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結果雖遲必至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圖:端傳媒設計組

端傳媒社群組

刊登於 2020-08-22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Kristen_Chen,回應《陳婉容:在最黑暗的時代,「愛」作為人的尊嚴

最近很多事的發生讓我覺的很壓抑,好像整個大環境正在收緊,給人自由的空間越來越小。關乎每個人生活的政策或論調經久不停地只有一種所謂「正確」的聲音,看得見的權力之手似乎想要伸進每個家庭裏,甚至每個人的腦子裏,真相可以被扭曲,真理可以被曲解,愛也可以被模式化。

後極權時代想要培養的是支離破碎的個體,龐大一致的整體。但身為想要完整的個人,我們至少還可以愛自己,愛身邊人,愛自己的愛好,追求一種更相對的自由吧。

2. kellyelbe,回應《愛過:那些不再流連 bilibili 的年輕人

一直覺得B站是「帶着鐐銬跳舞」跳得還算好看的,商業化道路必然存在兩面性,一方面要被迫負擔政治義務,但另一方面,也有能力通過合法途徑購入番劇和影視劇,從維護版權方的角度來說,我是支持這樣的發展路徑的,並且從拜年祭這種網站大型儀式來看,充分的經濟支撐的確提高了B站內容的質量。

我贊成文中Riko的觀點,大環境之惡,沒辦法要求一個網站去承擔。審查嚴格、內容題材受限,與更大的創作環境分不開;而用戶下沉,戾氣變重,民族主義,也與微博等社交平台呈現出相似的特徵,當下的網絡環境,共享同樣的政治底色。

不過話說回來,文章對B站的挖掘的確比較片面了,體感B站的重心一直在激勵創作者,即用戶生產內容上,而創作者也早就不局限於MADer了,舞見、遊戲解說、vlogger等等,都逐漸成為B站原創內容生產的主力軍,而這也是創作者集中地很自然會出現的現象:既然有創作自由,那大家就會充分挖掘能夠發揮各自創作才能的題材,拓寬疆域,而MAD和鬼畜可以說是發源或典型題材,但也只是眾多題材之一。

所以我覺得B站大體上還是在順應用戶需求,自然地推進商業化的進程,必要時「諂媚」一下當局,說到底,一個視頻網站而已。

3. sjl,回應《愛過:那些不再流連 bilibili 的年輕人

希望b站永遠是一個小眾熱愛日本文化的網站,這種人其實被稱為遺老遺少哈哈。10年前,原來喜愛看日本動漫還要偷偷的看,現在看日本動漫並不會和愛國聯繫起來,這已經是b站起的很大的作用了。 其次b站內容變的多了,但是這裏採訪的人卻只局限於看日本動漫,看不得別人觀看其他類型視頻。

就我而言,b站上有着大量的知識可供學習,科普人文歷史政治等等,可比以前豐富多了。觀察者網共青團等等雖然有意識的引導輿論,但是我看到的現象是年輕一代很多都開始討論政治,這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了。中國人要充分的參與政治,而不是冷眼旁觀。

最後說一點,就是嚴格的審核導致政治話語權被少部分允許的意見領袖發表,這一點需要突破。

4. Deadone,回應《日本網民為何支持周庭?國安法後震動的中日關係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思的題目,相信關注中日關係、對日本國內政治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有對日本政府近期對香港問題表現出的(對日本來說)強硬的態度嘖嘖稱奇。從國際關係上來說,這些年中日關係出奇得好,甚至網絡小粉紅都不太花功夫對日本口誅筆伐;從國內政治上來說,日本自由民主黨向來輕視自由民主,日本人民群眾也缺乏歐美那樣的民主主義意識。按照日本政治的正常邏輯,絕不至於為了香港的民主問題損害中日關係,所以眼下這一異常趨勢值得分析。

