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罷免開票夜:六個現場,一場失敗中的政治成長

台灣大罷免第一波24席國民黨立委全數未過,國會僵局未解;從台北到東京,記錄六個現場中,那些留下來的人。
2025年7月26日,台北立法院外,罷免投票全數不通過,「文山退葆」志工代表張艾安與一衆志工乾杯互勉。攝:鄧家烜/端傳媒
2025台灣大罷免 台灣 選舉 公民社會 政治 政治團體

【編者按】7月26日,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大罷免」首波投票登場,24位國民黨立委全數挺過,無人遭罷免成功。

端傳媒的開票報導團隊走訪六個現場,從台北到東京,記錄那些低迷、沉默卻又在瞬間沸騰的現場情緒。挺罷的一方,如何在結果出爐後錯愕、不解,甚至無言以對?又是如何選擇不放棄,持續行動?國會仍懸而未決,變局尚未展開,但這一夜,罷免的餘燄仍在燃燒——我們記下了它。

台北,濟南路,罷團聯合開票現場

下午四點,台北立法院濟南路一旁,由反共護台志工聯盟主辦的大罷免開票晚會,大罷免票匭開啟,正以秒數開票中,現場舞台上大螢幕播放的是關於台灣黨外運動的紀錄短片《黨外小史影片》。舞台下的民眾,手機橫放看著電視台的開票直播,一段時間內,舞台下不太有其他聲音,僅有新聞記者在現場連線報導,以及舞台上紀錄片的句句口白。

這部影片,講述台灣從戒嚴、解嚴再到民主化過程中風起雲湧的黨外運動。台下,焦慮的罷免支持者不斷切換手機上的電視台頻道,將不同立場的電視台開票數一台台看過,唯一相同的,是開票後「不同意罷免」得票數一直取得領先的現況。

紀錄片結束,參與紀錄片製作的學者周婉窈上台發表演說,提及台灣黨外運動、民主前輩。鏡頭切到新聞台的開票直播畫面,支持者抬起頭來,看著大螢幕上「同意罷免」與「不同意罷免」的票數數字跳動,每更新一次票數,支持者的焦慮仿佛更加深一個刻度。

在24個立委選區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票數競逐下,同意罷免的票數偶有追上、緊咬,進而瞬間反超的時刻,人們看著大螢幕更新的數字,在人群中傳出幾陣驚呼,手指向螢幕向旁人提醒哪位國民黨立委有機會。只是那樣的「反超」只出現在幾個瞬間。隨後,些微的領先優勢再被扭轉,一切回到開票時的氣勢,票數差距也越拉越遠。

2025年7月26日,台北立法院外,罷團正在直播點票。攝:鄧家烜/端傳媒

先是不同意罷免票達到三位數。再來,是四位數。領先幅度,從個位數、十位數再到百位數。同意罷免的票數偶有突發猛進,大量的支持者票數開出,一次性地海灌而入。追趕的步伐加大了,但也追不上領先的距離。輸一千票、輸三千票,直到罷免的公民團體出面宣布失敗,直到國民黨立委現身媒體鏡頭,對支持者提出感謝、感謝國會同事「完封」對手。

7月26日,第一波的大罷免投票結果,24名國民黨立委與高虹安保住職位。沒有任何一席遭到撼動,朝大野小的國會僵局,顯然將是未來三年將延續的「維持現狀」。

傍晚五點半,國民黨立委王鴻薇現身宣布挺過罷免。現場響起打氣的聲響,「台灣加油!」「台灣人加油!」的口號迴盪在這個去年5月青鳥運動起點的街道,面對落後並未放棄,持續喊話8月23日的第二波罷免投票要一次奪下七席的罷免名單。「好!」原先頹靡的街道,再次振奮起熱情,情緒又沸騰了起來。

六點,舞台上連番上陣多名講者,有罷團志工、自詡「志工三號」的聯電創辦人曹興誠⋯⋯等人;背後的連線直播畫面中,台北市立委徐巧芯也現身受訪,她哽咽提及,不論是大惡霸大失敗,被罷免都不是什麼光榮的事,她說,這次的完封,希望能讓賴清德、柯建銘根漢民黨認清,中華民國不需要紛爭與鬥爭,「多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台下支持者零散地起身往反方向離去。

阿水告訴我,開票結果讓他感到吃驚。他認為,從2024年的總統大選中綠轉藍的選區中,預計可能會有12到14席會通過罷免。「再加上一些仇恨值特別高的立委,像徐巧芯、王鴻薇跟葉元之,」在他眼中,特別是這幾位,沒有道理不過。

2025年7月26日,台北立法院外,正在觀看點票直播的觀眾。攝:鄧家烜/端傳媒

然而從開票一開始,阿水就感覺情況不對勁。「在家中看電視時票數還只是二、三位數,但已經全面落後。」他決定去到現場,短短十幾分鐘的車程中,情況變得更加明朗,結果與他的預期相差甚遠。

阿水試著釐清問題出在哪裡。他認為,2010年開始,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聯繫漸漸趨於緊密,後來包括抖音等社交平台,都是演算法主導性極高的軟體,「人們越來越難接觸到不同觀點的資訊,也很難知道自己在平台上看到的內容到底是什麼。」

「民進黨的支持度維持在現狀很久了,」他也說綠營的支持板塊沒看到太多的成長,這可能是演算法造成的結果,但對於如何解決這個僵局,他說自己也不知道。

「中國政府一定會以這個結果宣稱『台灣人不反共了』。」他認為,罷免團體一直主打的就是「反共」議題,但如今卻反超完封。他說不知道民進黨會如何承擔政治責任,是否需要有人下台負責。

對台灣社會如何理解這樣的結果,他認為最終仍是回歸每個人的政治立場,「不支持民進黨的會歸咎於民進黨的政策問題,支持綠營的人,則會持續困惑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搞不清楚對中國的態度問題。」

2025年7月26日,立法院外,支持罷免的市民在哭泣。攝:鄧家烜/端傳媒

42歲的楷也對這樣的結果感到不解。在他的預估中,至少會有十席國民黨立委被罷免,「起碼也要六到十席,完全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

他分析自己「誤判」的原因,或許是結構性的因素。他說,很多有投票權的人不住北部,住北部的很多又沒有投票權,他自己的親姐戶籍在南部,也特地北上參加罷免團體舉辦的護台大遶境活動,但她最終卻無法投票。

楷也說,「同溫層效應」也是讓他對結果感到錯愕的原因。他居住跟工作的地方,雖然屬於國民黨的大本營,但身邊的同事、眼裡看的社群媒體,都是與他同立場的言談與貼文。他說自己被同溫層影響了,這是很嚴重的偏差。

