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說18歲太年輕、不成熟?台灣青年不想被保護,想要有公民權

「他們說這是在保護我們,但其實是在限制我們。」
2022年10月28日,高雄新莊高中,一場針對18歲公民舉辦的權模擬公聽會,學生各自擔任正反方代表進行辯論。
2022台灣九合一選舉 台灣 公民社會 政治 選舉

【編者按】11月26日將登場的台灣九合一選舉,同日合併有18歲公民權修憲案,18歲公民權,是將選舉權門檻從20歲下修至18歲,讓18歲以上的公民可以投票給候選人,亦可參與修憲複決;如通過,台灣將新增約41萬餘人的青年選民。

然而,要通過本次修憲公投需要獲得高達962萬張同意票,遠比2020年總統大選在74.9%的投票率下,蔡英文獲得史上最高的817萬票還要高。除了高門檻,社會對18歲的公民權態度不一,「大人」認為青年不成熟、青年則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端傳媒將以三篇系列報導,分別就學生、教師與倡議團體的角色,與讀者一同認識,「這遲到的兩年」如何影響台灣民主的未來?

10月底,九合一選舉進入倒數階段,位於高雄新莊高中的社會科教室內,一群二年級的學生分組拿著標語,在台上各自喊著:「整齊前額葉,投票才會對」、「打破十八禁,讓我們更靠近」的口號。這是一場針對18歲公民權舉辦的權模擬公聽會,學生各自擔任正反方代表進行辯論

班上一名來自愛沙尼亞的交換生Michelle最後一位上台發言。她說,愛沙尼亞在1991年獨立後才有選舉,原本也是20歲才能投票,2015年國家因為人口老化,將中央選舉的投票年齡下降到18歲,地方選舉為16歲,原先也有聲音懷疑年輕人可以投票嗎?但隨著新政上路,沒有什麼負面情況發生,地方選舉也納入更多青年政策,「不同年齡的意見可以交流,我支持台灣公民權年齡下修!」

公聽會上,學生持贊成意見原先就居多,聽完Michelle發言後,學生告訴在一旁觀看的端傳媒記者,「愛沙尼亞同學提到社會應容納更多意見,台灣也不是第一個提出的國家,」他們認為可以這樣討論公民權很好,也相信自己有足夠判斷力可以投票。

一週過後,這群高二的學生們交出投票單,有28票同意,一票反對,五票遲交成了廢票,同意票佔全班的八成。

「家人反對我擁有公民權」

他們告訴我,要去選一個好的人,開條路給你走。

18歲的世新大學一年級學生陳承,是此次公民權下修的對象。高中就讀高雄中學體育班,在課堂中他學過公投制度、台灣的憲政體系,但對於公民權,他說一直到高三參加全國的辯論培訓營隊才被啟發。

陳承說,之所以高三才受到啟蒙,主要來自過去家人對他的不信任,說他不滿18歲、心智不成熟,不能擁有投票權。陳承認為,他不覺得生理年齡有什麼問題,而是像他這樣年紀的青少年,有沒有足夠的知識與經驗做出判斷。對他來說,台灣的教育與環境是足以讓18、19歲的年輕人擁有公民權。

在台灣,學生在高中國民基本教育階段,幾乎皆已在校園接受過公投教育,對於公投的歷史與法制也有一定認識基礎,儘管有了這些先備條件,質疑青少年「知識不足」的說法仍不停歇,陳承反駁,「那些只是反對的藉口」。他認為,18歲不該是一條拉出限制的基準線,社會應該去思考,如果公民權下降到18歲,我們可以對這些族群做出哪些努力?他自信地說,就算18歲公民權現在就上路,他也不覺得有什麼缺點。

