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豆瓣網突然自我閹割的前幾天,豆瓣最大的娛樂八卦類小組「豆瓣鵝組」(原名「八卦來了」)正浸淫在盛大的慶祝國慶氣氛之中。
有網友總結,那幾天熱議的話題包括:1. 一名北大學生因為網上言論,被網民集體向國家網信辦舉報,並查找出她個人信息。然後為她說話、與她報團取暖的網友,繼續被人肉搜索和舉報。2. 網民開帖,列出沒有發布慶祝國慶微博的香港和台灣藝人名單。3. TVB翡翠台直播閲兵,旁白解說內容和風格「要死不死」引起網友開帖批判。
這就是豆瓣上的「鵝組」和「自由吃瓜基地」(瓜組)等與之風格類似的幾個八卦小組,在被封之前的主要面向:高濃度的愛國主義,強烈的思想糾察氛圍,一旦發現有誰不符合要求就拉出來批鬥,公布個人信息(小組網民稱為「掛人」),甚至舉報(組內有教人如何向網信辦舉報的教程),誅之而後快。
組員們將傾向批評政府的人稱為「恨國黨」或者「八千」,後者出自早年一則網絡傳言,稱西方勢力僱傭的水軍一個月有8000元工資。
但這種濃烈氛圍並沒有避免讓這個有60萬組員、豆瓣規模最大的小組在今年5月30日被整組禁言——整整禁言一個月,或許可以看做這一次豆瓣突然半身不遂的前兆。5月那一次的禁言沒有任何公開說法,沒人知道原因,大部分的猜測是或許與鄰近六四30週年有關。
也因此巧合地,鵝組並沒有在香港反修例風波初期成為內地一個重要的輿論場。鵝組的前身「八卦來了」在去年三月就曾被封禁三天,那次之後,改名為「豆瓣鵝組」,頭像都換成了一群鵝。
6月底解封之後,鵝組人多勢眾,很快恢復元氣。與此同時,在鵝組被封期間收留了大批網絡難民的瓜組等也迅速崛起,這些支流的「又紅又專」的氣氛比起鵝組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群組的生態通常是類似的,一類是關注影視圈內容,是大量不同藝人的粉絲在上面互相「安利」「撕X」,是楊紫、吳亦凡、楊洋、朱一龍……等粉絲的大混戰;一類就是愛國內容,包括對藝人的糾察,包括「抓八千」,包括向「種花家的」(中華家的)和「我兔」(代指共產黨中國)表白,而這兩類內容的討論者人群有著很大的重疊。
這些小組的聲勢之浩大,足以讓每一個活在自己安穩同温層的人都瞬間清醒:原來主流民意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原來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隻逆行的螻蟻。
這批人在大眾眼中的形象被迅速勾勒出來:關注影視,熱愛追星,高度愛國主義,對於祖國的「敵人」和批評者有著高度仇恨,組織力極強,而在刻板印象的想像中,以女性居多。
表達的內容通常都是情感激烈的辯護與批判,稍有不同意見的人就會遭遇鋪天蓋地的反駁、甚至人肉搜索 、舉報伺候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在網絡平台上通常展現出絕對的主流話語權和人數,任何一個發言的支持數都成千上萬,還乘勝追擊幾句,聲勢之浩大足以讓每一個活在自己安穩同温層的人都瞬間清醒:原來主流民意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原來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隻逆行的螻蟻。
在國慶節前後,各豆瓣小組內這種氣氛趨向了高潮,但從5月30日算起來,這個重來的高潮最多也就維持了4個月。
豆瓣小組:高濃度的愛國社區
