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持續一年半,歐洲疫情比亞洲更嚴重,倫敦藝術市場的龍頭地位看去已被香港超越。世界文化之都倫敦,在今次疫情中成為沉寂得最長、最久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當畫廊和博物館在過去一年多尚斷續重開;表演藝術和集體觀看模式的文化場所如音樂廳、劇場、戲院等,卻自疫情第一波爆發,便和觀眾完全斷絕聯繫,對表演藝術行業造成災難性的打擊。
「分別439日,悠長的等待,我們終於重新能夠站在觀眾面前了。」五月的最後一周,倫敦泰晤士河邊藝術文化建築群「南岸中心」(SouthBank)的皇家節日音樂廳(Royal Festival Hall),Southbank總監Elaine Bedell破例在音樂廳重開後首場演出現身,向觀眾演講。建築群中的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也開了展。Southbank文化區——這個香港西九文化區的主要參考之一,不止藝術場地開放,連帶附近的露天檔口、食肆相繼甦醒活躍,海濱遊人如鯽,聚到一起喝酒歡談。
大家想念擁抱實體藝術欣賞的體驗。英國國寶級畫家David Hockney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展出疫情期間所作的百幅寫生﹐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的草間彌生裝置作品Lightroom,都在一日內售光大半年(至今年十月)的票。同時,經歷疫情,藝術業界對觀眾群拓展、觀眾體驗(audience building and experience)、藝術推廣上,也都有嶄新體會。

縱觀這一年半,全球藝術殿堂普遍走出白盒子,分別在節目策劃、作品收藏策略和電子化三方面,尋求長足突破,走向落地、親民,走入社會和日常。以下嘗試梳理疫情期間藝術與博物館界別發生的幾個重大趨勢,來看看這改革的契機,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