世新大學一年級學生陳承。
世新大學一年級學生陳承。

實際上,有大一部分反對的理由,來自家長的政治立場。陳承說自己父母立場偏國民黨,可以算是經濟選民,相較於選舉,他們更在意生活過得好不好。雖說如此,陳承也說,市長選舉父母一樣出門投票,「他們告訴我,要去選一個好的人,開條路給你走。」但為陳承投票開路的父母,卻不願意與他在家中談論政治,一談到政治便不開心。

端傳媒記者在世新大學社團「新聞人報社」的社課上,針對39名大一的學生進行調查,贊成18歲公民權的有72%,反對則有26%,剩下3%無法決定。贊成理由有「18歲已成年」、「學生有思辨能力」;反對的理由則是「不一定成熟」、「都還無法獨立生活,就想決定一個會影響他人位子的人」。

這與陳承的觀察類似。他提及身邊的同學有超過七成支持,但大家卻不熱衷談論;也有些人認為再過兩年就可以投票,沒什麼好爭的。

他說,18歲可以投公投、決定公共事務,20歲才能投票給候選人,跟他一樣18、19歲的族群可以對議題表示看法、但卻無法決定人選,「年齡下修對我有好處,我當然要支持。」

陽明交大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碩一學生沈俊宇。
陽明交大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碩一學生沈俊宇。

「議題冷,因為與多數選民無關」

如果問他們「給你投票權好不好?」每個人都說好,但卻不想自己爭取,這樣的冷漠態度,來自多數人認為把書唸好、考好大學,把自己顧好才重要。

24歲的陽明交大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碩一學生沈俊宇的政治啟蒙,則來自八年前的318運動,那年16歲的沈俊宇正準備升上新竹高中,帶著公民運動的尾韻,滿懷期待與熱忱迎接將至的高中生活,但入學後卻發現沒有他想像的熱血,身邊的同儕不是埋頭苦讀,就是對其他事事不關己,拿到好成績、考上好大學才是他們在意的事。

沈俊宇入學後不久就加入辯論社,經過一年充實而密集的社課,高一下時,班聯會主席進行改選,他見到滿是問題的政見,因此創了「廢票盟」,並在臉書上與候選人辯論,該屆改選也因投票率未達四成只得進行補選。爾後,隨後新主席上任,沈俊宇也加入班聯會擔任學權長,自此積極投入學生權益活動。

談回318運動,沈俊宇說不可能只有好的一面,但他在16歲的年紀就碰上這場規模浩大的公民運動,自認幸運的他,從運動中理解到公共議題的正反觀點,尤為重要的是,針對政策本身討論,而非進行人身攻擊。

2022年10月28日,高雄新莊高中,一場針對18歲公民舉辦的權模擬公聽會,學生各自擔任正反方代表進行辯論。
2022年10月28日,高雄新莊高中,一場針對18歲公民舉辦的權模擬公聽會,學生各自擔任正反方代表進行辯論。

隔年,沈俊宇又碰上了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跟著同學偷偷搭客運從新竹上台北抗議的他,又在這場運動發現自己不適合當衝組(編按:指在抗議前線衝撞的編組),但在運動現場敢衝、身體力行的他,卻也因為父母希望他遠離政治,只得偷偷摸摸地搭車北上,以免被父母知道。

之後,沈俊宇開始活躍於班聯會活動,不僅爭取新竹市學生制服解放,接著更籌備新竹高中的模擬投票。習慣事事做長期規劃的他,提及當年服儀解放行動就足足花了兩年時間,18歲公民權從高一的矇矇懂懂,歷經整整八年也才走到公民複決這一步。

經常登上台灣媒體版面的新竹高中與新竹女中聯合模擬投票,正是沈俊宇那屆班聯會所創立。模擬投票的流程是這樣:首先,學生會實際採訪當年選舉候選人,並向學生選民介紹,接著訂立投票日期讓全校學生投票。2020年,他們開始將聯合投票結果公佈在社群媒體上,儘管高中生的投票結果讓許多「大人」難以苟同,沈俊宇也看過不少反對意見甚至酸言酸語,他淡淡表示,模擬投票最重要的,還是讓學生關注自己的權益並與社會對話;模擬投票制度則延續至今。