10月6日,豆瓣先雪藏了瓜組,和網民們自發的愛國主義思想學習小組「大船開起來」(船組),與此同時停止了全站的用戶廣播發帖功能。7日,小組中流量最大、被外界視為豆瓣生財機器的鵝組也被雪藏了。
豆瓣官方只籠統說了廣播功能正在升級,並沒有任何具體說法,也沒有明確給出解封的時間表,只曖昧給了10月20日這樣一個大概的日期。
對於豆瓣會被停擺的觸因,外界有很多猜測。但要明白豆瓣為何會走到今天這一局面,首先要理解豆瓣的生態。
豆瓣曾集中了一大批邊緣的、小眾的、文藝的用戶,這批人對於國家和政權、社會事件上思考的批判色彩較強,並且已經形成了一個網絡小圈子。不同的網絡平台會讓用戶衍生不同的氣質,相對於微博的粉圈後花園、知乎的精緻利己主義基地,豆瓣用戶通常被認為是自恃清高、整個中國大陸平台互聯網上最為「反動」的一群。
但儘管用戶因為類似氣質聚集於此,卻並不意味著豆瓣在言論管控上是相對寬鬆的。相反,正因為這裏的用戶相對敢言,豆瓣的自我審查是最為嚴苛、敏感、甚至幾近神經質的:早在數年前,豆瓣就曾經大量雪藏和解散「不和諧」的小組,如「南方週末」、「喜感新聞」等,封禁「不和諧」用戶的賬號,對用戶的帖文審查也越來越嚴格,甚至開始大部分內容都是默認封鎖、審核後再發布,同時也在大量審核多年前的歷史內容,經常有用戶能收到自己七八年前發布的內容被刪除的提示。
在這種瘋狂自保的求生欲下,豆瓣經常遭到大量用戶的批評:豆瓣的言論審核比微博等平台嚴格許多,明顯是自發行為,莫說討論敏感內容,有時甚至是一些明顯在安全線內的討論,甚至轉發官方媒體的新聞,都會被莫名刪除。
在這一背景之下,相對應的是近兩年來受到「八卦來了」等小組論壇的吸引而來、湧入豆瓣大量小組用戶,卻得到了豆瓣的保護和鼓勵。
為了幫偶像的作品刷高分,或者在小組討論中幫偶像引導輿論(例如隱藏粉絲身份裝作「路人」等),這些用戶常常會開數個分身空賬號,他們並不使用豆瓣的影音書主要功能,甚至可能破壞豆瓣的評分公平度,但豆瓣卻對他們展現了極高的容忍度,對於假賬號、水軍在流行偶像的作品中刷分等情況幾乎是零處理。
這些流量極高、影響力很大的八卦小組,原本能夠給豆瓣帶來極高利潤,所以在很早的時候,就有網友建議豆瓣將「小組」變成獨立的產品,也把這一批用戶獨立出去。
就在網民呼籲希望豆瓣將「小組」功能獨立出去,作為一個新產品的時候,豆瓣反其道而行之,將原本分開的幾個功能APP整合為一,使得這兩批立場有分野、經常爭吵的用戶更容易相遇。於是在豆瓣上經常出現這樣的局面:兩批人因為政治相關議題互相大罵。
有更多人認為,豆瓣對於小組用戶的寬容、甚至拒絕將之獨立出去的決策,是一種自保策略:通過形成一個高濃度的愛國主義討論社區,圈養一批新時代紅小將和紅色娘子軍,以此對系統表達忠心。
小組用戶討論的內容,例如為電影審查制度辯護、例如認為網絡防火牆很有必要、或者圍剿某一些「不夠愛國」的人士等,常常被轉發到廣播帖文加以諷刺,而小組用戶反過來又會在小組「掛」出這些人,辱罵「轉發的八千你們都死了」。
而總的來講,言論審查平台本身就為愛國主義和辯護者傾斜,這些戰爭常常以一方被豆瓣刪除內容而告終。在豆瓣半身不遂之前,這種因大小政治話題水火不容、動輒蓋出幾百樓的情況已經是這個平台的常態。
將此情況看作豆瓣鼓勵思想碰撞和交流,是過於善意的揣測,有更多人認為,豆瓣對於小組用戶的寬容、甚至拒絕將之獨立出去的決策,是一種自保策略:通過形成一個高濃度的愛國主義討論社區,圈養一批新時代紅小將和紅色娘子軍,以此對系統表達忠心,以平衡、沖淡那些他們難以控制的廣播用戶帶來的影響。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一批攻擊力極強的小組用戶更難以控制,對豆瓣來說,從可能帶來流量的生財之道、可能用作投名狀的護身符,逐漸越來越危險,變成了燙手山芋。
