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庫斯克:五個字說完的醫委會改革爭議

本來政府改革醫務委員會應該有一定的民意基礎,甚至連大部分政黨也傾向支持改革,但為何結果會引來民情反彈?

刊登於 2016-07-10

政府提出改革醫務委員會的《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
政府提出改革醫務委員會的《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

香港醫務委員會(醫委會)改革草案爭議愈演愈烈,相信政府和本來被遊說支持的政黨是始料未及的。

簡單來說,這次爭議可以用五個字總結:「民無信不立」。

政府施政暢順與否,與是否取得社會信任關係密切,一旦社會對政府失去了信任,什麼政策也很容易被懷疑背後有陰謀。這種懷疑和陰謀論,很難以一句民粹主義概括,畢竟政府失去市民信任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本來醫委會有不少為人詬病的地方,例如處理醫療投訴的效率問題、抗拒恢復九七前英聯邦國家醫生免試執業等。因此,改革醫委會應該有一定的民意基礎,甚至連大部分政黨也傾向支持改革,按理這應該是政府比較容易推行的政策,但為什麼結果引來了民情反彈?

不被信任的政府

最初政府可能「坐定粒六」(十分安心),覺得改革醫委會方案在立法會內已有足夠票數,應該可以順利通過,所以沒有花太多工夫製造有利的輿論,例如放出業界負面新聞、動員傳媒配合報導、製造醫學界為了一己私利阻撓改革等。

到了草案進入二讀階段(編按:法案如要獲立法會通過,必須經首讀、二讀及三讀的程序。),醫學界議員梁家騮出手,先是提出11萬條動議,意圖「拉布」(冗長辯論),當動議全部被拒之後,則以不斷「點人數」的方法拖延時間。同時,醫學界在立法會外發動靜坐抗議,以及在傳媒及網絡平台發動輿論攻勢,痛陳草案可能帶來的後果。網上網下皆出現民意反彈,這點大概是政府始料未及的。

點人數

如出席會議的議員不足法定人數,而有人向立法會主席提出此事,立法會主席即須指示傳召議員到場。15分鐘後,如仍不足法定人數,立法會主席即無須付諸表決而宣布休會待續。 議員可以藉多次點人數來拖延議案表決時間。

有關醫委會改革方案的討論,最初由醫學界帶起,不少知名的醫生及醫學界組織提出反對方案的原因,例如增加4名由行政長官委任的非業界代表,可能令支持政府的委員人數增加,令政府更容易降低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門檻。反對現時政府方案的聲音,很快便發酵成「方案通過之後,政府更容易讓中國大陸醫生來港執業」和「醫委會可能會步監警會和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後塵,淪為梁粉(梁振英的人)當道」。

本來政府建議只增加4名由行政長官委任的業外人士,後來因為業界反對,提出所謂的「4-2+2」方案(「4」是指新增4名業外代表,當中3人是病人組織推薦、1人來自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推薦,「-2+2」是指本來由醫學專科學院(醫專)提名、由行政長官委任的2個席位,改由醫專的26名會董選出,不由行政長官委任)。不過醫學界仍然反對這個方案,因為醫專的代表性不足,並非由業界選出,與本來由行政長官委任無異。醫學界提出的「6+6」方案(增加6名業外人士,同時增加6名業內選舉的代表,令醫委會人數增加,同時能加快處理投訴的效率,也保持了本來醫委會內委任和業界選舉人數各半的比例),政府堅持不接受,結果令醫學界強烈反彈。

醫學界煽動民粹?

政府的「4-2+2」方案,是否一定會令「梁粉當道」,然後失去把關作用,令大陸醫生更容易來港執業?如果從非常正面的角度看,要發生這樣的事情,的確需要很長時間的佈局和操作,例如4個業外委員中有3人將來自病人權益組織,理論上被操控的可能性不能說是百分百──所以有論指醫學界利用中港矛盾及反梁振英情緒,煽動民粹來向政府及本來傾向支持的泛民政黨施壓。

這是不是煽動民粹?筆者的看法是──如果政府的首長不是梁振英,這種所謂的民粹很難會不斷發酵。

醫委會一直被詬病的處理投訴問題和限制外來競爭問題,本來就是改革醫委會的民意基礎。可是梁振英政府紀錄太差,一些本來需要公信力來行駛權力的公權力機構,例如大學校委會、監警會、廉政公署審核委員會等,被「梁粉」控制之後,所作的決策失信於公眾,被指有權用盡。有這種往績,當政府希望改革醫委會,引入更多行政長官委任的成員之時,公眾便會問:會不會又是港大校委會翻版?

即使是現在支持和反對政府的兩方爭論點:病人權益組織推舉的代表是否一定親政府?反對者的擔憂其實不無原因,雖然病人組織不一定是受政府指揮,但能投入時間和心力的人畢竟有限,政府或建制組織大量扶植親建制人士投入領導工作,不是沒有前科的。例如地區組織、大廈法團、家長組織、文化體育團體等,這些組織平日運作如常,到了政府需要動員的時候便會自動歸隊。

醫委會須改革

筆者支持改革醫委會,不過改革的大前提應該是要公眾信任,這是香港政府最缺乏的東西。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是當前的改革要務──在先進地區之中,香港的醫生與人口比例遠低於大部分經濟合作組織(OCED)成員國(2013年的數字是香港每1000人只有1.8名醫生,而英、美和新加坡是3.7名),這不一定要透過改變醫委會組成方法來做的。現在公眾最擔心的,不是醫生不足,而是不足的醫生以大陸醫生來填補。社會一直有聲音要求恢復1997年前讓英聯邦國家醫生免試執業的做法,但被醫委會拒絕。目前醫管局會以有限註冊方式聘用海外醫生,這種申請雖然還是由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和醫委會把關,但也有醫生批評這種有限註冊的醫生有一定的潛在風險。

香港醫生不足的問題不解決,醫學界一直被指實行保護主義,當問題嚴重到社會難以忍受的時候,民意便會倒向改革醫委會的一方。那時候很可能已經不是姓梁的當行政長官,醫學界利用社會對政府不信任來討價還價的能力,也不會像現在一樣大。

泛民政黨的尷尬處境

現在民情發酵,政府和醫學界兩頭巨獸之間,似乎愈來愈多人寧願不相信前者,而且懷疑政府的民情結合了本土派政團的拒絕大陸化路線,成了一場議題高地爭奪戰。在立法會二讀時投贊成或棄權票,但明言會在三讀討論(即全體議員審議,有更多發言機會的階段)時提出修訂議案的泛民政黨,處境十分尷尬。即使他們說會在修訂被否決之後投反對票,但也被指責立場不夠鮮明。而且,因為修訂議案必須在直選和功能界別兩邊均獲過半數出席議員贊成才能通過,所以屬於議會少數派的泛民,其修訂幾近不可能成功,修訂和反對都只是姿態而已。

主張激烈抗爭的選民,自然會期望反對議案的議員再次像「網絡23條」(《版權(修訂)條例》)那次一樣以拉布阻止議案通過,本土派組織亦會以此作為選舉時批評泛民的材料。對政府的不信任和批評泛民政黨政治立場不夠鮮明的氣氛是雙生兒,前者愈嚴重,後者也愈猛烈,而且更會催生更激烈及更本土的政治氣氛,尤其在離選舉只有兩個月的這段日子。

(庫斯克,香港知名網上博客、通識教師、專欄作家)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