他說現在只想罵髒話。沒有其他更能夠表達他情緒的形容詞了。對接下來的國會生態,他很難想像還能怎樣發展,狀況還能壞到什麼程度,「體制內已無解法,藍白一定會更加囂張。」

他一度感覺到希望,社群媒體上滿滿的樂觀氣氛,但最後仍敗給地方的選民結構,他認為對方有成功催出基本盤。

「我其實覺得罷免團體把國民黨立委紅統化是失焦的做法。」楷告訴我,他心裡一直隱隱感覺更適合的打法,是要告訴選民這些國民黨立委不適任的言行,「一旦焦點放在『反共』,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最後就是走向政黨對決。」楷不認同要將罷免與統獨直接劃上等號,「對政治冷漠的人這一點幫助也沒有。」

2025年7月26日,台北立法院外,罷免領銜人曹興誠出席罷團召集的開票之夜。攝:鄧家烜/端傳媒

17歲的高中女生Y因為家中政治立場的差異,特地來到開票現場與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她來自偏藍的家庭,在家中無法自由表達政治立場,所以選擇來到現場尋求認同和支持。

對於今天全軍覆沒的結果,Y感到相當難過。她在大安區參與志工活動,親眼看到這樣的結果讓她很失望。雖然原本希望越多席次通過越好,但完全沒想到會一席都沒有成功。

Y的政治覺醒始於小學三、四年級的同婚公投時期。當時她喜歡的藝人是同性戀並公開發聲支持同婚,而家中對這個議題沒有特別表態,讓她從小就不覺得同婚是不好的事情。這成為她開始關心政治的契機。後來反送中事件讓她更意識到中共政權的問題,從那時起更積極關注政治議題,一直參與到去年的青鳥行動。

儘管身邊朋友都政治冷感,Y仍會在社群媒體發布相關動態和貼文。她提到有朋友因為她的影響開始關注政治議題,雖然立場不同,但她認為讓更多人願意討論和了解事件真相,就能讓台灣民主更加成熟。這是她身為高中生能夠做到的事情。

Y住在北投區,但希望大安區的羅智強能夠被罷免成功,她認為前一次大選敗北的苗博雅更適合擔任立委。為此,她週末都會從北投搭車超過半小時到大安區幫忙舉牌等志工活動,但也遇到反罷方惡言相向,「你們領民進黨多少錢?」「大罷免,大失敗啦!」這些冷嘲熱諷,一句句朝著Y而去,但她並不在意。

她告訴我,作為高中生,她明白自己的力量很微小,但會透過持續的關注和參與,為台灣民主盡一份心力。

2025年7月26日,台北立法院外,罷團志工得知罷免投票全數不通過後互勉。攝:鄧家烜/端傳媒

一名留著長髮的男性向記者遞上啤酒,「在工作嗎?能喝點酒嗎?」身為釀酒師的威爾森已37歲,11年前,這個街頭是他熟悉的地方,11年後,他再度回到太陽花運動的起點。

他說,連署過程他無法前去擔任志工,但透過來現場發放酒水,這是他在炎熱的現場可以為這場公民運動作出貢獻的方式。

威爾森的政治覺醒始於更早期的公民運動,特別是洪仲丘事件時期,比太陽花學運還要早。他回憶起馬英九執政時期的絕望感,當時國民黨掌握行政權和立法權,即使社會有不同聲音,甚至立法院院長王金平也曾提出質疑,但像服貿協議這樣的法案仍在高度爭議的情況下通過。他認為那時候的絕望感比現在更深。

作為1980年出生的世代,威爾森經歷了22K(編按:月薪台幣2.2萬元)薪資政策的衝擊。大學畢業後,他選擇到澳洲打工度假一年來逃避當時台灣惡劣的就業環境。「那個年代老闆都會說『不爽不要做,後面一堆人等著做』,大學生出社會領不到三萬塊薪水是常態。

對於罷免結果,威爾森坦言完全出乎意料。他原本預估至少有四席以上會通過,因為看到許多海外台灣人放棄旅遊計畫,訂了昂貴的暑假機票回台灣投票。他觀察到,罷免團體從韓流開始,即使在炎熱夏天也有人穿著恐龍裝在街頭舉牌,每個紅綠燈都能看到志工身影,公民運動的能量看起來非常龐大。

「是我們努力不夠,沒有跟中間選民做足溝通。」面對失敗的結果,威爾森告訴我還是要看遠一些。他說,公民運動不是一蹴可幾,台灣民主前輩抗爭了數十年才把國民黨拉下來,這個動能和能量已經生根發芽。即使這次選舉結果不如預期,但種子已經種下,需要更努力去說服身邊不同意見的人。

今晚的「大敗」,對他來說已經無關宏旨。在他的計畫中,不管是罷免成功或失敗,「我都打算大醉一場、大哭一場,只是我希望還是能夠贏。」

2025年7月26日,台北榮星花園,罷團「山除薇害」的開票活動。攝:陳焯煇/端傳媒

台北,榮星花園,王鴻薇罷團開票現場

在台北市中山區行仁里的榮星花園,是中山區附近占地約6.5公頃的民營花園,許多民眾平日會在此散步,運動,遛狗,這也是罷免國民黨立委王鴻薇團隊「山除薇害」的開票日場地。

26日午後不久,志工們便在榮星花園裡一處講台忙碌著:現場有三面大螢幕,幾張長桌,志工們忙著架設器具、運送瓶裝水、確認流程、檢查開票軟硬體,以確保集會能順利進行。

「山除薇害」團隊在過去一年多來,以強力的志工陸戰掃街、文宣影片製作,備受媒體關注。近期的一則影音,便整理了王鴻薇過去多次登上中國央視的統戰節目《海峽兩岸》內容,也成為幾位該區選民接受採訪時,表態投下「同意罷免」票最關鍵的原因之一。

陸戰隊隊長卡羅,過去曾多次接受不同媒體採訪。走來一年多的時間,她留職停薪,從原先的紡織業員工,全力投入罷免行動。

2025年7月26日,台北榮星花園,罷團「山除薇害」的開票活動。攝:陳焯煇/端傳媒

儘管這次王鴻薇最後以同意票81131、不同意票90615挺過罷免,但卡羅說道,這次大罷免,依然有著民主意識、民主素質的深化的效果。「都是各行各業的人,爸爸媽媽,學生阿公阿嬤都有,工程生、網紅、醫生、護理師等等,各行各業都有。這也是跟太陽花世代已經學生與菁英為首的時代不同。」

這些志工的掃街、文宣發放、解釋法案內容,也讓這場罷團的行動,更像是一次由素人發起,深層的跨黨派、跨世代溝通嘗試。卡羅分享,所謂的翻轉,不代表綠大於藍,但越來越多人願意向他們表態,足以印證民眾是感受得到的:

