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十論:塞滿垃圾的角落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NuphorMosan,回應《王建民:讓我踏回大聯盟投手丘,一次就好》

非常欽佩王建民的毅力和韌性,也很開心這樣一部紀錄片的誕生。這個時代,特別是在台灣,已經充斥著太多追捧和跟風,但成功後面的努力、心酸和執著卻很制式化地常常被輕描淡寫。這部紀錄片所引發的思考,不止於成功背後的付出,還有對「成功」本身的定義。觀眾可想而知,想要看到一個讓人滿意的結局——王建民重返大聯盟。但是現實確實更加殘酷:重登回大聯盟投手丘的日子很有限,長期努力後的輝煌卻是短暫的。這樣的結果顛覆了刻板印象中的成功,讓人嘆息之餘,卻又傳達了更深刻的意涵:夢想的成敗只有自己能定義。

2. 塔森,回應《愛情恐怖片?讓愛對話?《幸福定格》導演沈可尚、製片洪廷儀專訪》

感覺導演雖然聲稱「拒絕先生對太太有任何階級上的差異」,訪談中還是不時透露出婚姻裡的大男人主義。比如導演說在週末下午掙扎要去「陪」老婆小孩,還是工作。但導演的太太也是有工作的吧?雙方對於照顧小孩的責任難道不是一樣的嗎?在這種情況下,用施捨似的「陪」字眼,好像同樣有工作的太太照顧小孩理所當然,導演先生卻仍有餘裕「掙扎」要不要盡自己應負的責任。

如此,也不難理解為何導演會看不出片中想請人幫忙家務的先生的盲點。做家務理所當然地被該先生(以及其他廣大的先生群)視為太太的責任,自己願意幫太太解決困難,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但若太太並非家庭主婦,先生到底有何理由可以推託自己做家務的責任?

此外,在本採訪中,導演和製片也多次強調男女在婚姻裡的刻板印象——男人必須去應酬、男人愛自由、女人總是愛唸、先生總是被太太罵⋯⋯,既然是一部討論婚姻的紀錄片,這些刻板印象被這樣理所當然地陳述,真的恰當嗎?工作的女人難道不需要應酬、不需要自由?先生又為什麼回到家庭裡,就成了必須「討好」太太的可憐蟲角色?太太又為什麼必須被「哄」、被「討好」?這背後的兩性角色失衡,恐怕需要更細緻的探討。

沈導演的紀錄片一向很精彩,這次選題也很有意思,如果能再帶到更多婚姻裡的責任和角色不對等,應該會更深刻才是。

3. 王不羊,回應《愛情恐怖片?讓愛對話?<幸福定格>導演沈可尚、製片洪廷儀專訪》

還沒有看這部紀錄片,但隱約感受到了它想呈現的婚姻的瑣碎和在瑣碎中拼湊起來的紐帶。婚姻真的是一個可以同質化的命題嗎?對我來說,被驅使着去簽訂這個契約的是洶湧的愛戀,是用黑布矇住眼睛忽視迎面而來的一地雞毛。至於婚姻中的現實,那就用婚後的角色去面對吧,婚姻是可以失敗的,人生也是可以失敗的。

4. 鹹魚bobo,回應《印尼雅萬高鐵:水土不服的「中國速度」》

今年10月份,因為工作原因,到雅加達出差了一週,和當地一些NGO及政府部門做交流。

在活動間歇的時候,當地的工作人員會主動聊到雅萬高鐵,所聽到的大部分反饋都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建這高鐵...端的文章中提到,雅加達到萬隆距離只有150公里,除了文中提到較為擁擠的公路交通之外,也還有火車和飛機可以選擇,這條高鐵的必要性其實是有欠論證的;從工程開展的角度來說,據說在徵收土地的過程中,中國的工程方沒有向社區做好充分的工程說明(當地人還提到,同樣時工程說明,日本公司在做基建項目時就有很成熟的向社區居民做說明的習慣及配套的規章制度),也導致項目舉步維艱。

最後,文中其實提到一個很重要的點:印尼的土地是私有的。這種不同於中國的土地制度所孕育出來的社會運作模式,可能才是「水土不服」的本質原因吧~

一點意見,供參考~

5. JoeHK,回應《李天綱:「抵制洋節」的前生今世——中國如何由儒家的普世主義墮入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在世界各地一直都存在,這並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只是在中國獨有的儒家遇上西方基督信仰時,中國的民族主義是被激發了,還是西方的基督信仰在中國的處境下被消化了或已在地化了?但基督信仰是普世的,所以如果她能「落戶」在中國或其他國度,應該是要達至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吧。

6. Amuro,回應《讀者來函:中國的土地整理——需要脱貧的農民和需要脱貧的政府》

最近的新聞: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修正案草案23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以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依法進行。

兩條值得注意的:修正案草案刪去了現行土地管理法關於從事非農業建設使用土地的,必須使用國有土地或者徵為國有的原集體土地的規定。明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條件及管理措施。

兩條合起來看,就是農村集體用地的權能進一步向國有用地看齊,可以進行非農建設可以入市交易流轉。釋放的信號就是,城市(鎮)化進程快,城市國有用地存量吃緊之下,向農村土地存量下手了。