因應11月26日登場的九合一選舉,竹中竹女再度舉辦聯合模擬投票,今年的模擬投票則落在11月9日至11月11日,並於11日截止並公開計票。根據統計,總投票率為15.9%,新竹市六名候選人中,由民眾黨籍候選人高虹安取得300票、49.92%勝出,其次為民進黨籍候選人沈慧虹,佔150票、24.96%。

結果公布後,引起大量網友留言嘲笑學生的選擇,甚至揚言要在18歲公民權投下反對票。主辦的學生在貼文中強調,從10月起他們陸續整理候選人資料並約訪,也將訪談內容公佈在社群上。

如今屢次受到媒體關注的竹中竹女聯合模擬投票,其實在首次試辦時,也引起不少師長反對。沈俊宇說,這些師長認為,政治力不該進入校園,但當他們義無反顧完成首次模擬投票後,原本保守的師長發現沒什麼壞處,下一次再舉辦時也就不再反對了。

模擬投票除了開啟高中生參與公共事務以及與社會對話的契機,沈俊宇說,推動模擬投票後也帶動了班聯會的投票率,原來過去有六、七年的時間,班聯會投票都難以過半,他說,「如果長輩、學校還是要繼續否定學生主體性,我想跟他們說,請看看我們做的這些事,相信會讓你們放心。」

從318運動走來,經歷反課綱微調,再透過倡議行動累積的經驗進而創立模擬投票制度,沈俊宇說,高中是培養公民意識的理想階段,判斷能力不該取決於年齡,而是資訊的公開透明程度,「愈公開,人民就能做出愈好的判斷。」

然而,像沈俊宇這樣關切公共事務的青年並不多見,眼前的18歲公民權議題,現實中難以在學生族群引爆火花。沈俊宇認為,雖然朝野都大力支持,但也因此少了衝突與火花。另外多數青少年也搞不清楚狀況,沈俊宇說,如果問他們「給你投票權好不好?」每個人都說好,但卻不想自己爭取,這樣的冷漠態度,來自多數人認為把書唸好、考好大學,把自己顧好才重要,「況且再過兩年就有公民權」。

18歲公民權討論熱度低,另個原因也讓沈俊宇切身有感,「幾乎所有選民都有公民權,這個議題彷彿跟他無關」。相較此前的核電與藻礁公投,投票結果決定具體物事的去留,然而即使此次公民複決沒過,學生還是會覺得「再過兩年我也有投票權」,難以察覺是不是有什麼被剝奪了。

「但我還是會去投票,」他堅定表示。

2022年10月28日,高雄新莊高中,一場針對18歲公民舉辦的權模擬公聽會,學生各自擔任正反方代表進行辯論。
2022年10月28日,高雄新莊高中,一場針對18歲公民舉辦的權模擬公聽會,學生各自擔任正反方代表進行辯論。

如果公民權過了,他們將是擁有公民權的首投族

現在資訊那麼發達,我們也很會找資料、看新聞,老師也有教我們如何辨別假新聞,不會被輕易帶風向。

在高雄新莊高中「公民探究與實作」旁聽過程,學生在18歲公民權模擬公聽會上卯足全力扮演各自角色;今年的公民複決一旦通過,這群16、17歲的學生將會在明年後陸續獲得公民權。

楊蕎菲、王詠欣、洪筠媗與吳思音四位高二生扮演政治學者,以正方角色辯護18歲公民權,課後,他們熱情地對記者表達他們的看法,這群高中生對自己的成熟度相當有自信,說他們知道如何分辨假訊息與政治口水,「我們有足夠的判斷力選出民意代表。」