「我們在北松山跑的時候,很多深藍家庭,都是空軍眷村,有人自己拿著牌子,寫我是外省二代,我支持罷免,他們戴著口罩,可能還不敢露臉,但願意出來說我反共。也有阿姨已經七十幾歲了,告訴我們說,自己去年投給王鴻薇,但覺得被騙了。」

卡羅提到,在北松山的(深藍)「本命區」,如鵬程里、自強里、龍田里掃街宣講時,一開始也受到不少攻擊,但後來加入了王鴻薇跟王滬寧握手的照片、還有兩蔣反共的內容,做成文宣的一部分,開始得到一些回應。

「也有爺爺看我們的布條,問說,投同意的話,就是反共嗎?這其實是個對話的機會。」卡羅說:「這些人確實在鬆動。但也有人遠遠看著我們的布條、手舉牌,會看很久,但最後選擇離開。當然他們平常看的媒體可能沒有提供這些資訊,但他們還是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她認為,這次的罷免並不是藍綠對決,而是關乎人們面對中共時所作出的價值判斷。

另一名志工,是30多歲的安安,身為科技業的PM,一邊兼顧忙碌的上班族生活,一邊投入街掃的陸戰行動。

2025年7月26日,台北榮星花園,罷團「山除薇害」的開票活動。攝:陳焯煇/端傳媒

安安說,去年5月,當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在立院衝突時遭國民黨立委推下台受傷,她便決定投入青鳥運動,也成為最早參與王鴻薇罷團的成員之一。

「我住在中山已經很多年了,但我家在桃園深藍的選區。因為家裡深藍,不太方便在家真正『出櫃』。家裡其實也不知道我參與罷免,我今天也沒告訴家人我回家投票,就早上回去投票、不進家門,怕被鄰居爸媽看到。」下午回到榮星花園支援活動。

「我自己在這附近住很久了,也開始看附近的房子,想到以後如果變成這裡的居民,不想要未來繼續是這個樣子。」

在採訪時,已經陸續開票。不同意罷免的票數一路領先,現場氣氛也相對低迷。安安說:「知道票數有點崩潰,但是我們的支持者、台灣人,都不會放棄,我們可能要更努力,但我們不會放棄,也不會因此對台灣失望。對台灣失望的話,最後得利的,就是那些想要把台灣賣掉的人而已。」

「這次的結束,我當然會先休息、過自己的生活,但是在823之前,還是會去新北『拔蘿蔔』(註:國民黨立委羅明才罷免團體)那邊,因為那也是個艱困選區,我也希望他們不要因此放棄。」

下午五點半左右,票數早已過投票門檻,不同意票九千票已拉開差距領先,王鴻薇自行宣布罷免案不通過。在正式聲明中,王鴻薇率先感謝選民,同時也將本次罷免投票的責任歸咎於民進黨的「政治鬥爭」:「今天的結果,相信國人已做出選擇,賴清德欠全體國人一個道歉。民進黨也欠整個社會一個交代。」

五點四十分,罷團志工開放媒體聯訪,面對罷免案不通過,不少志工現場落淚。「山除薇害」發言人阿美說:「我知道很多志工或許很失落、很失望,畢竟很多志工是辭去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投入罷免,甚至留職停薪。我非常鼓勵大家,有情緒就宣洩出來,我不會告訴大家不要哭。但是呢?最重要的是,我們絕對不能夠氣餒,因為為台灣民主奮鬥的這條路上,本來就不會只有這一年要這麼努力。」「身為台灣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可是我很喜歡當台灣人。」

2025年7月26日,台北榮星花園,罷團「山除薇害」的開票活動。攝:陳焯煇/端傳媒

六十多歲的T大哥,從事製造業,已年屆退休,身為罷團志工,當日他依然穿著協助民眾連署時的背心上街,他說自己過去只是個政治關心者,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參與公民運動。

「太陽花那時候,我的財務不像現在寬裕,只有晚上下班,我跟我太太會一起去看那些(在街頭)睡覺的孩子。青鳥我也沒有參加。但今年農曆過年,剛好沒有什麼規劃,我就去報名參加志工,過年那段休假期間,我可以跑腿,舉牌,做任何事情都好。」

參與協助聯署、掃街、場佈,作為第一次參加公民運動的長輩,他表示自己驚訝的事情在於,儘管大家都是政治素人,但協調性與修正性都很高——發現桌子會晃不好用,就有人搬著桌子到各連署區一張張更換。發現人流動線不順暢,就每次快速修正。

「我從十幾歲開始打工,到出社會上班,現在準備退休,從來沒看過這麼多優秀、在不同領域的人,兩三百個願意聚在這裡,還把自己放的非常非常小,只要沒做好什麼事情,後面的能夠立刻就接上去、就改善。」

在榮星花園集會結束前,現場人數已約有四五百人。有年輕夫妻帶著幼童在現場一邊看開票,亦有不少長輩前往觀看開票。

七十多歲的黃先生與朋友下午活動一開始,就到了榮星花園集合。他說,自己跟朋友早上七點半,投票所還沒開門,就在等著投票。剛剛在附近運動,時間到了,就順道過來看看。

「出來想投罷免的原因,是因為做民意代表要有良心。」他提到,中山區的選民結構通常藍大於綠,但是他投票的原因,是在於看到現任立委的種種不適任行為、以及傾向中共的行動。

2025年7月26日,台北榮星花園,罷團「山除薇害」的開票活動。攝:陳焯煇/端傳媒

另一位民眾林小姐也在現場看開票,她表示,自己認為王鴻薇不適任的原因在於,「才剛選上議員,說自己不會補選,結果就來補選立委。後來又看到她跟中共有關係,常常上紅媒,海峽兩岸。我覺得我們台灣這麼好,為什麼只能讓他們代表民意呢?」

「我覺得志工們也很辛苦,行天宮、捷運站附近都常常看到,大家明明可以好好過自己的日子,卻非常願意把時間拿來這裡貢獻,我是非常感動的。」

她也認為,近年許多觀察都指紅色勢力越發滲透台灣,儘管自己對執政黨的策略並不是全盤接受,但是卻遲遲沒有一個好的在野黨能夠讓台灣的民主在競爭中增強。

「這次罷免,不只是『我討厭這個人』而已,而是,這幾年很多人提到紅色勢力進來(台灣)大家都可以清楚看到。可是,國民黨也不是以前的國民黨了,死亡連署也不道歉。我會覺得說,全台灣只有你們搞成這樣,結果還說成司法迫害?」

「我們當然也希望有健全的在野黨。可是我擔心這會是個很失衡的狀態,只要是有常識的國民,都應該知道,現在我們面對價值上的選擇。如果很多人繼續看不清這種(中共滲透)意識形態,那就是走上香港溫水煮青蛙的後路,到時候就算一千兩百萬人上街,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了。」她補充道。

