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大地震之後:「我們真的住在斷層上,要學著與斷層共生」

「當花蓮人跟你說這個地震很可怕的時候,你就真的該逃了!」206地震發生前幾日,一張在社群網路上流傳的圖片,真實反映出花蓮人「不怕地震」的個性。一夜之間,他們從與地震相處習慣的淡定中警醒過來。
2018年2月6日,台灣花蓮夜間發生黎克特制(台稱芮氏規模)6.4地震,雲門翠堤大樓嚴重傾斜。
花蓮強震 台灣 氣候與環境 災害

「花蓮人都搖習慣了,沒事的!」平時獨居在萬榮鄉部落山區鐵皮屋的彭冬春,面對地震來襲的反應,堪稱典型的花蓮居民。2月6日深夜,花蓮發生規模高達6.0強震,彭冬春心想:「反正你搖你的,我睡我的」,一邊催促著放寒假到部落的孫子上床,自己一邊也準備更衣就寢。

就在此時,孫子手指著電視新聞大喊「阿伯的飯店倒了!」畫面裏,正是花蓮統帥大飯店坍塌的樣子。彭冬春這才驚覺大事不妙,她兒子在統帥擔任夜班櫃台人員,此時電話已經聯繫不上。彭冬春放不下心中大石,漏夜開車載著孫子,從萬榮北上,直奔統帥飯店現場。

即使整夜未曾闔眼,又遇上冬雨不歇,彭冬春依然堅持裹著毛毯坐在現場,親眼看著搜救人員在餘震與雨勢不斷中救災。彭冬春非常清楚,這些來自全台各地的搜救隊員,正在和死神拔河,希望能在黃金72小時內搶救出她受困的孩子:36歲的周志軒。

賽德克與太魯閣族混血的彭冬春,性格堅強而樂觀,即便心中忐忑,仍鎮定地與一旁志工聊天。7日下午,當記者詢問她基本資料時,彭冬春還說笑,「我是冬末春初出生的,所以我的名字叫冬春。你問我年紀啊?那我不能講太多歲!」自先生早逝之後,彭冬春獨自拉拔兩名兒子長大,母子之間感情融洽。

2018年2月6日,台灣花蓮夜間發生黎克特制(台稱芮氏規模)6.4地震。圖為災情嚴重的統帥大飯店。
2018年2月6日,台灣花蓮夜間發生黎克特制(台稱芮氏規模)6.4地震。圖為災情嚴重的統帥大飯店。

當搜救現場傳來「兩名受困人員尚有生命跡象,已經可以看見腳」時,彭冬春仍認真地向記者強調:「我兒子的腳很漂亮耶!我相信他會好好的回來。」

等待受困者平安脫險的,不只彭冬春一人。當搜救隊員成功救出第一位受困者,正要將其緩慢抬出時,圍觀群眾開始從四面八方聚攏,想親眼得見兩位統帥員工脫困的瞬間。當搜救人員抬出第一位受困者時,天色突然轉為傾盆大雨,群眾一時不明所以,爆出了如雷的掌聲與歡呼--然而,當眾人看清眼前畫面時,瞬間便住口噤聲:那是周志軒,從頭到腳被完整包裹著白布,由搜救隊員抱上擔架,送往醫院。彭冬春的身影,匆匆上了救護車,也跟隨擔架消失在人群中。

周志軒受困的那刻,是2月6日晚間23點50分,震央位於花蓮外海,芮氏規模6.4,全台皆有感,花蓮震度更高達7級。但因花蓮原本就小型地震不斷,眾人原先也未太擔心,消防署第一時間透過行政院發給記者的災情訊息裡,甚至寫著「23:58 花蓮縣多起掉落物砸傷及瓦斯管管線漏氣案件,其餘縣市,目前無災情。」但在十分鐘後,網路上陸續貼出統帥飯店、雲門翠堤大樓倒塌的照片,眾人才驚覺,總被台灣其他地區公認為「全台最不怕地震」的花蓮,已成地震重災區。

地震將世界轉了90度

「沒經歷過地震的,不叫花蓮人!」受災狀況最嚴重的雲門翠堤12樓住戶陳子渭是軍人出身,曾經擔任花蓮縣政府機要秘書。說起話來中氣十足的他,回憶起地震當天晚上逃生經過,掩蓋不住慌亂神情。

陳子渭從1963年開始定居花蓮,四年前開始,與女兒一起搬進雲門翠堤。事發當晚,他剛從台北回到花蓮,洗完澡後早早躺在床上就寢,一陣天搖地動過後,陳子渭發現,原本該平躺在床上的自己,瞬間幾乎是「站」的姿勢,斜靠在床上。地震將世界轉了90度,嚇壞了所有雲門翠堤的住戶。

一陣慌亂中,當時還沒回到家的陳子渭女兒碰巧電話打來,黑暗中手機發出亮光,陳子渭趕緊尋著光線找到手機,再利用手機燈光踩過滿目瘡痍玻璃、家具碎片移動到陽台,發現整棟大樓早已傾斜,根本無法站立。黑暗之中,陳子渭半滑半爬,移動到陽台邊緣,雙手緊抓陽台欄杆,雙腳懸空求援,人在大樓外側的女兒見狀,趕緊告訴搜救人員,直到凌晨1點多,陳子渭才被順利救出。

統帥大飯店擔任夜班櫃台的周志軒,從頭到腳被完整包裹著白布,由搜救隊員抱上擔架,送往醫院。
統帥大飯店擔任夜班櫃台的周志軒,從頭到腳被完整包裹著白布,由搜救隊員抱上擔架,送往醫院。

