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十論:情感必須被理解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Sasanami,回應《對辯:影視劇中展示「懷念」日治是否合情合理?》

與其說她懷念日本統治時期,不如說她在懷念自己的青春。

個人小歷史情懷的刻劃,牴觸了國族歷史的情感。正如現代個人發聲筒表白百萬種不同的心聲,歷史在當時年輕人身上也刻寫下完全不同的感受。歷史,管你唯物史觀、什麼理論史觀,都被強烈的情感趨動。

春秋不忘九世之仇。春秋該忘九世之仇。忘與懷念之間,是看表達時有沒有聽眾和觀眾。有就講,沒有就講給自己聽,最後帶入一己的墳墓。會拍這戲是因為相同背景的人和他們的家族及成形的力量和影響,樂見他們的青春再現。台灣與之不同族群的人就會不看,但他們的情感,必須想辦法去理解,否則在台灣活得超神經分裂。

台灣的外省人和大陸在1949分別,之前的歷史共同渡過,第二代聽多了父母抗戰時的故事,他們講述時目光中都有青春的光芒。面對在台灣已是第五代、第七代,更久的好朋友們,他們對過去不同與己的情感,驚訝之餘,發現,從明末、清代就來台灣開闢生根的人,開枝散葉,子孫繁衍,甲午戰爭馬闗條約徹底把他們與國族切斷,當維新後的日本統治者來到台灣時,在一本小說中忽然理解,進步的日本開啟了十九世紀台灣的現代,它的歷史被震撼納入有別於中國的歷史系統。同時期中國的民國革命,連年的戰事,日本侵略的壓力、抗戰、內戰,所有讓中國人分化的激烈過程,走上另一個系統的台灣人沒有經驗過,也沒有深刻感觸。當國民黨來到台灣,外省的、大陸的,民國的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主流,六十多年兩代人之後,可溯及明、清一路下來的台灣情感,想得到被正視的權力,在錯亂歷史中成長的人,他們希望自己的青春也能被清白看待。

2. Litian,回應《人臉識別 + 社會信用系統,一場重塑人類行為的社會實驗?》

@雨農軒主人提出的問題是值得真切思考的。不只是普通的內地百姓,即使是關注中國問題/在內地生活的自由主義者(泛稱),偶爾也會自言自語:「自由真的是普世價值嗎?」 我毫不懷疑它是;但除去直覺外,我有什麼理由相信它是呢?若自由不是絕對價值,那它就可以被妥協;問題在於界定什麼樣的自由是我們想要的,何種的妥協是可以/不能被接受的。若要守護自由的地位,當直面其受到的挑戰,而不是用一句"Fuck you"來終結討論。

「我珍惜穩定和個人安全大於個人隱私,因此更廣泛的國家監控是正當的」,這是完全可以想像和共情、事實上也極受歡迎的一種觀點。實不相瞞,我也感到這種觀點在直覺上很有吸引力;要抵制國家提供的安穩的誘惑,需先理解其內涵。因此,感謝提問者將疑惑誠懇地呈現出來還來不及呢。

3. Jy,回應圓桌話題《「性別優勢」是客觀存在,還是性別歧視的結果?利用「性別優勢」有錯嗎?》

性別優勢當然存在,同時存在的是性別劣勢。在當下社會,女孩子比起男孩子更容易利用性別資源實現階級飛躍,的確如此。然而當她們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來參與社會活動,她們比男性遇到的障礙要多得多。所以女性的性別劣勢是,女孩子更難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用波伏娃的話說,就是「只要女人仍是一個寄生者,她就不可能有效地參與改善世界」 。在成為獨立的人的過程中,必定伴隨着原有性別優勢的喪失。那或許是一條比「好嫁」更難的路,但我認為在個人發展的角度,一定是值得的。

當然現在有越來越多獨立女性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社會對女性的寬容確實比上個世紀要好得多了。但是可悲的是,社會主流仍然在教導女性成為寄生者,而不是去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人。

性別差異是先天還是後天呢?很難說清楚。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不管你是什麼性別,都不要被所謂性別差異束縛住手腳。每個人都該通過對自己的深入了解來定義自己,而不是通過性別來定義自己。

4. 雨農軒主人,回應《你願意體驗兩天一夜的無家遊民的生活嗎?》

體驗之後怎麼辦才是重點吧。我們去體驗、去感同身受(實際與真的homeless比,這種感同身受還是差很遠的),然後呢?這些人還是處於温飽解決不了的狀態,體驗者繼續自己的生活,繼續尋找下一個讓自己覺得弱勢的人群,尋求自己心裏的平靜。如果真的同情,就做些什麼,那個作為公務員的體驗者,是不是可以一定程度影響對homeless的政策制定,埋冤政府解決不了問題,政府照顧到的只能是大多數,對於為數不多的弱勢群體,政府往往不會關注,你只有成為政策制定者才會真的有改變。而且有些人覺得政府的政策不傾向弱勢群體,但是政府往往考慮的是政策有沒有影響到大多數的人進而影響選票。對homeless的態度也取決於國家狀況,就如同你覺得日本政府不驅趕homeless是文明的,但是你到印度看到滿街的homeless,作為遊客你的感覺是國家不安全,需要快速逃離,而不會覺得這個政府真好,同樣歐洲接納難民,為什麼百姓極力反對,因為影響到他自己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同情心了吧......這種體驗讓我覺得虛偽,因為你不會允許homeless在你家屋檐下長期入住

