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告別平成,由 SMAP 到嵐的解散 : 日本偶像集體主義的崩潰

藝人聯同經理人自立門戶,不信奉偶像集體形象消費,娛樂工業或許在令和展現獨立自主的新風氣?

SMAP的解散,令尊尼事務所旗下的組合陸續出現離心,或因個人發展離開,或爆出性醜聞而離隊,造成尊尼事務所超過千億日圓的缺失。

SMAP的解散,令尊尼事務所旗下的組合陸續出現離心,或因個人發展離開,或爆出性醜聞而離隊,造成尊尼事務所超過千億日圓的缺失。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關震海

刊登於 2019-05-01

#日本#粉絲經濟

平成始於1989年1月,當年日本遇上經濟泡沫爆破,樓價急劇下滑,支持消費市場的中產向下流,消費模式由買新、買「想要的」轉向「定番」的保守主義。「定番」是定時連續出產的意思,第一集成功,食髓知味,公司便會再出續編。

創刊半個世紀日本漫畫雜誌《週刊少年 Jump》高峰期在90年代初,《龍珠》、《Slam Dunk》和《幽遊白書》出現那個時空,最高銷量的一期是653萬,寫入印刷歷史,紙媒強勢一直延至千禧年代。日劇《相棒》廿年拍了17次、《Code Blue》十年拍了3次,平成前終於在大電影版本劃上句號。觀眾在「定番」商品在共同話題和共享價值,從而得到安全感。

日本國民組合 SMAP 在2016年掀起風波,經歷數個月才正式解散,分拆成木村拓哉個體和三人組合「新地圖」,截然是兩種不同的推銷模式,這是尊尼事務所遭遇昭和、平成以來前所未有的市場衝激。

尊尼事務所(台譯:傑尼斯事務所)創立於1962年,由舞台表演起家,一直以「團體」作為表演單位。公司透過短期選拔,對少年作出長期培育。由昭和開始培訓男性少年偶像表演技能,根據市場分析進行組合配對。事務所由家族直接管理,要求藝人絕對服從,一旦犯錯,很容易被踢出組織;對公眾造成不便,會被強制要求集體謝罪。公司用的是日本傳統管治手腕,成員聽命公司安排,集體承擔責任,團體與其粉絲皆被視為事務所財產。有文化研究者形容,尊尼事務所內部的組織構造,根本是日本現代集體主義中典型的社會構造。這種集體主義甚強的模型,一旦有主力離開,便會動搖全公司。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