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香港連續7年供樓負擔比率全球最高,一家不吃不喝18年才能買樓

刊登於 2017-01-24

香港已是第七年成為全球供樓負擔比率最高的城市。
香港連續第7年成為全球供樓負擔比率最高的城市。

1月23日,美國物業顧問機構 Demographia 發布年度世界住宅可負擔程度調查(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香港樓價以平均家庭入息的18.1倍繼續冠絕全球,即以本地家庭平均年收入30萬港幣、樓價平均542萬港幣計算,一個家庭需要不吃不喝18.1年才能買到一個居住單位。

7
自該報告收錄香港數據以來,香港連續第7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以負擔的城市。

這份報告共對全球406個城市就去年第3季度的樓價負擔能力進行調查並評級,調查以中位數倍數(Median Multiple)作為衡量樓價的指標。樓價中位數為家庭年收入中位數3倍或以下的為「可負擔」,3.1至4倍的為「中度不可負擔」,4.1至5倍的為「嚴重不可負擔」,5.1倍以上的為「極度不可負擔」。

在92個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中,香港連同其餘25個城市的樓價被視為「極度不可負擔」(severely unaffordable)。研究指,去年香港樓價是平均家庭入息的19倍,打破該報告的歷史記錄。香港今年的樓價負擔指數略有「進步」,但仍然遠超第2名的悉尼(12.2倍)以及第3名的温哥華(11.8倍)。而且相較於2010年首次錄得數據時的11.4倍,香港樓市的負擔情況表現出「嚴重地惡化」。

報告指出,此次調查顯示樓價為最難以負擔(least affordable)的城市數量由去年的8個增加至10個。其中有4個同時被瑞銀(UBS)列為最易受房地產泡沫影響的城市,分別是香港、悉尼、温哥華和三藩市。

報告同時指出,樓價負擔能力指數僅僅反應樓價與家庭收入之間的關係,但並沒有體現各城市房屋類型的不同。報告舉例稱,比如相較於世界範圍而言,英國和香港的房屋——特別是新建住宅的面積「狹小得不正常」。

報告還對當前各機構樂於評選的「宜居城市」進行反思,指這類遴選通常考慮的是生活方式的多樣性,而常忽略中等收入家庭可負擔房價能力等因素。報告指,《經濟學人》去年將多倫多選為最佳城市,但該城市房價高企,報告認為若從房價及交通考慮,美國德州的達拉斯市(Dallas)以及沃斯堡市(Fort Worth)更適合中等收入家庭居住。

另外,美國商業不動產服務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同日舉行了香港房地產市場2017年展望新聞發布會,香港、華南及台灣研究部主管陳錦平表示,香港政府雖然去年推出樓市調控措施,但樓價幾乎沒有下跌。他估計,未來每年住宅供應量將不多於2萬戶,再加上中資機構及內地人來港置業,都將推動樓價向上,預計今年樓價還將有個位數的升幅。

香港地產業

1950年代末期到1980年抵壘政策結束前,因政局動蕩,大批中國內地人口移入,香港人口急速膨脹,居住成為當時社會經濟中一個嚴重問題。因此香港政府出於人道理由與社會安定,於1950年成立香港模範屋宇會提供土地,1954年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在1960年代,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推出廉租屋邨。1970年代初,大批地產公司紛紛藉此牛市時機掛牌上市籌集大量資金發展業務。此時正值香港工商業持續增長,造成戰後以來空前的繁榮。隨着需求上漲,發展規模漸大,經營房地產所需資金也日漸龐大,一些小型地產公司在此時逐漸被淘汰,實力雄厚的地產商逐漸壟斷市場,地產業也成了香港經濟的重要的支柱。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香港地產市道受到重創,大量業主變成負資產。2002年11月,特區政府為了輓救樓市,減少土地供應和政府退出房地產市場等方法。直到2010年,香港樓市幾乎回到1997年金融風暴前夕的水平。(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南華早報香港電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