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87年底,中華民國前總統蔣經國於任內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以第一批在台灣等了40年、終於能回家探親的老兵做為交流起點,時間與空間,再也不能隔絕人的流動。兩岸社會、經濟交流在親人的眼淚中揭幕,從此勢不可擋。
「人」是移動的實質核心。交流30年之際,端傳媒盤點台灣政府公開的資料,呈現兩岸逐步開放以來,陸生、陸配、陸客、航班、貿易等統計數據消長,探討交流的內涵,以及藏在數字中的量變與質變。
陸生在台:年年成長之後......,學位生、研修生人數去年雙雙下降
2011年,928名陸生正式來台就讀學位班,成為「陸生元年」。從一開始的「三限六不」(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來台中國大陸學生總量、限制學歷採認領域;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台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政策,到前述限制逐漸解禁,陸生議題每每在台灣社會掀起波瀾。
台灣社會吸引陸生的條件是什麼?他們所為何來?
「學習品質讓陸生覺得很好,這是台灣實力所在。」國家政策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盧宸緯指出,去年在台畢業的755名大學部陸生中,共有316人報考台灣碩士班;今年畢業的1300名學士畢業生中,也有486人報考碩士。許多陸生表示,台灣高等教育師資優良、教職員照顧學生、校務主管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提供陸生更有支持性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