首先是這些小組的信息流通度之高。哪怕他們立場都極度忠誠,豆瓣的熱門小組始終是一些高熱情、高密度參與政治討論的平台。在香港風波進入中期之後,鵝組和瓜組幾乎總能以最快時間轉載「香港暴徒」、「fq」(廢青)的大小消息,儘管常常真假難辨、態度都是負面的,但畢竟消息是在流通的。
這些小組用戶會自發與境外網民爭吵,為了反駁對方,曾經在平台上主動討論六四,有用戶整理出當年的官方文件,講述解放軍如何被暴民傷害,不少組員表示看得都哭了,又認為這種事應該「不要害怕與他們論戰」。
儘管是在為六四辯護,但消息同樣是在流通的。甚至是在小組雪藏、廣播暫停之後,無錫大橋倒塌的事件中,依然是早早就有消息在已雪藏的鵝組發布,反而相應地,另外幾個在廣播暫停後建立、聚集了大量傳統「八千」用戶的避難小組,卻鮮有討論這件事。
這些小組的信息流通度,足以體現其以前的組名「八卦來了」:既然是八,那就要八天下事。
不可控的討論生態
因而這就引來這些小組的第二個問題,即當中討論內容角度的不可控制。
在國慶期間幾日,相關小組的板塊日漸被討論各位領導人的內容佔滿,組員以emoji的🐻🐯👶🐸分別代指習近平、胡錦濤、温家寶和江澤民,平台充斥著大量這樣的帖子:「為什麼不能誇🐻,他的政策福利咱就是感受到了呀」、「保護我方🐻大大」、「你們聽過🐯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嗎、」「難道只有🐯會跳舞?進來看姐夫尬舞」(「姐夫」指習近平)、「🐯🐻的瓜太好吃了」、「我真心實意覺得🐻把我國好多事都帶到了新格局 配上了他提出的新時代」、「來看可可愛愛🐯」……
他們自豪地討論閲兵儀式,「閲兵」被屏蔽了就用「月餅」替代,讚美習近平的反腐政策,提及當年有人認為反腐政策是「排除異己」的說法,批評這種說法就是「洗腦包」,「為了黑他什麼話都說得出」。由於胡錦濤和温家寶在閲兵儀式上驚鴻一瞬地出現,小組出現了不少懷念二人時代的帖文,稱他們是自己的童年,甚至大量重提當年由官方主理推廣的二人「CP」、「什錦八寶飯」。
一名豆瓣網友在總結豆瓣癱瘓一事時批評道,「娛樂小組沒事做,搞領導人101,首頁跟他媽動物園一樣,子女談一下,私生活扒一下,修仙(修憲)聊一下,好了,整個豆瓣給你聊炸。」
最後,豆瓣小組這種社群形式,與微博、知乎等以大V為一個個言論節點,稱由上至下的放射型討論的狀態不同,它是一個個純粹的BBS,每個用戶的發言權重基本平等,只看人氣,則使得它比起其他社交平台更難以管控。
豆瓣小組也與豆瓣廣播不同,廣播更接近臉書、微博等個人言論平台,哪怕有一些「恨國」批評被轉載,最終也是零零散散,容易處理,而小組則是將大量言論和話題同時堆積在一個場域內,非常容易發酵得聲勢浩大。
微博等如果有敏感討論,只要取締掉幾個關鍵用戶就能夠讓聲音消失,而豆瓣小組的討論更加分散,人人可以開貼,標題曝光的機率平等,哪怕社區管理員在此前已經設了大量的敏感詞,用戶們通常都掌握了熟練的替代語言,例如上文的emoji,姐夫,月餅,修仙等。如果要滅,就只能滅掉整個平台。
事到如今,具體是哪一條討論使得豆瓣在國慶的愛國主義情懷浪潮中觸發了敏感點,已經難以猜測,可能永遠不得而知。我們只能想像,上述的種種元素疊加,最終使得這些豆瓣小組變得非常「危險」,對於輿論管控部門來說,它們必須死。
然而在小組被封、哪怕直到廣播被封之後,大家依然能夠看到一片弔詭的局面:愛國的小組用戶堅信豆瓣受到外國勢力控制,對小組的處理是豆瓣的自發行為,與官方決定無關,目的是為了打擊愛國主義情懷,進而打壓中國,「同時可以賣一波慘」,抹黑官方的言論監管系統。
在豆瓣封組的次日,被雪藏的鵝組中就有一個熱門帖文,樓主稱自己打電話到「國安」部門,向國家舉報豆瓣不愛國,打壓愛國言論。