5. 雨田,回應《日本網民為何支持周庭?國安法後震動的中日關係

的確,要撬動日本政壇不容易。若非美國早前點名親中的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施壓,黨內反中的聲音還未必能發出。日本和英國相仿,島國資源有限,對中經貿極為重要;若非美國堅定站在中國的對立面,日本或許還是會將「曖昧」進行下去。

周庭在日本的人氣,決不是因為日本人覺得周庭可愛選擇了周庭,而是周庭過往悉心耕耘日本這條國際戰線的結果。一個不是在日本出生,沒有住過日本,也沒有在日本留學經歷的人,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日語,了解日本的宅文化,有意識地作少女偶像打扮,這一切都是她的「經營」,整如作者所說的,是她選擇了對象人群,繼而創造出來的新聞價值。當日以黎智英為首的逮捕行動的消息,在日本卻是以周庭為中心被所有日本報刊報導,在推特上也是以釋放周庭為訴求。這在政治冷感的日本裡發生,足以令人吃驚。前學民成員的政治觸覺,比那些在還打算在違法的臨時立法會裡死皮賴臉的民主派議員學者,要高出不知多少了。

6. EricChan,回應《港都夜雨寂寞暝:一群渴望改變的選民、兩年內第三張市長選票

我覺得渴望改變是韓國瑜在前年高雄大選獲勝的原因。但是韓國瑜被罷免的原因並不在於他沒能讓高雄再起。而是韓國瑜以及韓粉背後的反智民粹風潮。

在厭惡韓國瑜的人眼裡,韓粉就像是電視劇行屍走肉里的殭屍,狂熱而失去理性。這股厭惡但恐懼的情緒是韓國瑜被罷免的最重要原因。落跑選市長只是韓國瑜民粹特質的具體表現,選民實際上反感的是韓國瑜在處理這個議題時採用的民粹口吻和詭辯:當然有人政治人物帶職參選,但是沒有民選政治人物第一任沒完成,只上任不到半年就參選的。更沒有對市政什麼都不了解卻理直氣壯的。

韓國瑜的崛起在與他打破了政治的條條框框。選民期待他能打破條條框框後能建立新政治帶來希望。但是後來選民發現韓國瑜只是單純的破壞力量。他沒有能力也沒有智慧更沒有品格去建立一套新政治的規則。選民縱然不滿足於民進黨,但也更恐懼選擇國民黨。

7. 熱風,回應《港都夜雨寂寞暝:一群渴望改變的選民、兩年內第三張市長選票

看完這篇文章,有一個感受。政治人物不過是一個傳聲筒,社會有怎樣的聲音和主見,他們就反映什麼。因此政治人物和社會的關係,其實是後者才是主動才對。我們直觀地來看,可能是政治人物來實現一些想法,改變一些現況,但其實如果社會沒有充分的討論和一定的共識,他們一定是左右搖擺。然後一輪熱情過後,又是政治冷漠。

民主,確實是人民要把自己當主人才行。政治人物麼,就是一個物業公司;經理、股東是人民。

8. sjl、Dandirion、Minagi,回應《短視頻前業者自述:用戶數據像小圈子裏的秘密,告訴一人,所有人都會知道

sjl:好文,不過作者認為讓人上癮的產品剝奪了他人不多的學習時間,但是這部分人要麼是沒興趣學習,要麼是沒有錢學習,現代社會讓人上癮的產品那麼多,遊戲,電視劇,小說,沒有自制力的人,即使沒有短視頻產品也不會去學習的。 不過互聯網公司的邏輯確實是簡單粗暴的把人物化為數據,多數人會對具體的個體產生同情,但是卻很難對數據化的群體產生負罪感。

Dandirion:@sjl: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其中的核心預設是「有人天生就沒有自制力」。這也是很難直接與用戶對話 make a change 的要因。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到底什麼是自制力?停下來想想,至少能明白這個預設是值得推敲的。