不過,傳統的家長與亟欲長大的青少年,這組熟悉的家庭組合,也同樣於課堂中的學生日常上演。學生說,長輩認為他們會被騙,「政治很黑暗,不像我們表面看到的樣子」。但這幾位青少年的口吻,一反長輩常見的刻板印象,條理分明、主張清晰,「我們受過良好公民教育,我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說這是在保護我們,但其實是在限制我們。」

2022年10月28日,高雄新莊高中,一名來自愛沙尼亞的交換生與同學交流。
2022年10月28日,高雄新莊高中,一名來自愛沙尼亞的交換生與同學交流。

看似比外表成熟的談吐,他們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支持18歲公民權。「我們也曾懷疑、擔心是不是有人在亂搞,」他們說,直到深入研究、閱讀資料後也才了解並認同,雖然反對意見甚至高舉科學研究指出,青少年前額葉還沒發展完成,不適合下修公民權,但高中生們有志一同地反駁,「你不會因為害怕會跌倒就不走路吧?」

談到心智成熟,一旁同樣扮演正方的劉妤恩及張紜寧認為,成不成熟取決於個人,沒有標準,「況且,如果我們沒有公民權,根本沒有討論的空間。」他們說,許多長輩根本不知道他們在學校上了什麼課,但卻不明究理地反對,「現在資訊那麼發達,我們也很會找資料、看新聞,老師也有教我們如何辨別假新聞,不會被輕易帶風向。」

而在這場模擬公聽會扮演反方的孫紹倫與丁毓,則以青少年的前額葉發展不完全作為反對策略。他們引用據《長庚醫訊》資料指出,前額葉皮質負責高階認知能力,如事情規劃、效益與成本還有情緒控管;前額葉皮質的神經從出生後不斷增生,直到十歲開始下降,25歲左右才算發展完全。

「在網軍如此發達下,20歲以上的人都不一定能辨別資訊真偽,更何況18歲的人?前額葉沒長好,判斷能力不好,容易落入圈套中!」反方嘗試以科學證據,論證反對18歲公民權的理由。

2022年10月28日,高雄新莊高中,一場針對18歲公民舉辦的權模擬公聽會,學生各自擔任正反方代表進行辯論。
2022年10月28日,高雄新莊高中,一場針對18歲公民舉辦的權模擬公聽會,學生各自擔任正反方代表進行辯論。

雖然兩位高中生在扮演反方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反對意見的想法,但也不至於「入戲」過深,全然相信這套說法。他們認為,學生上課時間長、參與公共事務的時間確實不足,儘管家人不同意他們有能力行使公民權,但也不放棄與他們溝通。丁毓就說,他告訴家人,如果能讓他們投票,這個社會就可以更進步,他們願意聽,但不一定會認同我,「他們只是經驗比較多,但不一定看得廣、想得深,不一定比較成熟。」他笑著說。

台灣學生一天在校時間動輒以十小時起跳,放學後,還有補習班、晚自習等著他們,雖然看似在忙碌的校園生活中難有關注公共事務的餘裕,但在班聯會擔任副會長的丁毓也觀察到,有些學生依然很在乎公共議題,只是沒有空間讓他們表達想法,而這些議題是20歲以下的青少年較能了解的,他認為可以藉由這些18、19歲的青年表達他們的看法。

隨著台灣社會踏入超高齡社會、且勢不可擋,這或許也是支持18歲公民權的理由之一。根據中選會委託學者進行的第15任總統副總統及第10屆立法委員選舉投票統計分析,2020年的選舉人比例中,有三成是60歲以上的人口,而投票率則顯示,20歲的首投族約有七成六的高投票率,其他年齡層的投票率落在七成到七成三。40歲到75歲的選民投票率則一路往上攀升,從七成增加到八成五;尤其以55歲到75歲最高,均在八成以上。