他們給出的理由,包括第一個被雪藏的「大船開起來」小組中,基本沒有領導人八卦,而大多是一些幾近黨支部的學習內容;包括豆瓣擁有外資企業融資;也包括他們認為豆瓣沒有足夠嚴厲地處理那些廣播用戶「八千」們。他們稱豆瓣為「日瓣」,意為豆瓣被日本控制,罵豆瓣「歪屁股」,並且在微博上刷起了「豆瓣像死了一樣不愛國」的詞條。
在豆瓣封組的次日,被雪藏的鵝組中就有一個熱門帖文,樓主稱自己打電話到「國安」部門,向國家舉報豆瓣不愛國,打壓愛國言論,表示電話中的安全部門人士「小哥哥聲音很温柔」,詳細地聽取了她的意見,並建議她也報警。她還在文中列出了國家舉報系統的網站和舉報教程,呼籲組員多多舉報豆瓣和豆瓣用戶。
帖文收到了大量支持和回覆,成為小組中的高樓,直到被後知後覺的管理員刪除。當然,這則帖文的被刪又成了一個證據,是豆瓣自己歪屁股、打壓愛國小粉紅的「實錘」。
他們堅信豆瓣自斷一臂,封了自己流量最大的小組,是為了打壓他們的愛國熱情。
倘若如一些人所猜測一般,豆瓣真的是曾經在自我審查用戶言論的同時,曾經寬容、甚至培養一批紅小將、紅色娘子軍用戶試圖作為網站護身符的話,那如今的局面則可謂諷刺:自己養起來的毒蠱,卻漸漸反客為主,難以控制,最終引來了更大的力量,要將自己誅之而後快。
體制的勝利
其實近一兩年來,集體組織度極高的「飯圈」、「八卦群眾」的愛國情緒迅速吹脹,除了有官方引導為主因外,各種不同的力量都在其中有所貢獻。
有豆瓣、B站這樣的平台,為了更好的生存鼓勵用戶的愛國情緒以表忠;有大量的微信公眾號,挑動愛國情緒和國家地區之間的仇恨,當中可以獲得巨大的利益,例如近幾個月,一篇嘲諷香港的爆款文章可以得到以萬元為單位的打賞和大量粉絲;在《環球時報》的付國豪得到國家褒揚和獎賞之後,一批公眾號博主、內地記者前往香港,期望被一打成名,一旦在示威區引起衝突並且被報導,就會看到他們次日不停在網上曝光自己尋求關注,不停tag人民日報等官方微博。
而這些刺激中還有一些性別問題的因素,娛樂圈偶像、特別是時時被罵「娘炮」的男性偶像,作為長年被官方輿論炮轟的對象,為了登上主流的安全島,不停地爭先在領土問題上、國際品牌與國家主權的爭議問題上表忠,以至於流量偶像圈有一個傳說:登上春晚之後,就再也沒人罵你娘炮了,例如tfboys,而這竟然莫名的是個事實。
中國男性的網絡輿論,為了在性資源爭奪上顯示主權,長期將那些以女性為主流、從追日韓明星開始的追星群體指責為「賣國」、「腦殘」,這個巨大輿論現象已經至少有十年歷史,但現在卻開始反轉。
有集體情緒的地方就有利可圖,只要自認長袖善舞,這種情緒就可以為我所用,用來自我保護,用來作為攻擊他人的利劍,或者用來為自己謀利。
而這種種一切,都在不停刺激著「八卦群眾」的愛國主義情緒,使之越來越強烈,最終成為一股無法控制的力量:會刪帖的網絡平台沒法控制,能操控情緒的網絡寫手沒法控制,終日辱罵腦殘追星女孩的男性網友們也無法控制,毒蠱終究反噬,吞噬了養蠱的豆瓣,最近還順手吞噬了曾經罵追星女孩腦殘、不愛國的NBA球迷們,反罵他們為「跪族藍孩」。
此前,有評論將這種現象稱為「粉紅恐怖」,將之總結為體制之外的極權主義,認為「它可能是由體制孕育而成,最後卻反過來吞噬體制,同化這個體制,變成一部更加喪心病狂的機器」。
但我反而對這種力量能否吞噬體制持有懷疑態度。體制的力量遠超過普通人的想像,如同豆瓣的例子所見,這種一度鋪天蓋地欣欣向榮的言論場,體制如果要封鎖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與此同時,這些遭受損失的用戶並不會因此對體制產生懷疑,而是會迅速調整自己的想法,加插大量的陰謀論和想像,建立一個新的故事閉環:「豆瓣屁股歪,他們是由於過於愛國被外國勢力封鎖,豆瓣像死了一樣不愛國」,反而正向強化了自己的情感,無論這個陰謀論在外人看來有多麼荒謬和不可思議。