回憶起這段經歷,陳子渭表示,206大地震的震央在花蓮、又是淺層地震;這比起1999年發生、芮氏規模7.3的921大地震,花蓮感覺到的強震搖晃振動更厲害。即便如此,他仍不改花蓮人本色笑說:「你說該緊張嗎?我覺得我還是很沉著。」但陳子渭也說,活到80歲以來,這次是他記憶所及最強的地震。

「當花蓮人跟你說這個地震很可怕的時候,你就真的該逃了!」206地震發生前幾日,一張在社群網路上流傳的圖片,真實反映出花蓮人「不怕地震」的個性。即便是地震過後兩天,多數人亦不改本色。大地震過後,市區仍餘震不斷,8日上午11時06分,吉安鄉再度發生規模4.5的有感地震,路上交通號誌皆上下劇烈搖晃,《端傳媒》記者恰好途經斷層帶附近的「榕樹下理髮廳」,只見理髮師尖叫了一聲「啊!又來了!」卻未曾停下手上的刮鬍工作,鬚髮皆白的客戶也十分淡定,繼續坐著,沒有人起身逃命,世界運作如常。

小震不斷,罕有大震

花蓮人的「淡定」性格,源自於平日「小震不斷」卻罕有「大震」的訓練。居住在花蓮市的退休資深警察余先生指出,記憶所及,上次出現「讓花蓮人想跑出家門」的地震,大約發生在30多年前。當時他剛從警校畢業分發到花蓮縣警察局保安隊,上午八點多開始發生強震,前後大約搖了2分多鐘,「搖到頭都暈了站不住腳」,那次的地震,在許多四、五年級花蓮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居民對「大震」的印象,與歷史紀錄大致吻合。自1995年來,「花蓮市」就沒有發生震度七級以上地震的紀錄,余先生印象中的那次「30多年前的大地震」應發生在1986年,震央位於花蓮東方約20公里,芮氏規模6.8,該次地震總共造成15人死亡,35戶房屋全倒。自此之後,花蓮市區便罕有傷及民宅的大型地震。

2018年2月7日,花蓮地震發生後,當地的體育館成為臨時避難所。
2018年2月7日,花蓮地震發生後,當地的體育館成為臨時避難所。

有小震、少大震的歷史,再加上早年花蓮地價、房價皆偏低,老花蓮人習慣居住在「頂天立地」的獨棟樓房中,甚至自行買地自行蓋屋,建造過程中多會加強樑柱支撐,如余先生自宅,20坪不到的房屋裡,就有高達八根柱子支撐。

「花蓮人對自己蓋的房子有信心,」余先生分析,一般花蓮的矮房,樑柱絕對都比西部多,因此每當地震發生時,多數花蓮人總認為留在自己家裡面最安全。如果動輒跑到戶外,大家反而認為「會不會被天外飛來橫禍砸傷?」然而,隨著花蓮近年房價翻倍,20年來,建商興建的大樓林立,年輕一代的花蓮人卻因為地價飛漲,負擔不起獨棟樓房,進而選擇住在新公寓或電梯華廈,卻可能仍對自宅抱有同樣的信心與「感覺」,尚未改變,成為防災的死角。

「這次怕了,真的嚇怕了。」住家位於斷層帶上的陳小姐,原本打算接下來一整個禮拜,都到戶外打地舖睡覺,因為陰雨不斷,才打消此一念頭。仍然驚魂未定的她,只在白天回家整理家中玻璃碎片,「我晚上打算去體育場睡覺,留在房子裡面,我也睡不著。」

「防災,最重要的還是防災教育與防災宣導!」銘傳大學教授王价巨,早自兩年前的台南地震開始,便一次又一次呼籲防災觀念的重要。除了駁斥網路上流傳的「黃金三角」(亦即地震時躲在書櫃、冰箱等高大穩固的家具旁,與倒下的大樓之間形成三角形,讓受困者躲在其中)觀念錯誤,更勸導大家改採「趴下、掩護、穩住」三口訣避難,更不斷勸告大家「先想避難、再想疏散」,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觀念與心態,以應對不知何時會出現的災變。

「或許吧,以前多少有點覺得,我是花蓮人,地震有什麼好怕的呢?」陳小姐回憶:「但這次真的會知道,我們真的住在斷層上面,要學著怎麼跟斷層生活,除非你移民,不然以後一定是要認真看(電視上防災專家的宣導)的吧!」陳小姐打算在家中備好避難包,也開始認真聆聽電視、網路上的防災資訊。一次天旋地轉的震災過後,最習慣與地震共處的花蓮人,決心要以更認真的態度面對地震。

2017年7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但本文因關乎重大公共利益,我們特別設置全文免費閱讀,歡迎你轉發、參與討論,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瀏覽更多深度內容。

讀者評論 13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香港的人口和高楼密度 要是碰上大地震 想想都恐怕

  2. 台湾真的是第二个日本

  3. "206地震發生前幾日,一張在社群網路上流傳的圖片,真實反映出花蓮人「不怕地震」的個性。" 没懂,是前几日还是后几日?

  4. 這篇故事性的,缺乏啟發的文章,端用公益之名公開閱覽,真是不可思議。

  5. 臺灣還是有必要多向日本學習

  6. 要痛定思痛

  7. 台灣是風險之島(火山、颱風、地震...),必須學習與災難共處,這次是很好的機會教育,一起努力吧。

  8. 真不明白那些为花莲地震而叫好的国人,他们连一点良知都没有了吗?

  9. 台湾加油!

  10. 台灣加油

  11. 台灣的地震避難宣導及落實,真的遠不及日本確實

  12. 一邊貼著‘福氣啦’貼紙,一邊一點一滴地改善吧!

  13. 狼来了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