新北市,板橋某咖啡廳,罷團聯合開票現場

2025年7月26日,新北,板橋咖啡廳,罷團聯合開票現場。攝:林俊耀/端傳媒

下午三點起,挺罷的支持者陸續步入位於新北市板橋的一處咖啡廳,參與新北五罷團聯合舉行的開票轉播。現場有青年獨自前來,也有父母抱著孩子現身。罷團志工穿梭來回,持續引導眾人入座。接近四點,小小的咖啡廳已坐滿數十名來自不同選區的觀眾,沒有鼓譟、沒有喧嘩,只有音響持續傳出台灣樂團董事長樂團《眾神護台灣》的樂音。

四點投票時間一結束,大銀幕準時投影出國民黨新北市立委洪孟楷、葉元之、張智倫、林德福、廖先翔五名立委的得票統計;主持人提醒,畫面上以各監票所回報票數為基準。

過了五分鐘,只見零星的票數陸續開出,同意票與不同意票仍有拉扯,廖先翔的同意票數更一度微幅領先。台下民眾看著銀幕上票數緩慢跳動,同時不斷來回確認手機各大新聞畫面,然而小螢幕上不同意的票數持續跳動,已與同意拉開差距。

四點三十分左右,回報至開票現場的不同意票數,逐漸領先同意票數。位於門口處的座位,開始出現零星的空缺。

門口處,三十多歲的黃小姐與伴侶正默默轉身,準備前往其他開票現場。兩人自太陽花運動後開始關心政治,雖非選區居民,秉著對國會亂象的擔憂,這一年來也多次參與聚會,聲援罷團行動。

他們原先抱著替罷團加油打氣的心情,來到現場卻發現氣氛相對嚴肅,大罷免大成功的旗幟只能藏在懷中。「有點意外目前的結果,但相信同意的票數只是藏在最底下!」離開前,他們仍不忘與周遭的夥伴互相鼓勵。

同樣手持罷免旗幟,從其他選區前來支援的,還有26歲的黃先生。身為板橋子民,黃先生與選區只隔著一條街,雖然無法投票,但他自認無法置身事外。「雖然一開始不完全認同大罷免的行動,但可以理解為什麼得做出這樣的選擇。」他表示,看著憲法法庭遭到沒收,他能理解現況不容許解散國會,選擇將焦慮轉化為和不同意見的人溝通的力量。雖然情況不甚樂觀,他仍持續鼓勵著周遭「明天會更好」。

然而,一旁不願具名的志工則對記者坦言自己無法過於樂觀。

這一年來,這名志工持續參與罷團的陸戰行動,過程中觀察到,行動中「抵抗中國」的國族論述雖然大方向上正確,但細部論述後期較難打破同溫層與更中間的選民對話,是較為可惜之處。但他也表示,「無論如何,這次的選舉都反映了選民的想法。」他認為,後續的策略調整,將會是接下來選戰的關鍵。

2025年7月26日,新北,板橋咖啡廳,罷團聯合開票現場。攝:林俊耀/端傳媒

開票後一小時,各區情勢大致底定,原先選情最為拉鋸的葉元之,同意票數也逐漸落後。現場氣氛持續低迷,開始出現些微的啜泣聲。

「為什麼要讓黨意凌駕於民意之上?」看著選情逐漸不利,劉小姐忍不住激動落淚。66歲的劉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婦,先生與兩名女兒長期待在國外,只有她一個人在台灣生活。儘管在選舉前幾天不小心扭傷了腳,無法參與選前集會,今天她仍然堅持一跛一跛前去投票,再來到開票現場,就是為了守護自己從小生長的國家。

劉小姐說,許多修惡的法案與她的生活或許沒有直接相關,影響的卻是年輕人的未來,令她十分心疼。「憲法法庭也被沒收了,如果連罷免都無法成功,我們到底還能怎麼辦呢?」呼吸逐漸平復,她捏緊面紙的手仍微微顫抖。

時間來到六點,現場仍有二、三十名民眾留在現場。葉元之罷免團隊發言人Molly與領銜人史書華來到台前接受聯訪,也正式宣告此次罷免案不通過。Molly表示,這次選舉,是台灣人透過民主的過程展現公民力量,也再次反映小蝦米要對抗大黨,是十分困難的任務。

儘管結果不如預期,Molly仍強調,此次同意罷免葉元之的票數已達到四分之一的門檻,雖然最後沒有超過不同意票,但這些數字絕對是有意義的,也希望國民黨能看到民意的呈現。她也鼓勵所有公民團體:「難過不要難過太久,因為我們還是要持續關心台灣這一塊土地,不能因為這樣子的結果大家就算了。」面對8月23日的第二波罷免投票,她希望支持者不要就此放棄,「我們傷心今天就好,還有第二場戰役在後面等著我們。」

領銜人史書華也提及對所有志工團隊的感謝,他說:「台灣人真的需要非常非常多時間,在一次次公民運動中,去推動這個社會慢慢進行。」他請所有人不要氣餒,「難過一天就好,我們還是勇敢的台灣人。」

史書華不忘恭喜國民黨的委員通過這次的考驗,但他也強調,希望委員能謹記此次罷免活動,「這麼多人站出來,投下希望他們可以被罷免掉的這些票,都是在告訴他們過去一年來做的這些事,是需要被檢討的關心。」

在現場民眾的掌聲中,史書華深深一鞠躬,仍不忘拜託所有民眾:「不要對民主感到失望,也不要對台灣感到失望。選舉結果完我們還是台灣人,還是用我們的方式去愛這片土地,去推動我們台灣的民主。」

兩位主事者先行離場,團隊的志工仍留在原地。19歲的海豹是葉元之罷免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板橋出生、成長的他儘管還沒有投票權,這一年來卻已跟著團隊的前輩們參與無數場陸上戰役。目前仍是學生的海豹分享,自己最初只是看不慣葉元之的作為而投入行動,對現況的看法則是在不停的討論中逐漸形塑。

海豹坦言,這次的結果讓他感受到Thread上同溫層的厚度,也開始思考該如何在平台上和不同世代的人溝通。第一次的公民參與,面對不盡理想的結果當然會難過,但他仍充滿感激地表示,更多的心情是感謝所有一路上為自己加油打氣的民眾。「就像剛剛領銜人說的,今天就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之後再繼續加油。」

咖啡館外天色已暗,步出門外的志工們慢慢收拾好眼淚與行李,互相約定好好吃飯、好好休息,繼續相信會有更好的明天。

2025年7月26日,板橋的投票所。攝:陳焯煇/端傳媒

台中,大墩國小,廖偉翔投開票現場

下午四時許,台中市南屯區大墩國小的教室沒有學生,一年一班現在是國民黨立委廖偉翔罷免案第0198開票所。黑板前,選務人員將票匭的封條撕下,抽出第一張選票,唱票,不同意一票。

