示不知道政府的思考過程,難以評價。

為了應對極端天氣,政府早年設立機制,當香港遇上颱風或其他天災時,政務司司長會領導「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跨部門部署行動。上月,熱帶氣旋丹娜絲掠過香港,政府表明「超前部署」,提早宣布翌日停課,但當日香港各區未見有雨,備受批評。

2025年8月5日,沙田城門河上游水位上升。攝:林振東/端傳媒

除了香港,世界各地近日亦出現雨災。北京受副熱帶高壓外圍暖濕氣流影響,在7月24日開始連降大雨,引發洪災,導致至少44人死亡。美國德州在7月亦受風暴襲擊釀成水災,超過105人死亡。《紐約時報》引述科學家意見認為,「幾小時內降雨量超過25厘米的天氣模式,正是由於全球暖化而變得越來越普遍的一種現象。」

「現在因為經濟不太好,很多人將焦點放在經濟,忽略了氣候變化的影響。」梁榮武說,「今天和上星期的大雨都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如果我們在適應和減碳方面不加倍做好,將來的生活會愈來愈受這些極端天氣打擊。」

2025年8月5日,觀塘月華街遊樂場被水淹浸。攝:林振東/端傳媒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