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一個可能摧毀香港農業的農業園

港府在蕉徑投下農業園計劃,惟熟悉農業的人認為,政府非真心想要提振農業。對不準農民需要的農業園,到底為誰而生?

為了表示對新建大馬路破壞農地的不滿,日青和朋友用時令作物在大路擬建的位置上種出六個大字:「要!菜!不!要!大!路」。

為了表示對新建大馬路破壞農地的不滿,日青和朋友用時令作物在大路擬建的位置上種出六個大字:「要!菜!不!要!大!路」。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余美霞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03-21

#蕉徑#香港農業#本土農業#土地政策

編者按:本文是農業園系列的第二篇,聚焦政府的農業園計劃,探討以「發展農業」為名的政策因何引發農夫反對。歡迎閱讀第一篇,《當農業園來的時候,我們蕉徑半世紀的家沒有了

2016年,是香港農業議題重奪人們視野的一年。1月,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施政報告,落實《新農業政策》,意謂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此前,港府一直承襲港英政府的農業管治模式,對產業發展的定位曖昧不明。新政策出現,讓業界人士感覺到,腳下的農業板塊終於要重新活躍起來。

新政策的重心,是要收地設立一個佔地80公頃的農業園。據政府文件,園區將配備高新科技和現代化技術,增加農產量。在本地農業苦苦支撐的節點上,有廠商會形容農業園的出現,是「縫隙市場透出的曙光」。不過,對部份人來說,未來並非如此。

2017年,顧問公司公布農業園選址為「新界古洞南」,即蕉徑。當地村民原以為政府的計劃,是要復耕那些早被地產商囤積多年的棄置農地,但最終竟然是指向自己的家、自己的田。為了配合工程,無論已經丟荒或是仍在耕種的農田,都將被政府統一徵收。

蕉徑是香港現時最多本地菜產出的農區之一,這裏的農夫和村民,很多都在祖輩年代已落地生根。政府說,農業園建成之後,受影響的農民可優先租用,但獲分配的田地,不會是他們曾經熟悉的一塊——但對農夫來說,新田不如舊田,農夫由摸清一塊新田的質地與個性,再調適合下種的作物,需時數以年計。農業園對蕉徑農戶影響甚大,惟其合理性以及的各項細節仍然尚未𨤳清。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