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3日,美國物業顧問機構 Demographia 發布年度世界住宅可負擔程度調查(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香港樓價以平均家庭入息的18.1倍繼續冠絕全球,即以本地家庭平均年收入30萬港幣、樓價平均542萬港幣計算,一個家庭需要不吃不喝18.1年才能買到一個居住單位。
這份報告共對全球406個城市就去年第3季度的樓價負擔能力進行調查並評級,調查以中位數倍數(Median Multiple)作為衡量樓價的指標。樓價中位數為家庭年收入中位數3倍或以下的為「可負擔」,3.1至4倍的為「中度不可負擔」,4.1至5倍的為「嚴重不可負擔」,5.1倍以上的為「極度不可負擔」。
在92個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中,香港連同其餘25個城市的樓價被視為「極度不可負擔」(severely unaffordable)。研究指,去年香港樓價是平均家庭入息的19倍,打破該報告的歷史記錄。香港今年的樓價負擔指數略有「進步」,但仍然遠超第2名的悉尼(12.2倍)以及第3名的温哥華(11.8倍)。而且相較於2010年首次錄得數據時的11.4倍,香港樓市的負擔情況表現出「嚴重地惡化」。
報告指出,此次調查顯示樓價為最難以負擔(least affordable)的城市數量由去年的8個增加至10個。其中有4個同時被瑞銀(UBS)列為最易受房地產泡沫影響的城市,分別是香港、悉尼、温哥華和三藩市。
報告同時指出,樓價負擔能力指數僅僅反應樓價與家庭收入之間的關係,但並沒有體現各城市房屋類型的不同。報告舉例稱,比如相較於世界範圍而言,英國和香港的房屋——特別是新建住宅的面積「狹小得不正常」。
報告還對當前各機構樂於評選的「宜居城市」進行反思,指這類遴選通常考慮的是生活方式的多樣性,而常忽略中等收入家庭可負擔房價能力等因素。報告指,《經濟學人》去年將多倫多選為最佳城市,但該城市房價高企,報告認為若從房價及交通考慮,美國德州的達拉斯市(Dallas)以及沃斯堡市(Fort Worth)更適合中等收入家庭居住。
另外,美國商業不動產服務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同日舉行了香港房地產市場2017年展望新聞發布會,香港、華南及台灣研究部主管陳錦平表示,香港政府雖然去年推出樓市調控措施,但樓價幾乎沒有下跌。他估計,未來每年住宅供應量將不多於2萬戶,再加上中資機構及內地人來港置業,都將推動樓價向上,預計今年樓價還將有個位數的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