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台灣交通部觀光署訂下來台國際旅客達1200萬人次的目標,預期2024年恢復疫情前水準。不過今年才過不到一半,觀光署便將目標人次下修至1000萬;年底又將目標下修至750萬人次。
12月6日,觀光署表示,12月3日來台旅客已超過700萬人次,雖比去年同期的648萬人次有所增長,但仍被質疑政策「跳票」。且今年1至10月,台灣出境人數達1416萬人次,反觀同期來台的國際旅客僅620萬人次,觀光逆差796萬人次,全年旅遊產值逆差更預計高達738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觀光署署長周永暉今年10月於立院備詢時說明,地震、颱風、軍演都會影響國際旅客來台意願,加上日本匯率等因素,讓近年來台旅客的大宗——日本出國旅遊人數明顯減少。但民進黨籍立委蔡其昌質詢時表示,日本的地震、颱風更多,台灣人仍熱衷至日本旅遊,中國對台軍演一直以來也都沒有間斷,不應是國旅疲弱的理由。
中國旅客驟減,台灣觀光轉向日、韓與東南亞
2023年9月,交通部觀光局改制為觀光署,擴編百名人力,2024年經費較去年多出11億元以上。署長周永暉於揭牌儀式上宣布,「深耕國際旅客市場」是未來核心目標之一,包括加速恢復「台日韓北三角」與「台越菲南三角」的旅遊交流,並視印尼與印度為重點市場,積極設立旅遊服務中心,促進觀光往來。此外,觀光署2024年又投入「台灣觀光品牌3.0」,希望透過多元化的宣傳活動提升全球觀光形象。
台灣觀光政策的轉向與中國旅客來台人次銳減息息相關。自2008年馬英九政府開放中國旅客來台起,「陸客」多年來成為台灣觀光主力,當年約有33萬人次,2015年更達到418萬人次的高峰。2019年,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以「鑑於當前兩岸關係」為由,暫停核發赴台自由行通行證。至疫後全球觀光市場稍復甦的2023年,來台中國旅客僅剩約22萬人次,旅客總數則降至約650萬人次。
此時國際旅遊熱度逐漸回升,各國都在搶搭「報復性旅遊」熱潮。以和台灣地理位置相近的日、韓為例,2024年上半年,日本接待1778萬名國際旅客,創歷史新高;2024年上半年,赴韓外國遊客人數達770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歷史高點的91.2%。而台灣2024年1至10月累計觀光人次為620萬,雖與前一年同期相比增長24.5%,但相比於疫情前2019年的1186萬人次,仍有相當幅度的進步空間。
由於當前兩岸關係依舊緊張,觀光禁令的解除難以預期。目前,旅居香港、澳門或海外之中國大陸地區人民來台不需組團,經提出申請並取得入出境許可後即可來台。不過,隨著中國旅客大幅減少,台灣能否透過吸引日、韓等國際旅客來彌補缺口,自然成為重要的觀光政策目標。
只是,今年國際旅客未達預期,就連日、韓旅客還較疫情前有所下滑。觀光署資料顯示,今年截至8月的統計,來台前五名旅客分別來自日本16.5%、香港15.7%、韓國12.6%、美國8.2%、菲律賓6%。2019年1至10月,日本來台旅客達170萬人次,韓國為94萬人次;今年同期,日本旅客降至100萬人次,韓國則為78萬人次。
日、韓旅客人數下滑,究其原因,與兩國內部經濟及旅遊市場變化相關。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作為衡量海外旅行意願的指標,日本人的護照持有率在2023年為17%,與2022年持平,比2019年下降了約7個百分點。日本國家旅遊局(JNTO)則統計,2024年1月至9月,日本出境遊客總數約為684萬人次,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近四成。 《日經亞洲》指出,日圓貶值與國內經濟低迷影響降低日本人出國旅遊的動力,國內旅遊市場也面臨成長乏力的現況。
