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當農業園來的時候,我們蕉徑半世紀的家沒有了

這兩年,蕉徑村民很單純的想過,是不是只要我們夠努力,活出一個意義,政府就可以不用收我們的田了?

已在蕉徑扎根超過四十年的譚氏一家。圖為(左起)譚大佬 Ivan、二哥阿根、姐姐 Angela、弟弟光仔、文哥。

已在蕉徑扎根超過四十年的譚氏一家。圖為(左起)譚大佬 Ivan、二哥阿根、姐姐 Angela、弟弟光仔、文哥。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余美霞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03-20

#農業園#蕉徑#香港農業#土地政策

編者按:位於新界上水鄉郊的蕉徑,是香港目前本地菜最活躍的種植農區之一。2016年,政府推出《新農業政策》,當中包括興建一個佔地80公頃高科技現代化農業園;一年後,選址公布為蕉徑。月前,農業園第一期工程已然開展進度,但有農友發現農地上不斷被工程車堆高石料甚至倒上柏油,引發環團及村民焦慮,工程再度備受質疑。

在蕉徑情況變得迫切之際,端傳媒對農業園進行系列報導,本篇是第一篇,細說蕉徑文哥一家因農業園計劃,舊居被摧毀再重生連結的故事。第二篇《一個可能摧毀香港農業的農業園》將聚焦政府的農業園計劃,探討以「發展農業」為名的建設因何這些年來一直引發農夫反對。

11月,香港市區依然悶熱,蕉徑卻涼風拂臉。在譚偉文的達記園裏,剛下種的豆苗還藏身在泥土裏,尚未長芽,但再過一個月,冬季第一茬枸杞就可以收成了。一大早,五六名村民聚在他田邊的小棚裏,一個挨着一個坐,聊作物也聊生活。等了十來分鐘,譚偉文起來喊說:「要不先開始吧!也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來到,先邊聊邊等。」

他們等待的是前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和蕉徑長瀝關注組成員梁德明。過去數周,政府動作突然加快,地政人員開始下村替受徵收影響的農民「點青苗」(在收回土地或清拆寮屋過程中,如農地上種有農作物及水井等農用設施,政府會進行作物點算,向種植者補償),但點算過程錯漏百出,有經驗的馬屎埔村村民見狀不忍,自發前來分享:「我們要據理力爭,物品是我的;你趕我走,你就要賠償給我。」

譚偉文間中離席,蹲在不遠處的田邊抽煙,來回好幾次。51歲,人人叫他文哥,臉尖高瘦,肌膚曬得黝黑。2008年,他回到蕉徑接手父母的田地。直到三年前,政府投下農業園計劃,把目標對準了蕉徑。最初,村民們是高興的,以為長期被擠壓的農業終於被政府重視。然而,政府說發展前先要建出一條長900米的大馬路,要徵收蕉徑部份現有農地,包括文哥一家種了近半世紀的田。

數十年來每日清晨,蕉徑村民都是騎着三輪車賴着阡陌,將一簍簍新鮮收割的蔬菜送出菜站,相安無事。大馬路的必要,村民們不了解,他們擔心,這條馬路或許「別有用意」——2015年,蕉徑曾被地產商覬覦欲興建國際學校,若農業園日後效果未如理想,這條大馬路說不定就成為了地產商野心的鋪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