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谁的灵,谁的魂

「读者十论」栏目每週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Dandirion,回应《郭志:取消文化,是冲击言论自由,还是无权力者的权力?

张拓木博士的那篇文章梳理得较为详尽,呈现了较为整体全面的景象。其文末援引奥巴马在一次演讲中的话,大意是“如果你处在仅仅批评的阶段,最好赶紧脱离出来。因为批评不会让你走得太远,因为批评对变化的推动力有限。”接着,文章援引了一条反对意见“我尊敬你奥巴马,但我不需要你在这事上教育我”。

对这样的呼吁与反馈我感觉既荒唐又无奈。荒唐是因为从措辞上来看,这些话语能否被吸收接受,似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已有的关系,这并不理性。“我跟你说你最好别这么做,这么做没什么好处”,这话确实一股爹妈、师长的口吻,而在这高速变化的几十年中,来自师长的教诲往往颇为局限,因此丧失了许多权威与说服力。至少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是如此。

然而,反观另一方,“虽然我尊敬你(师长)但别在某件事上教育我”也同样不理性。这种反对形式推向极端会是怎样?我想到“你在教我做事?”这种反问,言下之意是对方没有资格评论、干涉我,也即我想干嘛就能干嘛。如此推演恐有滑坡之嫌,我们应该极力避免,不过我发现网络争论打得火热的也多是极端化的观点。这也不是什么传播学的新议题了,但仅仅是发现某一极端观点的不足,并不意味着证明与之对立的观点的完美。如何能在与陌生人对话的公共讨论中建立这种?有可能建立吗?对此我感到无奈。

我想,言论自由四个字恐怕太过简单,简单到我们都有意无意忘了实践它是需要许多其他共识的,但那些共识似乎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开去,以致于我们许多人言必说自由、权利、民主,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却自身都散沙一盘。自由、权利、民主这六个字,远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这算是自我反思。

从另一角度看,非过正不足以矫枉。过正固然有失当之过,但往往天下苦秦久矣,不过正不得正,不杀生不成佛。学术上,Judith N. Shklar 的 Faces of Injustice(《不正义的多重面孔》)提供了较多探讨。

2. INT,回应《郭志:取消文化,是冲击言论自由,还是无权力者的权力?

作者强调了这一点,无论取消的发行者是谁,最终取消是否取决于具有经济资本的雇主或者社会资本的的名人,才能最终对当事人造成解雇等直接的经济上的危害。然而,这究竟是取消文化之过错,还是无限制的雇主权力之过错?

在美国的语境下,雇主和雇员签署的一般是自由雇佣合同,雇主可以无理由地解雇雇员。这才是造成取消文化所谓的“严重后果”的根本原因。遵循作者的路径,我们可以将取消文化造成后果的路径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大量“匿名”群众对某一事件进行道德批判并引发争议,第二步是雇主由于争议对当事员工进行解雇惩罚。第二步是否会得到践行,其实是完全脱离了“匿名”群众的掌控的,这些群众从根本上就不掌握对于当事人解雇的权力关系。为何当取消文化有弊端之时,又将这些锅甩到群众头上呢?

我们可以参考一个反例,来证实取消文化到底是否具有将一个人“封杀”的权力。JK罗琳因为恐跨言论,激起了一部分粉丝的不满。他/她们宣称他/她们不再承认JK罗琳是哈利波特系列书籍的作者,并成立了自己的同人网站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呢?然后JK罗琳受到什么的“封杀”了么?并没有。

保护弱者,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权力的拥有者,对现实中不平等的权力结构进行批判,而不是简单地在权力拥有者推出一个替罪羊之后就大加鞭挞。

3. Draconis,回应《蒙语教学风波:模范自治区不再,北京不要朋友,宁要敌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大史诗的构造下,少数民族和地方文化绝无分毫的安身立命之所。