八位民眾在現場監票,一名頭戴灰色素帽的女子坐在最前排,眼神專注,將手機鏡頭對準前方;她左手邊是一位身材挺拔的中年男人,頭上頂著寫有「黃埔」和「陸軍官校」的鴨舌帽。大墩國小內共有五間開票所,一些民眾在這些開票所之間來回走動,注意總體情形。大部分人則靜靜坐在位置上,直視選務人員的亮票、唱票、計票。整座學校的監票民眾不超過五十人。

唱票的節奏很穩定。二十分鐘後,不同意已穩定領先同意票數。

今天,網路上延燒著台中市選務混亂的消息,如「印泥過濕」、「投票所被牽制偏僻地點」、「里長在投票所外徘徊監看選民動態」,或選民反映在投票單已印有「不同意罷免」等情形。台中市政府針對某些個別事件表示查無此事;大墩國小內則十分平靜,開出的無效票也極少。

其中一間開票所突然爆出爭吵聲。有民眾認為,某張沾上明顯指印的不同意票應為無效票。選務人員一邊提高音量回應,一邊拿出工作手冊核對確認,最後確認為無效票。

在這些原本為教室的暫時開票所內,有父母帶孩子來運動、順便看看開票現場。小朋友對眼前的景象感到很稀奇。也有穿便服的小學生經過走廊,看到認識的老師在擔任選務人員,興奮地跳起來揮手。隨著時間流逝,大人們的眼神越來越黯淡,另一些大人的眼神則越來越放鬆。

五點出頭,大墩國小內所有開票所開票完畢,開始統計票數。僅有一間開票所的同意票數大於不同意票,其中一間落後十張,其餘都落後一百多張。

頭戴黃埔鴨舌帽的詹先生今年62歲,是陸軍官校畢業、上尉連長退伍。他原本認為,選務人員可能會出現作弊情形,但沒想到剛剛的整個流程都滿公正的。

他並不同意罷免廖偉翔。雖然已經關注這次的大罷免潮幾個月時間,卻對這次的選情沒什麼特別預期,因為就他觀察,投票前的民調似乎頗有拉鋸。他的聲音沉穩,「我希望之後到此為止就好,好好地為國家、人民著想,不要再有這種政治上的對立或算計。」

只剩下最後一間開票所正在將統計好的票數封入牛皮紙袋裡。四十出頭歲的小恩雙眼濕潤,拿出手機畫面給同行的朋友看,上面顯示全台的罷免案如今全數落後。

監票的民眾已幾乎散去。小恩直到所有的選票被穩妥地裝入紙袋後,才願意離開教室。

2025年7月26日,新北,板橋一處市場內攤商民眾觀看開票結果。攝:林俊耀/端傳媒

「怎麼這麼多人想要成為中國人呢?」她原本預期同意票數會一路領先,但沒想到開票的結果落差這麼大,「可能我的同溫層太厚了。」她說,自己過去幾個月雖不算正式的罷團志工,但也盡了許多心力,買了很多罷免小物分送給朋友,或在社群媒體上寫下許多倡議與喊話。

「他們(反罷方)的仇恨動機滿強的。」小恩分享她認為的成敗原因,「志工在路上其實一直都在被罵,所以讓我覺得這種仇恨動機可能會逼他們出來投票。」另外她也擔心,經過這次大罷免失敗,國民黨很可能會對民進黨立委發動報復,加強執行不利於執政黨的法案或議程。

「他們絕對不會善罷甘休。」小恩說。

「沒關係,就這樣吧。」她的朋友在一旁說。

小恩要趕車,和朋友說了再見。

好奇小恩的朋友有沒有什麼特別想法?但她說自己現在不想講話。

五點半,監票的民眾已全數離開。剩下選務人員安靜地收拾東西,將教室回復成下週一可以上課的模樣。還有詹先生,他的背影在走廊移動,拿起手機,將教室外的投開票報告表都拍下來。他白色上衣的背後寫「誠愛熱 裝甲雄風」,印有一輛伸長砲管的戰車。

五點四十分,廖偉翔自行宣布罷免案不通過。廖偉翔說,謝謝選民投下不同意罷免的支持票,歷經罷免案後,希望大家更加團結為國家未來而努力。

學校全然地安靜了。籃球場上出現球彈跳的聲音。

有位小學生俐落地做了一個上籃動作。

2025年7月26日,微光花蓮總部,罷免傅崐萁開票現場。攝:李昆翰/端傳媒

花蓮,微光花蓮總部,罷免傅崐萁開票現場

距離截止投票剩下半小時,先前曾在臉書發文表示,若罷傅案未通過將不再營業的肉桂捲店Sabi Sabi,老闆忙著招待在場客人。身為發起罷傅行動的公民團體「微光花蓮」志工,她說待會結束營業後,會馬上趕往開票現場。

街道上,多數是「不同意罷免」的橫幅,幾乎不見「同意罷免」的宣傳。開票二十分鐘後,鄰近「微光花蓮」總部附近的吉安鄉立圖書館和吉安鄉公所長壽俱樂部投票所,不同意罷免票數微幅領先同意票數。

「微光花蓮」現場,人群奚落、安靜無聲。戴著黑色口罩的48歲陳大哥,坐在棚子後方的機車上,緊盯手機銀幕上的數字差距不斷拉大。

早上陳大哥和過去支持國民黨的母親,一同投下同意罷免票。長期與自己持對立意見的母親有感於國會亂象,這次與陳大哥立場一致;遠在美國、菲律賓等地工作的友人也紛紛返台,只為支持這次由公民團體發起的罷免。

昨晚從台北下班後回到花蓮,陳大哥被「微光花蓮」的長長人龍擋下。回家的路線剛好與遊行重疊,陳大哥跟著同意罷免的人潮在市區走了一小段路。當時他有信心,花蓮將有天翻地覆的改變。

開票現場氣氛持續低迷,母親捎來電話問候,陳大哥也打算回家了。「每次總統大選,我一定回來投票,就是為了抵銷我媽的票。沒想到這次她會投同意,我真的以為很有希望。」

2025年7月26日,微光花蓮總部,罷免傅崐萁開票現場。攝:李昆翰/端傳媒

陳大哥沒有特別喜歡民進黨,但卻堅定討厭國民黨。太陽花運動是他最關心公共議題的時候,爾後歷經相對安穩的社會運動沉潛期,陳大哥再次緊跟議題,是2024年5月,因國會擴權爭議而引發的「青鳥」集結。

