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雨傘運動」已踏入兩週年。去年此時,公民社會仍困在傘運「失敗」的愁雲慘霧之中,聚焦於追究「失敗」責任誰屬。接著的一年,一連串事件包括區議會選舉、旺角騷亂、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和立法會選舉等,不但將傘後新勢力帶進議會,改變了民主派的政治勢力板塊,更開始扭轉悲憤無力的整體氛圍,令公民社會重新起步,思考和實踐更多的可能。
經歷了兩年的醞釀沉澱,以今天的目光回望雨傘運動,到底會帶來什麼新的反省和想像?為打開新的討論,《端傳媒》籌備了「傘運兩週年」檢討與前瞻專題,於9月28日開始陸續發表。今天兩位作者吳靄儀、朱江瑋,分別從議會和地區組織工作兩條路,思考民主運動的新路向。

2016年9月4日的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果,標誌著雨傘運動的重大勝利。傘後選民,堅決地運用他們的選票,做到了議會的世代更替,既保住了民主派在地區直選議席的過半數,及全體議席的關鍵少數,同時又選出了可觀數目的新世代議員,包括多名雨傘運動的活躍分子:「大台咪手」邵家臻、「民主自決」的朱凱廸、劉小麗和羅冠聰,以及「獨立自決」的梁頌恆、游蕙禎和鄭松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