這其實也不能說是好是壞。經濟下行,中國製造2025,創新驅動,一帶一路等等看不到新增長點,地方負擔越來越重,釋放被限制的土地價值,這樣土地財政可以再走一輪。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富裕地區例如我所處的珠三角,農村可以通過賣地大賺一筆。但是不發達地區,如果政府(包括村委會)和發展商共謀,村民土地被賤價買走,失地農的問題將加劇。

這次修改法律,明顯是經濟理應占主導的,但是它對社會帶來哪些影響,我腦力有限想不到那麼多,但看來並不樂觀。

7. sagabrahma,回應圓桌話題《中國百億保健帝國權健引眾怒,保健品市場應如何監管?》

權健這個企業算是剛好結合了傳銷和保健品這兩個最能矇蔽人心的「產業」,也可以說是人性的縮影。人最怕的是貧窮與疾病,最想要的是福祿壽,那麼要怎麼得到呢?打工賺錢太慢,運動健身太懶,當貪婪與惰性相結合,來錢最快的傳銷、功效最神的保健品就成了不二選擇。就這樣,權健帝國建起來了。他們發現了陰暗,利用了陰暗,往角落裏扔滿了包裝精緻的垃圾並美其名曰光輝,於是生活世界被這個騙子殖民化了。

很多時候在自由主義者的治下就會出現五花八門的無良企業,這就是政府的作用所在,為的是不讓純粹的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但在現在的中國,斷裂的社會切割了上下層的利益共同體,跨時空的場域放大了廣大下層的幻想。在這個事件中本該是政府(醫院)與病人間的良性互動,卻因為負擔過重而轉向乞靈於企業,企業與政府的官商勾結又使他們有恃無恐,死亡的恐懼又加速了死亡,悲劇便發生了,最後輸掉的還是末節車廂的一群人。

一個權健,暗合了人性化、制度化、結構化三種因素,成功也不足為奇,相似的還有各類養生保健企業,在這個有限准入秩序中如魚得水。死了一個黃四郎也會有下一個黃四郎。想要依靠官方處理,難過登天。

畢竟,角落一旦被發現,註定會填滿垃圾。

8. 鹹魚姬,回應圓桌話題《中國百億保健帝國權健引眾怒,保健品市場應如何監管?》

老人是保健品傳銷最大的受眾群體,過去幾年許多網民都講述過家中老人如何沉迷其中,更有孤寡老人去世后留下的只有一堆保健品。

一邊是「天龍人」們在高幹病房裏用時代最尖端的醫療科技養生保健,並把底層老人們視為社會包袱,每天散播老齡化社會的恐怖;另一邊是越來越多的老人們在空虛、孤寂中獨自對抗死亡恐懼,在無效甚至有害的保健品中尋找精神寄託,老無所養,老無所依。

社會一直企圖將養老責任完全推卸到老人的子女身上,而年輕人們為了生活早已疲於奔命,全身心照顧老人完全是無稽之談。於是,各種傳銷、保健品公司的從業人員乘虛而入。這些從業人員的工作內容就是取悅老人,他們比子女表現得更熱情、更關懷備至,子女從一開始就毫無勝算。

我見過醫院看見70歲以上使用醫保的老人就消極治療;見過醫院不讓90歲老人住院,而讓他們不舒服就看急診(急診醫療費無法報銷);見過基層工作者平靜地勸諫高齡老人入住醫療條件極差的社區衞生院;也見過無子女無社保的老人發病按了平安鐘,服務平台不聯繫醫院,而聯繫社區裏的社工;更見過社工送患病孤寡老人去醫院,院方堅決先付費再治療。

老人被迫依附在子女身上,沒有子女的老人不知道該如何快樂生活,也無法快樂地生活。在死亡和孤獨面前,只有這些保健品傳銷人員有空閒、有耐心給予老人們關懷。非常諷刺,又卻都是真實。

每個人都會變老,也會因為老化而變得不可愛。有少數人在高端的病房裏安度餘生;有無數人被社會、政府當作包袱嫌棄,被每天盼望著早點去世。

9. Mr_W,回應圓桌話題《青年入職體檢不知情下被查驗愛滋引眾議,愛滋仍是大眾的「洪水猛獸」?》

很大程度上是大眾對這類疾病不夠了解,相關知識普及不到位,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易傳染和難治癒,再加上很多人性裏不好的東西,導致了這些患者很難被大眾所接受;這種排斥大部分人都會有,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讓我們很難完全放下戒備心的去正常的看待這一不可忽視的群體,在當下的社會裏,作為一個普通人,在自己足夠了解這類疾病的同時,應該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患者,並能很好的對其他人普及相關知識。

10. China1,回應圓桌話題《「噁心玩具」成為2018年潮流,你也有這些「惡趣味」嗎?》

玩具產業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難關,看看各大公司的年報即知道。最大的原因是不是經濟衰退或貿易戰,而是他們遇到了史上強大的對手~iPad!所以除了嬰兒玩具,其他品類幾乎全線下滑。在此背景下,玩具廠商被迫開腦洞,抓一些細分市場,也就不足為怪了。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