韓國的情況則與日本不同,出國旅遊人次已恢復至疫情前的九成,只是韓國旅客較少選擇台灣,反而將消費轉向其他國家,如日本、越南等地,導致韓國觀光赤字創新高。
此外,天災也對台灣觀光造成重創。今年3月,觀光署原對達成1000萬人次目標抱持樂觀,但受到403花蓮地震影響,4月來台旅客從3月的81.1萬人次驟降至61萬,來台人次大幅下滑;接著,5至7月的單月來台人次都不及60萬人,直到8月才重新站上60萬人次,回到61.6萬。不過,9月則回落到57.5萬,10月才又站回66.1萬人。
評論指出,台灣過往雖同為「千萬觀光大國」之列,卻極度仰賴中國市場,使觀光署設定的1200萬國際旅客目標面臨不小挑戰。觀光署則表示,歡迎中國旅客的立場從未改變,希望中國同樣對等開放,未來將持續以「日韓主攻、歐美深化、南向布局、大陸為守」為方針,將台灣觀光推向國際。
高住宿費及觀光亂象,台灣國旅觀光陷困境
事實上,台灣觀光的困境並不僅限於外部因素,就連台灣人對「國旅」本身的信心也普遍不足。
台灣國內旅遊長年受同質性高、價格高昂等詬病,如今年流行「去墾丁不如去沖繩」的說法,網路上出現墾丁陽傘業者占用沙灘並驅逐自備帳篷遊客、以及種種備受旅客質疑的高物價等討論。國旅住宿費用同樣居高不下,根據觀光署今年公布的觀光旅館業平均房價顯示,2023年觀光旅館業的平均房價為4660元,年增11.08%,較2022年增加465元,其中有34%的觀光旅館住房費用高於平均房價。
旅宿業認為,自由市場機制、物價上揚與觀光產業缺工,都是住宿費用短期內難下降的原因。交通部長陳世凱也承認「缺工」是疫後旅宿業的一大問題,根據觀光署統計,國內旅宿業目前缺工約8000人,其中房務及清潔人員缺口約5500人,2025年缺工人數將超過1萬人,房務及清潔人員也將擴大至8000人以上缺額。
內外困境夾擊下,1111人力銀行今年9月公布「觀光旅宿產業現況調查」,指出和2023年同期相比,逾五成的觀光旅宿業者表示業績下滑,平均衰退幅度達到20%。
此外,缺乏區域景點品牌也會影響國際旅客觀光意願。為推動觀光品牌,觀光署在今年發布的「觀光施政重點」中,表示將整併各地觀光圈,打造北、中、南、東部及島嶼型之五個「區域觀光圈品牌」;規劃推動「台灣百景在地亮點」,引領旅客發現在地旅遊新價值,並強化國家風景區的國際行銷;朝符合當今全球趨勢的「永續 X 數位」雙軸轉型目標邁進,同樣是觀光署設定的未來重要課題。
配合今年發布的「台灣觀光品牌3.0」新視覺形象與「台灣四季,都是觀光季」之國際行銷訊息,未來能否達到吸引國際旅客的效果,還需時間觀察。
12月18日,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安排「如何提升過境及轉機旅客入境台灣觀光品質並增加觀光人數」專題報告。陳世凱坦言,台灣疫後國際觀光恢復確實慢了一些,觀光署已針對國外宣傳及觀光亮點努力;並表示墾丁吸引力下滑、住宿費用價格高昂等問題都必須解決;並不排除之後效仿日本,設定入境遊客的每人平均消費額目標;他也說,今年沒有達成的千萬人次,將是明年的目標。
關於台灣觀光如何轉型,在台灣社會已是長年問題,在過往以陸客為大宗下,台灣的國際旅客創下千萬人次的新高紀錄。然而,在兩岸關係進入冰凍期後,「陸客不來」也從觀光與經濟議題,成為藍綠政治攻防的焦點。
在兩岸關係現狀下,台灣難以透過陸客維繫國際旅客的人次,如何精進台灣旅遊品質以及對國際進行宣傳,預料將會是2025年政府以及民間業者持續的考驗。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