從帳面數據來看,台灣社會的高齡人口具有左右國家未來展的關鍵佔比,而每回大選經常浮現的「為了下一代」競選標語,卻又尖銳地突顯出年輕世代無法決定自己未來的命運。高二生王詠欣便在學習單上寫道:「此修憲案須年滿20歲才能投票,本議題之主角『18歲的青年』無法透過投票表達自身意見,出現『決定者非當事人』的窘境。」

政治無所不在,與其一味阻止政治,不如提供更多學習資源及知識給青少年,協助他們學習參與公共事務,由他們為自己發聲。他們不想被保護,他們需要的,是能夠自己做決定的公民權。

2022年10月28日,高雄新莊高中,一場針對18歲公民舉辦的權模擬公聽會,學生各自擔任正反方代表進行辯論。
2022年10月28日,高雄新莊高中,一場針對18歲公民舉辦的權模擬公聽會,學生各自擔任正反方代表進行辯論。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看看林穎孟/太陽花族群一路走來的表現,…. 選民們應該不是想保護18歲以下的,而是要保護18歲以上的!!

  2. 不需要選一個「好」人,這個世界上沒有可以經得起鎂光燈考驗的「完美的」好人。應該是要選一個你認可的人。積極去投票吧🇹🇼,行使公民權是對個人也是對社會更大更好的守護。

  3. 更正:2021年12月底65歲以上失智人口為300,842人。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4. 我對這項公投過關並不悲觀,就算這一次沒過,也是此時此刻的多數民意表現,但議題擺上檯面就是成功的開始,下次通過便是建立在堅實的民意基礎上。文章中段的反方學生既能強而有力地提出醫學研究作為論述,便足以證明18歲的他們具備足夠的邏輯思考能力。現今的公民課本深度與廣度是當年國立編譯館的內容遠遠不及的,他們平時在學校進行的辯論議題也是許多長輩不曾體驗,甚至思考過的議題,年齡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智慧、學識、思辨能力;犯錯被騙也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不然電話詐騙為什麼總挑中老年人下手?依據失智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台灣65歲以上有將近三百七十萬失智人口,平均14.31%,這麼龐大的數字,我們是否也該因此擔憂這群人會不理性投票?所以公民權年齡下修能廣納民意、有益公民社會的健康運作與發展。權利的反面就是義務與承擔,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也是很好的歷練。
    這次議題不管通不通過,我們都從中學習了不少,思考了不少,又往前了一步。

  5. 選情冷,我對通過門檻感到悲觀。

  6. @HaoChen 不是沒有反對聲音,而是反對者一來不敢明著反對,二來是希望藉由冷處理希望讓複決過不了門檻被擋。一些保守老藍營還是很反對18歲公民權的。

  7. 玄鳥,這很多事情能說明吧?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一致對待性別、人種、窮富……否則,就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那類不平等。
    有人質疑成年歲數和投票歲數不同,正常下情況,是應該解釋。解釋不了,就應該修改變成一致。對法律公正的感覺,就是由此而來。
    拉開少少話題,香港人對香港的法治無甚麼信心,問題就出在這裡。立法的人解釋不了為何這樣立法,判案的人完全解釋不了這樣判案。更糟糕的是,兩件相似案件,兩種不同判法,唯一分別就是被告的政治立場。(或者不關政治立場的事,單純因為法官無食午餐,心情不好吧?原因衹有他知……)

  8. 满18周岁才能投票,但打工只要满16周岁,发生性关系只要满14周岁,说明了什么?

  9. 報導者之前也做過類似專題。這篇報導也隱約提到,十八歲公民權的投票問題不是反對聲量,而是大部分的人都不關心,無所謂。台灣選舉還是要靠衝突靠辯論才有討論的空間。十八歲公民權藍綠政客沒人敢擋,倡議者只好拿「大人」當作對立的反方,但當中有多少層面是稻草人?

  10. 如果连18岁公民权这种这么基本的争议很少的议题都无法修宪复决公投过关,那台湾以后也就真的永远别想做任何形式的修宪了,通过门槛简直是高到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