一兩個星期前,陳大哥與朋友們聊到,萬一「罷傅」失敗,接下來該如何行動?「我們從青鳥行動一路到現在,一連串上街頭、做宣講,很顯然是沒有用的。」陳大哥不覺得接下來還能有如此強大的動員能量。他與身邊在國外接觸軍事相關領域的朋友們討論著,應該是真的要備戰了。

會將這次的罷免結果與戰爭相連,陳大哥說,是因為以傅崐萁為首的國民黨黨團所推行的諸多法案,並未真正顧及台灣的利益。「如果這是民意的結果,很顯然會讓中共認為台灣的抵抗的意願和能力沒有他們預期的高。」陳大哥認為,中共接下來一定會採取更進一步的侵犯。「我們的海底纜線都已經被切斷了!」原先平靜的他在談論中國的威脅時,好幾次情緒波動。

不同意票與同意票數漸漸拉大,「微光花蓮」開票現場人潮來來去去。部分支持者待不到一個小時,便默默離去。

沒有歡呼、淚水還未奪框而出,不同意票數遙遙領先,在場民眾仍緊盯不斷跳動的數字。近五成的投票率中,同意票數來到3萬,不同意票數則突破4萬。

傍晚五點左右,26歲的BLANKA從中華國小投票所抵達「微光花蓮」開票現場。

前來的路上,她剛哭過一場。在台北工作的BLANKA過去幾週曾參與罷團發起的聲援活動。原先她對罷免結果持樂觀態度,卻發現是身邊朋友們形成了太厚的同溫層。

新任國會上任以來,BLANKA一直關注立法院的動態。「我也算藝文工作者,我覺得藝文預算被大幅刪減、各種民生預算也被大幅砍刪非常不合理。」BLANKA補充:「傅崐萁做為國民黨總召,他的一言一行都牽動其他委員的投票意向。」BLANKA認為,花蓮被傅崐萁和妻子徐榛蔚把持太久,她都感受到不同意的聲音被長期打壓:「所以很感謝這些罷團志工們願意發起行動,讓大家得以連署、有機會投下罷傅同意票。」

2025年7月26日,微光花蓮總部,罷免傅崐萁開票現場。攝:李昆翰/端傳媒

晚間六點左右,不同意票數來到6萬5千張,傅崐萁召開記者會,宣布罷免案不通過。

罷傅連署領銜人李美玲向現場的支持者鞠躬道謝。儘管對罷傅案未能通過感到遺憾,但李美玲認為,這場行動和訴求,已讓改變的聲音傳遞到花蓮各個角落:「從連署到投票、從冷漠到響應,一群沒有資源的公民,用雙手交出了三萬多份罷免連署書,這是屬於花蓮的覺醒。」現場支持者喊著「花蓮加油」、「台灣加油」,李美玲則表示,團隊會繼續在地方生根、監督公共政策與地方建設。

散場前,BLANKA說她同意李美玲所提,希望傅崐萁能和投下同意罷免的4萬8千多名選民,進一步交流、對話。「接下來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再多做一點,監督立法院的動向。」

在BLANKA眼中,台灣社會或許還沒能在議題的各個層面,進行完整的討論與對話。出身深藍家庭,先前與家人因立場相左而爭吵的經驗,也讓BLANKA看見部分花蓮人的困境,是年輕一輩沒有辦法跟上一輩有好的溝通,一直流於黨派對決。這次,她也未與家人提到自己返鄉同票一事。

最後BLANKA補充,她並不認為此次罷免是反對陣營所說的「惡罷」,也並非由民進黨操控、把持:「這場行動的集體性在於,每一個個體集結,大家一起提高聲量和關注度。」儘管BLANKA還沒有明確的行動方向,但她希望「藍綠惡鬥」能逐漸從台灣消失。

晚間七點,傅崐萁在罷免答辯書中納入政績的「夏戀嘉年華」現場,粉色與藍色的燈光打亮滿溢人潮,人們聽著音樂與歌聲,沉浸在週六夜晚。而肉桂捲店SabiSabi的臉書宣布:明天不再對外營業。但老闆表示,她的戶籍會留在花蓮:「投到花蓮天光的那一天,我們不要放棄。」

2025年7月26日,在日台人直播開票現場。圖:作者提供

日本,東京某餐廳,在日台人直播開票現場

7月26日晚上是一年一度的東京隅田川煙火大會,開往東邊的電車路線自傍晚開始變得擁擠,相較於城市東側的夏季慶典氣氛,四、五十名台灣人則選擇留在西區的一間餐廳,一同觀看台灣罷免投票的開票結果。

舉辦這場開票聚會的,是這次罷免行動中積極蒐集連署書的「罷卡ゴミ丼(音同笨蛋國民黨,下稱罷卡)」。今年2月中才成立的罷卡,在全日本設立20個收件點,協助在日本求學、讀書而無法返鄉的台灣人填寫連署書,最後蒐集超過1200份連署書寄回台灣。為了延續罷免話題熱度,連署結束後也繼續舉辦講座和紀錄片放映活動。志工Kenichi來日本18年,今年是第一次和一群台灣人包下一間餐廳看台灣選舉開票,「有些人要回去投票,沒有票投的人,就決定在日本一起看直播,到時候不管結果如何,至少都不會一個人傷心。」

距離台灣開票時間還有一小時,餐廳裡原本用餐的日本人漸漸離開,餐桌上的對話聲被中文取代。早早入座的Allen,雖然是新北第12選區的選民,卻因為工作無法回台投票,於是參加開票派對。他三年前從美國搬到日本,從事天文物理相關的研究,過往碰到選舉雖然都會返台投票,但因為這次有連署書蒐集等過程,覺得比往年更有參與感。

投票結束,開始開票,國民黨立委廖先翔的不同意罷免票數持續領先,問Allen會不會因沒回去投票感到愧疚?「好像也不差我這一票了,」他苦笑。

Allen研究所赴美唸書,出國前沒有特別關注政治,直到海外生活頻繁與不同國家的人接觸碰撞,「台灣的身分和意識開始變得越來越強烈,」太陽花學運時也曾與其他台灣留學生在校園裡舉布條,抗議台灣立法院不公。他在美國住了八年,觀察美國的政治僵局經常透過大法官釋憲處理,然而去年藍白聯手修改《憲法訴訟法》提高大法官決議門檻,又陸續否決大法官人選,對他來說形同癱瘓最高法院,因此支持罷免行動。

34歲的H,同樣因《憲訴法》修法開始關注罷免。她出身深藍家庭,因太陽花運動開始關注中國對台灣的影響,去年來日本的台灣公司上班,平日仍透過Threads關注台灣政治。對她來說,去年國會職權修法明明被憲法法庭裁定違憲,藍白卻修改大法官同意門檻,是故意不讓這項制度繼續運作,「人民沒辦法制衡,讓我覺得很無力,所以想要透過罷免改變立委席次。」許多網友曾質疑海外台灣人既然不住在台灣、為何要參與罷免,H則說,自己不一定會一直留在日本生活,家人也還在台灣,「我希望台灣可以走向更好的方向。」