奭麦郎不需要朋友,也不会当敌人。他需要的是定于一尊的千古一帝之大位,开创中华复兴大业的成就。草民今日就来斗胆妄测上意,直抒愚见好了。

先想想圣上的理由。为了加强以党为统治核心的合法性,一个“党的领导下的蓬勃中华民族大复兴”的伟大史诗需要被建构。在这幅精细精甚细腻的工笔画里,只有一个统一纯正的个体可以昂首挺立,那就是“中华民族”,而中国共产党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领路牧人,从此对“中华民族居住的中国”拥有绝对的统治合法性。

因此,所有有差异的文化/思想都必须被扼杀,被同化吸收,因为这代表着潜在的离心力和对伟大领导人和党的权力的不服从。“power is not a mean; it is an end.”如果这些容许有差异者按照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无疑是对党无上权力的赤裸藐视,因而极端想要权力的党自然不能听之任之,让自身的权力受到挑战,所以一定要挥舞手中的权杖来扼杀这一苗头。除此之外,因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差异而形成的离心力可能对定于一尊的绝对威权造成冲击,这种可能性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

至少依我愚见,这其中根本没有“少数民族”或者“多元文化”的寸分的立身之处,只有接受党领导的,以中华民族为主体,或者唯一组成元素的中国人。各位端友们认为呢?

因此,无论是顺民还是逆党都没有差别,因为他们都存在着差异,是潜在的颠覆温床;恐怕唯一的差异,只是被铁拳搓圆挪扁的先后次序。虽然说很多,但是愚见以为要么是走新疆道路(严格管控),要么是香港道路(地方精英代理),要么是吴粤道路(渗透)。我对对抗中共利维坦,至少在这个关口,是抱持着悲观态度的。

4. Fai、雨月,回应《蒙语教学风波:模范自治区不再,北京不要朋友,宁要敌人?

Fai:根据文章的梳理,当初中共是以蒙汉二者的并列关系把蒙古族包纳进中国人这个身份里的,那么二者的文化应是并列关系,更合理的民族融合政策就不是非此即彼(你的长治久安不必牵涉我的利益),而是二者并列:不仅站在实利的角度蒙族要学习普通话和汉语,入蒙的汉族也需学习蒙语,在区内政府机关任职者需通过蒙语测试。他不跟你争你要偷笑,他若跟你争你也要过得了人家过得了自己。如果这个alternative让你吃惊或觉得突兀,那么恭喜,你已是潜移默化的大汉中心主义者。

蒙族加入中国是基于特定的前提,现在这做法是在根本上改变这个前提。正如香港回归的前提被人起意取消一样。蒙古族与中国的关系不是美国与其国内族群的关系,后者是主动选择/投靠,前者则多少是被动选择,不说成殖民正正基于文中提到的中国政府对蒙古的历史敍述。

这,同时也印证身份建构之可方可圆。

雨月:@Fai:把美国的民族情况太理想化了。当初美国西进运动途中如果没有大肆迫害印第安人,今天印第安部落很可能还是一支强大的地方力量,维持很多自己的原生文化和传统,而不是今天这幅半死不活的样子。只不过迫害在历史上已经完成了所以今天就一劳永逸了。当时美国南方州为了分化印第安部落也许诺了很多“平等地位”、“和平共存”以团结其中一部分人,但是当棉花种植园需要进一步扩张后就开始翻脸,从“以劣地换良地”开始,被部落告到最高法院,直至最后撕下面具直接出动军队进行驱逐。

固然美国今天是价值观立国,不用像中国这样强塑一个“中华民族”,但是今天美国的民族关系绝对不容乐观,“熔炉”也没做成,变成了“马赛克”。BLM运动以来黑人抗议者屡屡焚烧美国国旗充分显示出他们并没有感受到作为“美利坚民族”一部分的主体感。不同种族之间互相攻讦、争利,极大地透支了公共议题和政治精力。白人中的很大一部分想的也不是提高少数族裔地位,而是让他们闭嘴或者滚蛋。

Fai:@雨月:谢谢雨月的补充。

我也不劳为美国辩护,但正因为考虑到美国印弟安人的遭遇,我没把今天中国政府对蒙古的统治说成是殖民统治,因为蒙古人的意愿在过程中还是具关键意义的,当然不是说中央政权对他们有尊重的伦理考虑,而只是恰巧两厢合拍(根据本文提供的脉络)。

但权力机构(三权分立)对白人至上的倾向是鼓励、培育还是牵制或更复杂的运动关系?中国权力机构(一党专政)对汉本位的倾向是鼓励、培育还是牵制或更复杂的运动关系?

