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物業顧問機構 Demographia 於1月25日發布最新一期世界住宅可負擔程度調查,香港連續第6年被評為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香港去年第三季的樓價中位數是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的19倍,相當於不吃不喝19年才能完成供樓。但有分析認為,隨着美國加息等因素出現,香港樓價會出現下跌。
樓價可負擔程度減弱與城市的抑制性政策有關,只有在用地政策十分嚴格的大城市中,才會出現樓價極度不可負擔的情況。
Demographia 的調查以中位數倍數(Median Multiple)作為衡量樓價的指標,樓價中位數是家庭年收入中位數3倍或以下的為「可負擔」,3.1至4倍的為「中度不可負擔」,4.1至5倍的為「嚴重不可負擔」,5.1倍以上的為「極度不可負擔」。
調查涵蓋澳洲、加拿大、中國香港、愛爾蘭、日本、新西蘭、新加坡、英國和美國9個國家中的367個城市,其中包括87個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在這87個城市中,只有13個城市的樓價為「可負擔」,且全部位於美國。
香港以19倍差距成為2015年住房負擔最重的城市,比2014年的17倍進一步惡化。排在香港之後的是澳洲的悉尼和加拿大的温哥華,中位數倍數分別為12.2和10.8。此外,新西蘭的奧克蘭和墨爾本,美國的聖荷西、三藩市、洛杉磯、聖地亞哥,英國的倫敦等城市也都超過了8倍。
報告指出,此次調查列出的8個樓價最難以負擔的城市中,有5個同時被瑞銀(UBS)列為最易受房地產泡沫影響的城市,分別是倫敦、香港、悉尼、温哥華和三藩市。
香港樓價在2003年至2015年9月間飆升了370%。政府近年來採取一系列抑制樓價的政策,包括將700萬港元以下住宅最高按揭成數由7成降至6成,收緊針對9成按揭的保險計劃,令400萬港元以下住宅物業最多只可以借8成首期等;加上美國加息等外部因素,香港樓價已出現下跌,反映整體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自去年第三季以來已下降了8%。
儘管如此,香港的樓價仍令大部分人望而卻步。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5倍的供樓負擔比才屬於港人可負擔的水平。香港特首梁振英也在近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指出,香港的樓價租金仍遠超市民負擔能力,政府必須堅持解決房屋問題,不能半途而廢。
聲音
年輕人及低收入人士面對的風險將更高。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政策的大前提是令所有人生活有所提升。
未來數年,你會看到供應增加,所以你會看到房價承壓……但是我不認為市場會崩盤,因為投機者已經被政府的緊縮政策擠出市場了。
各地生活指數不同,香港供樓供20至30年屬正常,以700萬元樓、付四成首期而言,供樓20至30年是正常和合理的,本港不少業主工作8至10年才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