東京時間入夜,各區立委的不同意罷免票數穩定超前,原本膠著的國民黨立委葉元之,同意票數也開始落後。再來,花蓮罷團「微光花蓮」領銜人李美玲出面宣布立委傅崐萁罷免失敗,原本吵鬧的餐廳逐漸變得安靜,彷彿試圖消化來自螢幕另一端的現實。

志工Kenichi為了化解現場逐漸低靡的氣氛,拿起麥克風試圖安慰大家:「罷免這段期間,每個志工每個月都投入超過100小時,等於同時在做兩份工作,大家都不是超人,很難一直以這樣的強度繼續下去⋯⋯今晚我們一定不會苛責任何人,我們需要更多時間沉澱,大家可以傷心,但是做台灣人本來就不容易。」

2025年7月26日,花蓮,國民黨立委傅崐萁開票現場。攝:李昆翰/端傳媒。

台灣時間六點後,許多立委自行宣布罷免失敗,餐廳裡仍有不少人不願散去,許多人語氣開始變得激動。人群之中,Kenichi反而顯得平靜,他說自己從太陽花運動開始參與過社會運動,也曾投入罷韓行動,理解政治難以預料,罷免「全滅」的結果,反而讓他反思多數台灣人為何如此選擇,「我覺得不用特別去區分他們或我們,台灣就是一個共同體,任何決定都是我們大家一起承受。」

在Kenichi的介紹下,我們認識在場唯一一位中國人CC。今年27歲的CC,去年來東京學日文,他自述之所以離開家鄉,除了是因從小個性特別在意不公不義,更是在中國目賭種種不合理卻無從發聲。從2019年香港國安法修法,到2020年疫情,他因住處附近里有人病倒、就被隔離15天,每天只能透過窗戶領取食物和補給品,「那像畜牲,不像是人。」2022年江蘇鐵鏈女事件爆發,許多人前往現場拍攝,卻直接被帶走;又白紙運動自南京蔓延至21省,卻在政府強力言論控制下快速消失,種種事件,讓CC十分感慨:「大家沒有一個很強的集體意願說要達成什麼樣的事情。」

他開始翻牆,從YouTube上的新聞頻道認識台灣,中天、三立、民視都看,2024年1月台灣總統大選,他透過螢幕觀看選前各家政治人物的造勢晚會,「我心情特別激動⋯⋯原來有個地方可以這麼大聲喊自己的政治訴求。」今年6月東京舉辦「東京驕傲節」(Tokyo Pride),CC生平第一次上街搖旗,和路邊群眾擊掌,他形容是自己的政治初體驗,「我活了26年,從來沒有體驗這樣的感受⋯⋯這可能才是一個人要過的生活。」

CC今晚特地報名這次開票派對,除了是第一時間掌握罷免結果,更是想了解台灣的公民團體如何運作。「這次的罷免,與其說是民進黨操控,更多是公民團體,也就是政治素人在運作,我想看他們是怎麼推進的⋯⋯我覺得中國不好,但也想知道如何才能變好,中國現在很缺乏社會跟民主經驗,所以白紙運動才會很快就散了,我想知道像罷卡這樣的團體如何組織,怎麼透過空戰、陸戰動員更多的人。」

相較於餐廳裡台灣人的憤怒和失落,CC或許是少數正面看待這場罷免投票的人。「對我來說,一個好的民主社會,不是只有選票,而是有多少人願意主動參與。雖然現在票數不是特別樂觀,但這樣的參與度,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評論區 29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對於@weber 的質疑和這次八面的選舉結果只能得出兩個可能的結論:

    1. 台灣人很多都是非不分,一定要選傅崐萁這樣一個前科累犯當立委
    2. 民進黨又或是不滿傅崐萁的勢力比傅崐萁更爛,選民兩相其害取其輕,選擇了傅崐萁這個爛人😂

  2. @weber 對啊 花蓮王就是爛,但是民進黨還是罷免失敗了。人家就是選這個爛人也不選你民進黨,so?😂

  3. 反正我不會再多做回應,請繼續

  4. 拿「黨團總召」對比,其實也反映了@EricChan在罷免「區域立委」上的混淆或被混淆。

  5. @EricChan 討論品質一下就變得很差了呢。總召柯建銘和傅崐萁做對比? 我好歹舉案例洋洋灑灑寫了一堆,你要對比黨團總召,不能自己從WIKI貼來證明嗎?
    花蓮王——
    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有期徒刑6月,得易科罰金
    違反《證券交易法》(合機案),有期徒刑1年4月,減為8月;沒收不法所得6300餘萬元(合機案)
    違反《證券交易法》(華隆案),有期徒刑2年10月(華隆案)
    .
    這還只是「判刑確定」的部分,找人頭、調查中都不算。
    .
    對比,請問@EricChan你要對比什麼? 能不能請你說明清楚?

  6. @weber 而且為什麼是反罷團體的其中一名成員跟被罷免的立委做對比,而不是在立院中兩黨的總召柯建銘和傅崐萁做對比?😳

  7. @weber 不要偷換概念,大眾都是將這次罷免視作去年大選的延續,就是回歸藍綠對決。

  8. @EricChan 你這麼說我就不理解了。像花蓮選區,訴求的不是藍綠對決,而是扳倒連續執政二十幾年的「傅家王朝」,在當地合作的對象也是同樣為藍營背景的地方人士。
    花蓮王不只幾十年來前科累累,不只過去一年不只是在國會毀憲亂政,在罷免過程中又爆發「敲詐幸福水泥貪污案」、「戰天下公司競選小物疑似不法」,甚至涉案管家還在專屬律師協助下逃亡多日。
    其他罷免時所發生的荒謬之事,就更不用多提了。
    .
    「如果對手是這樣的不堪,那麼輸給這麼不堪對手的自己是不是也是同樣不堪?」
    但實際上站出來與花蓮王對抗的,風雨無阻、不畏傷痛的,是現年八十幾歲、在當地育才無數的退休老師「葉霸」葉春蓮女士。
    因為花蓮一人一張票,所以因為得過師鐸獎的葉霸老師,就被認證為比搞假離婚的前科犯、詐欺犯還不堪?