如果今天的美国是端赖当初的镇压剥削达致“一劳永逸”,镇压剥削是达至一劳永逸的必要路径?保护族群文化就不能长治久安?还是一劳永逸根本就是个都市传说?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标尺,以牺牲一个族群存在权利达致的“一劳永逸”终是不可接受的,之所以美国政府不大可能用他们的前人对付印弟安人的方法来对付黑人。制度保障终不能达到黑人主观感受的要求是另一回事。

我想,今日的美国政府和当日的美国政府是需要区别对待的,因为处境不同,应对方式也不会一样。当我们要用美国作为比较对象来决定自我取向时,就不得不对美国是什么有更精细的审视。我只反对从美国处撷取利于合理化自身的东西,这对美国没影响,对中国有影响,对还在中国政治版图里的人有影响。

美国黑人的感受是个有意思的话题,蒙人的感受又是什么?我见有读者问蒙人被歧视的具体意思,我也有兴趣知道。

5. 一位路过的刘先生、披星戴月人、Hawk_L,回应圆桌话题《外语是工具,母语是灵魂:内蒙古中小学被要求以汉语取代蒙语教学,你如何看?

一位路过的刘先生:语言的消亡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是很常见的。

离我们比较近的例子就是满语。满语虽然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但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由于满汉通婚很普遍,所以已经有大量满族人不会说满语了。而到了今天,全世界掌握满语的人数,可能不超过100人。另一个例子就是在如今的台湾,小孩子和很多年轻人,由于受到陆综陆剧的影响,在日常用语中使用了很多大陆用语而不自知。

私以为,语言的统一是利大于弊的一件事情。我相信将来宇宙时代到来的时候,地球上也会出现统一的官方语言。届时,如今的大部分语系将会慢慢消亡。

以上只是本人对一些文化现象的客观认知,请各位觉青或战狼不要把你们的政治立场强加给我,谢谢。

披星戴月人:@一位路过的刘先生:阁下乃从语言工具论的观点,去分析单一强势语言的优点及好处,这固然无错,惟似流于片面。语言除了充当沟通的工具,它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请设想:同样是中国传统戏曲,但只有京剧流传,而散失了昆曲粤剧等等的话,那是多么的单调失色。在沟通便利与多元文化两者中,我宁取后者。

而且现今科技进步,已有大量软件可以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试看 Google Translate 就是。现在不少年青人,对其他国家的语言一窍不通,就够胆到当地旅游,令人羡慕。而这些科技只会越来越进步而已。在文化竞争的过程中必会出现失败者,就如阁下所提出的满语。然这亦只能认命,认清历史的事实,知道自身语言的确比不上其他。然而,利用政权的行政手段粗暴地废弃某种语言,纵然可能成功,但也绝不能逃过损害文化的恶名。

Hawk_L:@一位路过的刘先生:满语的衰落是整个满族的自然选择,不见得民初政府在此有很大的角色。另外,请你看一下台湾的综艺节目,很多词语也出自台语,像“白目”、“机车”、“龟毛”极常用。

大陆的语言变化,很多时候是政府主导,由上而下,要求大众执行,残体字如是,普通话如是(差点连一字多音都容不下),字典词典也是官方修订的为权威。看看英国,则是学术机构收编民间词汇成典,常常就有新闻说某大学出版的字典收录了甚么新词语(例如Brexit),政府反倒会跟着用这些新词语,比较由下而上的互动。

我个人认为,以整个社会的潮流选择语言或词语的存亡,会比政府大大力地插手干预,较少出错。

6. 雨田,回应《尹月:安倍长期政权戛然而止,“后安倍时代”何去何从?

