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互聯網政治

《流浪地球》評分攻防戰:「彌賽亞情結」與另類民主實踐?

回顧整個事件,只能說網友在太多的問題上有強烈的表達訴求,而中國大陸的輿論和政治環境沒有給他們表達的空間。最終,一部電影和一個網站承載了原本不應該由他們承載的任務。

《流浪地球》電影劇照。

《流浪地球》電影劇照。圖:Imagine China

比利小子

刊登於 2019-02-15

#《流浪地球》#劉慈欣#互聯網政治#電影#互聯網#比利小子#評論

雖然2019年剛剛過去十分之一,但中國大陸的電影市場可能已經提前產生了年度最賣座的影片: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的《流浪地球》在不被普遍看好的情況下成為春節檔票房冠軍,春節假期內賣出20.1億元,到下映前有望得到35至40億元票房甚至更高,至少將成為大陸歷史票房榜的第三名。

和火熱的市場反饋形成對比的是,這部電影也將原本持有多種立場的觀眾,極化為「五星黨」和「一星黨」兩個派別,圍繞着該片在豆瓣上的評分進行了一場激烈攻防戰。在這個極度缺乏民主政治實踐的國家,這也算得上為數不多的社會動員實例了。

科幻愛好者背後的「彌賽亞情結」

基於25年的科幻小說閲讀經驗,筆者從某種程度上理解以《科幻世界》讀者群體為典型代表的中國科幻愛好者為何如此執着地要給這部電影滿分評價。因為長久以來,這個群體都有一種「我們需要被彌賽亞拯救」的苦難敘事。

關於中國科幻歷史的一種常見表述是這樣:中國的科幻小說曾經有光榮的傳統。有人把源流追溯到鄭文光在1950年代的作品,但近年來的研究則會把晚清到民國時期一些帶有科幻色彩的作品算作中國科幻的起源,例如老舍的《貓城記》。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