而這並不是唯一的例子:更早一點,在今年八月的樂伽公寓暴雷案中,網民發現微博上幾個不停譴責香港廢青的護旗手成了受害人,於是感歎世事諷刺,甚至引起不少香港媒體報導。
但倘若關注他們的後續言論,就會發現這些受害人無一改變自己的看法,反而不斷地強調自己和香港廢青不同,自己是正當維權,更大罵廢青暴徒不要乘機借事「內涵」;更近一點,在NBA事件期間,由於大量的籃球迷在上海、深圳依然前往觀賽「丟了祖國的臉」,有豆瓣小組用戶(豆瓣手幅組)集資印刷了一些強調中國主權的標語到場外派發,卻被警方事前阻止,甚至帶走喝茶,但他們也並沒有因此就質疑體制,反而是迅速調整了自己的愛國姿勢。
豆瓣的事情幾乎是一個提醒:所有試圖收容、利用、或者刺激這種愛國主義情緒的個體,只要你不姓趙,那終有一天你會玩火自焚。
所以對於一些觀察者來說,無論是期待小粉紅「遭遇社會的毒打」,在他們自己遇上不公義事件之後能夠「醒悟」,還是認為小粉紅因為愛國方式太過火了而被體制維穩力量壓制後,就能夠懷疑體制繼而反噬體制,都可能是過於樂觀的想像。
現實看來,遭遇這兩類情況的時候,他們的本能反應依然是調整自己,趨同到體制之中,更貼合地融入到那股力量裏面,變得更合時宜,就莫論反噬體制了。
但真正要警惕粉紅恐怖、可能被這種力量反噬的,反而是那些試圖在炒作愛國主義情緒中分一杯羹、獲得利益的群體。普通的平台、意見領袖、網絡群體,想要教別人愛國、幫別人愛國的,最終自己都會成為不夠愛國的一個。
而左右之爭從來都可能不是一場公平的辯論:他們手中有國家之劍,無論你多龐大的個體,哪怕是豆瓣這樣的平台,他們都可以用舉報引來禍水,讓你死無葬身之地。而哪怕他們同樣可能因為愛國姿勢不對而引來維穩和壓制,他們受到的對待也不可能與他們口中的「八千」同日而語:畢竟他們是與體制方向一致的、收編的力量,是需要被安撫和鼓勵的,哪怕封一個小組這種人生無常,對他們來講也不算什麼社會的毒打。
倘若「八千」們有所妄想,認為他們會因為被體制打擊了愛國熱情、壓制了愛國的自由,就猛然清醒,或者垂頭喪氣認為是受到了什麼教訓,那未免太天真了:這點小事是壓不住對體制的信仰的,體制撓癢癢一般的懲罰也就算個自罰三杯,跟「八千」被舉報後的泰山壓頂可完全不一樣,畢竟「小哥哥的聲音很温柔」。
豆瓣的事情幾乎是一個提醒:所有試圖收容、利用、或者刺激這種愛國主義情緒的個體,只要你不姓趙,那終有一天你會玩火自焚。
10月20日,豆瓣的廣播如約解鎖,豆瓣用戶們額手稱慶,不過幾個小組繼續處在雪藏狀態。根據此前先例,被豆瓣雪藏的小組基本不可能再重見天日。
值得一提的是,在豆瓣廣播封鎖這10天期間,在那些被雪藏的小組中,舉報還在繼續。雖然鵝組、瓜組、船組被雪藏了,但是小組用戶還在。他們還有七組,人才組、拉踩組……這些平日零散的小型八卦組迅速成了避難所。與此同時,大量廣播用戶成為了數字難民,於是他們開始使用僅存的小組功能,建立了幾個私密小組,在其中繼續自己隱秘的政治討論。
這些小組很快被鵝組、瓜組等用戶發現,開始在自己的小組中「掛人」,下面最高讚的回覆只有寥寥數字,意簡言賅,果斷清脆卻恐怖。「卧底進去,手機留證據,去國安舉報」。沒了。很快,一張有不少人寫著「香港加油」的帖子被曝光到微博,獲得大量的專注和轉發,留言者的ID被公開貼出。
即使在豆瓣已經奄奄一息的現在,他們依然堅信豆瓣背後被外國勢力控制,希望通過舉報揭發,將豆瓣和豆瓣上的「八千」徹底打倒。有其他用戶問:這麼討厭豆瓣,為什麼不離開,到別的平台?為什麼非要把豆瓣搞死?
高贊回答是,我們要幫阿中哥哥佔領輿論陣地。
(黃玲愷,時評人)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