对于自民党里细田和二阶等大派阀来说上策就是菅氏当选,延续安倍政权的方针;然后趁这两三年培育自己派阀内合适的接班人。菅氏应该也是明白自己这个有点像管家的定位的,毕竟年龄跟出身背景摆在那里。“后安倍时代”,或许要等菅氏退下来后才算正式揭幕。

至于在野党这几年分裂的乱局还未收拾,选举结果能够动摇自民党执政的机会微,因此自民党应该不至于为选举而有什么积极改变自身的举措。最后影响选举的,还是经济。这几年里面能够在经济政策上有出色建树的,成为菅氏的接班人机会率就更大了。

像日本这么“闷”的政局,很难有什么意外。倒是细田派下颇多女性议员,身为党干事长代行的稻田朋美甚至已出声有意竞选。日本十年内会否迎来第一位女首相?日本国民准备好了没?这也是有趣的一个看点。

7. rhrm,回应《烂尾六年后,他们搬进了没有门窗的“家”

别样幸福城的业主其实是非常幸运的,他们的遭遇得到了足够的曝光和关注。中国有太多蒙受不公与不幸的人们,而足够悲惨,足够有故事性,同时也足够安全,能够在一片歌功颂德形势大好的新闻报导的缝隙中,登上头条得到全国性关注的案例,大概一个星期能有一条吧。

这样的案例,政府一般会给予妥善解决——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治理术,借此展示政府的仁慈和公正,也给其他不幸者一种虚无缥缈的希望,希望自己的问题也能得到报导和解决。然而大多数人终究是要绝望的,政府关注的是维稳而非救济,幸运的概率不比抽中大奖高多少,即使同在昆明的另外几十座烂尾楼的业主,也没有看到复工的曙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复工的资金从何而来?基本就是政府兜底了。把公共资金投入这样一个失败的私人项目的依据何在?经过了怎样的决策过程?这样的问题,大概都是不能说太细的。

8. estonbiss,回应《公共知识的生态:面对大众,精英要学会说对方的语言

作为节目听众,觉得节目做得蛮好的。打破壁垒不代表没有门槛,不代表就要降尊临卑,在平民时代,“优越感”不是贬义词,是值得珍惜的;反倒是怕知识分子失去了这样的优越感,那就是一个会读书的人而已。

文革改造知识分子,打到臭老九,消磨知识分子的尊严,变得现在如此犬儒,不就是靠楼上的此类话术么,假装很亲民其实是反智。

9. Wessy,回应《爱用国猪最光荣?台湾猪的蹄爪,陷于三个迷思中

在台湾采买及掌控厨房者,多数为台湾最强生物——欧巴桑们,所以已经习惯吃温体猪的我们,与其说温体猪比较好吃是迷思,不如说它已经成为近乎习惯法效力的采购习惯,非常难以打破,加上台湾阉猪腥味低,又大于没有阉割的冷冻美猪的餐桌采购竞争力,实在跟爱国情怀无关。

最后回到文末对自由贸易浪潮的未来餐桌风景回应,建立肉品来源强制公开,由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并对虚假标示建立查核流程及罚款,远比爱用国货呼吁来的实际。

10. EricChan,回应圆桌话题《上海成人展现房思琪卡牌:从舆论到公司回应,社会对性侵受害者的尊重足够吗?

其实女性的性用品市场理论上应该与男性性用品市场是等同甚至更高的。

在充满男性凝视的成人展,建基于女权主义理论从市场角度倒逼社会改变,可能会是改变男性主义社会正面女性、或者是女权主义对于性与爱的看法的一个可能方向。鼓励女性购买女性导向的性玩具,消费女性向的色情产品,绕过现有的男性主导以及男性为目标客户的市场,从线上市场出发达到这目标。因为性用品跟其他日用品不同,几乎社会上对性的避讳,线上销售市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也意味著性用品或者是性文化产品的市场其实受到的束缚、背负的包袱会更少,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反应。在政府的保守的立场之下,用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去倒逼社会文化的改变会是一个更现实以及可行的方法。正如过去20年之间,中国大陆对于电子游戏观感的改变,就是资本与玩家协力占领社会话语权的结果。网易春风系列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把互联网以及资本的力量引入性用品市场,希望资本,互联网结合女权理论能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