據我所知,以神經科學為基礎的研究已經否認了這一點,研究支持自制力是可塑的。面向大眾的內容可見基於哈佛公開課的書籍《自制力》(Possessiveness)。

從教育學的角度而言,有一組概念值得更多人關注:固定思維 vs 成長思維。雞湯地說,前者認為一切都已經註定,我們什麼都改變不了,因此選擇迴避困難與挑戰,覺得輸了是很丟臉的事。後者則認為自身可以改變,失敗意味着有不足、可改進,從而擁抱挑戰。 以上是對事實的甄別與探討,是極其耗時耗力的。而且若我沒有相關知識,還會落得一個「你也否認不了我,所以我說的有道理」的「下」場。但我認為這已經偏題太遠了。簡而言之,如今,以「為你好」之名的言說必然遭受「憑什麼聽你的」之抵觸。有歷史原因,也是倫理道德研究面臨的挑戰。

既然「為你好」是偏題的角度,那切題的角度是什麼?我認為,若是以「他開心我開心有什麼不好」為幌子去行動,便是有意無意忽視兩個「開心」的區別,是罔顧他人幸福。既然都是開心,那二者對調生活,願意嗎?以此判斷,我認為雖粗暴但有效。這是謊言,是自欺。

無論是不是短視頻受眾,無論是不是運營或開發,沒人樂意生活在謊言中,沒人樂意生活在自欺裏。我想,這應當能作為一處共識。

世界快速發展,事物的複雜性隱沒了直觀的善惡判斷,人們要做什麼只需要一個說得通的理由,而要否認什麼卻要面對各個層面甚至是不相關的扯皮辯論。我不時感慨「鮮有人會把自己當成是文革中的紅衞兵」,但願自己能真的別成為某種紅衞兵。

Minagi:@Dandirion:我很認同 @Dandirion 的看法,我們應當基於「人」的角度去設計、評價和修改我們所創造和使用的一切「工具」,而不應當用「工具」為標準去衡量——或者說去考驗一個「人」的自制力。要讓工具去適應人,而不是人去適應工具。

9. 緋紅杏白,回應圓桌話題《香港立法會延期:民主派議員應為「關鍵否決權」留任,還是集體杯葛議會?

議席只是一個防守工具,不是進攻武器。怪責一個拿防具的人沒有能力擊退擁有空優重武器等裝備精良的敵軍,是把部隊錯誤配置。

但即使我們策略對了,泛民中人部分根本無心作戰,想期望他們認真堅守崗位迎敵更是扯談,很多時拉布到中途,泛起功能組別議員就會阻止民選議員繼續拉布下去,也許對他們來說,能不決定棄甲曳兵已經是抗爭。留守是策略,但戰線能不能守着/盡力拖延,可是要看看兵源的質素。只是看看這群議員們的質素... 這質素真的和二戰的意大利有得比。

留下這樣的盟友,很可能會讓自己比敵人更操心更疲倦了,只是死腦筋的人還自以為自身人強馬壯,可以固守一戰。那只會如同汪精衛認為加入南京政府自己能曲線救國般,即使他能為中國取回部分前租界/淪喪國土。後世也只會記得他是敵對勢力的一部分。

留下來不是問題,留下來的人靠不住才是問題。

10. Wessy,回應圓桌話題《泰國爆發自2014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一眾學子何以走上街頭?

我覺得泰國人心中都內建有趣、不無聊基因,就算現實難熬,也是實際為了規避刑法112條冒犯王室罪,產生有趣幽默的迂迴法抗議術。

有推特帳號的人,可以去follow一下泰國社運人士的帳號,之前有聽過呼籲說,如果多一點人關注這些人的媒體帳號,軍政府也比較不敢明目張膽地讓人被自殺。然後有泰國異議人士在寮國被消失,也找不到屍體,突然覺得泰國之前有銅鑼灣書店的人跨界被帶走,覺得極權不透明國家發生任何事,真的都越來越不意外。

最後,我當然是超樂觀地站在我們老百姓這邊啊,改變雖微,結果雖遲必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