  9. 諸如 @weber 這種民進黨極端粉在不斷訴諸仇恨卻一直在推卸責任時,卻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結果:如果對手是這樣的不堪,那麼輸給這麼不堪對手的自己是不是也是同樣不堪?不斷地強調外在因素外部勢力與移民等他者的存在導致自己的落敗與「正道的淪喪」,是不是反過來證明自己面對外部挑戰時的無能。

  10. @weber 不斷渲染對方怎麼不堪,掀起選民仇恨沒有用啦。選民已經用選票告訴民進黨,他們就是選他們這群爛人也不選你民進黨😅。自己回去同溫層討拍拍啦,也不用扯什麼香港和元朗721。19年區議會選舉泛民可是大獲全勝,打得中共直接掀桌。至於採訪小草,支持藍白的各色人物本來就是應有之義啊,rthk的721誰主真相就從車牌入手分析了元朗白衣人的身分與背景,我也不知道有什麼好酸的。

  11. 對「記者」這份工作、這份職業來說,最諷刺的對象,大概是這次最危險但也低空過關的中國國民黨、新北市立委,葉元之。
    既然花錢的讀者都開金口了,就算葉姓立委對於有著記者工作背景的資深國會助理,重病過世前「疑似態度不佳」,以至於被遺孀說是「汪喵都歡迎、葉元之莫進、離塵遠遊去、慣老闆俱燼」;
    但選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張張選票,肯定了葉姓大立委的為人、品格。
    我相信常常上節目、跑通告,為全國觀眾所熟悉的葉姓大立委,對其熱衷擁戴的反罷免支持者,一定能夠讓端傳媒的記者知道自己工作、自身存在的價值吧。

  12. 其實我最希望的端傳媒能夠採訪的,還是花蓮王支持者、中國國民黨余姓黨工(涉及強制罪,一萬元交保)。
    不知道他又拉又推、把八十幾歲女退休教師擠出場時,是保持著什麼樣的心情呢? 這樣對待老人家不容易啊、是細工活啊!
    他是不是想把骨頭折斷呢? 有沒有想要把對方推倒呢? 如果老人家年紀一大把摔倒出事了,是不是身為反罷免的一方就心滿意足了呢?
    想想就好好奇呢!
    尤其旁邊花蓮王的隨扈更是參與攻擊,讓我懷念起當年的元朗721,……都六年了呢。

  13. 不然找越南人聊聊也可以啊。這次426大遊行,有不少越南人參加,追查後發現有中國國民黨、新竹市立委鄭正鈐的支持者,經營「養生館」越南籍老闆娘主揪。
    雖然這位何姓老闆娘涉嫌對同鄉新住民暴力討債、放高利貸,所以在五月的時候已經被收押了。
    但是還是有很多當時參與反罷免的新竹越南人可以採訪吧?

  14. 或者端傳媒記者找天道盟這些黑幫份子也可以啊。
    罷免活動期間,以辣椒水偷襲攻擊政論節目主持人李正浩的,疑似是天道盟人士;而天道盟前盟主就是鼎鼎大名曾經把立委關狗籠、後來逃亡大陸的前立委羅福助,
    羅福助的二兒子就是這次被罷免未過關的中國國民黨、新北市立委羅明才。
    .
    記者就是要黑白兩道都吃得開,找黑道聊聊他們是怎麼參與這次反罷免的吧。

  15. 我建議端傳媒還是去找幾位小草聊聊,滿足讀者的需求吧。

  16. ……之前「反罷免」方很多人都涉及偽造文書等犯罪行為,就算交保也不見得能接受採訪。

    建議有意見的讀者也推薦一下希望的採訪對象;我推薦館長。

  17. 作为付费会员,也希望看到端传媒采访另一方面不支持罢免的新闻。不乐意看到端传媒在选择报道信息方面有非常鲜明的立场,而是传递多方面的事实。

  18. 得民心者不一定得天下,赢选票才行,这是大罢免得以推动的动力基础。大罢免从一开始就不得民心,而投机的赌徒却押注自己有火中取栗的本事,试图能靠高强度的动员来TKO对手,结果被民意KO刚好而已。这次大罢免结果展现给世界的是一个有韧性的,一个坚定的对反民主的行径say NO的公民社会。台湾人,好嘢!

  19. 个体扭转不了时代的力量,世界趋势就是实力说话,绿营太过于政治化了,民生才是根本,台湾如今陷入身份焦虑,独不可能不统又有外部巨大的压力,维持现状如今是最好的选择,不要鼓吹不怎么样就变成如今的乌克兰,战争不应该被讨论,不应该是选项,台湾没有实力抗衡中国大陆,只有和其谈判妥协找到其生存之路,台湾要保持自己的优势产业需要加倍努力,如果空心化了就没有未来。

  20. 确实是立场鲜明,但又浮于表面,缺乏批判性思考的报道。很失望,端传媒的台湾记者喜欢记录绿营支持者的失望,但却没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个人觉得thereporter的几篇采访很棒。

  21. 看到报道里的人们都在说,不知道结果为什么会这样,感觉自己处在了同温层里。
    端作为媒体,应该成为打破同温层的媒介,而非加固这种信息茧房的一环。
    哪怕端有自己的立场,对于同温层内的人来说,只有同温层视角的新闻和社会报道,也会使得大家发生误判,只能说,这次的失败,和不负责任,圈地自萌的媒体肯定有关

  22. 为何端从不去蓝白两营进行采访,明明超过半数的选票给了不支持罢免,但从十几天前的报道一直到现在,几乎就没有看到“不支持罢免”的声音,这倾向实在是过于强烈了,有失公允。作为付费会员,很难认为端在报道这件事情上阐述了全部信息。

  23. Interesting, why you only went to 罷免 team locations? More comprehensive views will help the story more convincing...

  24. 都是演算法主導性極高的軟體,「人們越來越難接觸到不同觀點的資訊,也很難知道自己在平台上看到的內容到底是什麼。」

    即使是付費的端傳媒也是這樣啊😅 是在高貴什麼,憑什麼看不起人家社交平台演算法?

  25. @ 阮廑昱 你也不要在這裏混淆視聽😅 現在的選罷法藍綠兩黨攜手通過的。罷免要成功還要支持表大於反對票,我也不懂藍營為什麼總是在這裏斷章取義。

  26. 一場鬧劇民主,用當選25%選票罷免現任立委,你告訴這是民主自由,現在端傳媒報道水平有失客觀中立,後續我無法給我据續付費訂閱理由

  27. 阿水試著釐清問題出在哪裡。他認為,2010年開始,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聯繫漸漸趨於緊密,後來包括抖音等社交平台,都是演算法主導性極高的軟體,「人們越來越難接觸到不同觀點的資訊,也很難知道自己在平台上看到的內容到底是什麼。」

    這個說法就挺諷刺的,被困在同溫層的到底是誰呢?😅

  28. 如果沒有召喚出中間選民,而僅被認為是選戰重現和高度對抗的,那麼對立委的約束和警醒恐怕效果很成問題吧

  29. 针对在野党国会议员的这种全面进攻,背后没有执政党的意志,真的是很难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