5. yanggubv,回應《什麼是 GDPR?今天生效的這部法律,要將你的數據重新交還給你》

國家可以通過國內法規,超越國界,對非本國企業與個人產生巨大影響甚至決定其生死。這是最近一段時間許多新聞的共性。

幾個例子:

  1. 中國要求在中國的外資IT企業必須將數據保留在境內的服務器上。
  2. 美國對俄鋁實施制裁,幾乎所有券商都只可以執行賣出俄鋁股票,不能買入。即使其客戶要求買入也不行。
  3. 美國根據國內法,判定中國中興違規。阻止美國供應商為中興供貨。
  4. 歐盟頒布新的信息保護法,所有非歐盟企業如有歐盟客戶,必須按照新的法律嚴格保護客戶信息,或者繳納巨額罰款。

所有這些,都是國內法作用於外國企業的例子。相信各國政府正在發現並喜歡使用這個合法(至少是國內法)的途徑來擴大自己的權力。公司,特別是跨國企業,將發現自己的合規成本越來越高,自己的權力和影響裡開始減小。

無論我們個人是否贊同上面幾個例子的做法(取決於你是支持哪個國家)。我覺得這種做法的泛濫,將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

原因很簡單:因為國家根據國內法處置外國公司或個人,在其國內幾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但是對於那個公司或者個人就可能是滅頂之災。這種不受控制的巨大權力是一定會失控的。

在現有幾個例子上,可以看到其平衡點很可能只存在於相互報復上。即兩個國家互相否決並制裁對方國民和企業。從此跨國經營的成本和不確定性將劇烈上漲。最終導致新的冷戰和全球貿易的萎縮。

6. GregoryMagnussen,回應圓桌話題《英國王室大婚打破種族主義?還是王室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不平等?》

英國王室不僅僅是英國的,亦是尊英王為國家元首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在內的其它15個英聯邦國家的王室。雖然君主制不是完美的選項,但是有這樣一個高於一切的國家象徵,似乎是各種政體中比較好的選項。王室所帶來的穩定、傳承與團結是不可替代的。例如,美國總統為美國國家元首,但是很多美國人不會認可美國總統,因為經由選舉產生的國家元首永遠不能完全代表全體國民。這樣來說,女王可以比政客更好地在國際場合代表全體國民,讓國民團結一心。法國、德國等已經廢除君主制的國家更是有禮儀性的國家元首。我認為君主制會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存在下去。

有趣的是,在歐洲範圍內,有王室的國家如北歐、英國、荷比盧,通常較沒有王室的國家更發達(西班牙、德國或許例外)。

7. Davey,回應圓桌話題《旺角行人專用區擬被「殺街」,留與不留之外有第三個選項嗎?》

如果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殺街」只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決定。設立行人專用區的原意其實是用來疏導人流,避免人車爭路,而非只為了製造一個「街頭表演專用區」。現在的行人專用區已經變味變質,令交通反而變得更加擠塞,而且還對該區居民帶來非常痛苦的地方,再加上政府沒有完善管理方案,而且不肯也不敢去嚴正執法,才導致亂象叢生。若有第三個選項,首先是對無牌街頭演奏及其他違法行為嚴正執法、一視同仁。然後再檢視實際效果,若主要問題已得到解決,則可以進一步研究更完善的管理方案,更好的去平衡各方利益。如果連依法執法都做不到,其他所謂的建議也只是淪為空話。

8. Adam_S,回應《數據工廠裏的標記員:我們訓練人工智能,直到它取代我們》

感謝端能能讓我們了解到還有這樣的一群人存在,真是開眼界。

最近有消息說,中國將逐漸取消計劃生育政策,不再對生育權——這個人類的最基本權利進行限制。倘若這政策真的生效,可以想像到當他們長大成人,到社會找工作的時候。司機、快遞員、客服、美工、程序員、警察、士兵、股票操盤手、生產線工人等等就業機會都因為AI的興起而消失。

除了其中的一部分人,因為所處階層能給予更多社會資源而過上幸福的日子。其餘的大部分人,只能面臨更加殘酷的競爭——不但要和人爭,還要和機器爭。於是只能成為機器的老師或者奴隸,為機器服務。同時,還要贍養因此失業的父母們。
想想那個時候,真是毛骨悚然。

9. Unicorn,回應《中國高鐵「走出去」為何步履維艱?》

萬事開頭難,高速鐵路不同於普通基建,技術含量明顯要高不少。而中國的工業產品缺乏的就是技術和質量方面的名聲,在這些方面日本和歐洲國家的產品優勢明顯。開拓新市場總是難的,要是剛起步幾年就能在複數的國家迅速擴張,我反而會擔心中國是不是在投資佔比和貸款方面讓步太多。

有積澱才有發展,有挫折才有進步。高速鐵路「走出去」重點是要靜下心來深耕細作每一個市場,打出中國工業產品的水準和品牌影響力,同時通過與發達國家產品的競爭來促進技術創新。

10. jeremiifan,回應圓桌話題《你喜歡資訊圖表(Infographic)嗎?它會否使讀者越來越懶?》

身為平面設計師,我一直認為 infographics 只是資訊傳達的手段之一,而非全部。我們幫客戶用 infographics 吸引讀者眼光後, 最終目的還是希望讀者能被我們「帶領」到這份資訊,而不是被我們餵養了圖表、關鍵字後就離去。Infographics 與資訊本身應該是相輔相成,以視覺搭配文字內容,給讀者更清晰的理解。然而,在現代社群閲讀日益速食化之下,該如何達成這項理想目標,我們都還沒完沒解方,都還在努力。最後,啊啊啊啊,竟然在香港,好希望台灣也有呀!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