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愛用國豬最光榮?台灣豬的蹄爪,陷於三個迷思中

在新一波疫後貿易戰開打、全球供應鏈洗牌的浪潮之中,以小吃文化為傲的台灣人想繼續守住一方平靜的餐桌,並非易事。

2019年1月5日,金門金城菜市場的肉販出售剛送來市場的豬肉。

2019年1月5日,金門金城菜市場的肉販出售剛送來市場的豬肉。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陳寧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0-09-04

#美國牛肉#美國豬肉#AIT#台美關係

2020年8 月28日下午,台灣總統蔡英文宣布,將開放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以及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入台灣,指出這是「做出一個關鍵的決定、解決一個懸宕已久的問題」,蔡英文並同時指出,此舉將成為台美經濟進一步合作的重要起點,她呼籲國民,「要把握機會,為國家整體經濟利益跟總體戰略,做出長遠正確的決定。」

在台美關係來到數十年最好狀態的時刻,這項重要宣示,有人歡欣鼓舞,也有人批評這是「用全民健康支付美國保護費」,許多民進黨政治人物於2012年表態反對瘦肉精美豬的言論也被一一翻出來,批評昨是今非的態度猶如「跨時空打臉」。事實上,美豬、美牛議題,一直被認為是台美貿易間必須排除的貿易障礙,歷任總統從陳水扁到馬英九,再到蔡英文,都必須對美方交出答案卷。

1999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開放萊克多巴胺這種瘦肉精可使用於豬隻飼養,以增加豬隻瘦肉、減少脂肪比率,也針對豬隻不同部位,訂定了殘留標準。2005年,台灣於總統陳水扁任內,開放美國豬肉進口,但僅限於沒有使用萊克多巴胺的豬肉,美方也沒有因此而滿足,希望進一步促成使用萊克多巴胺的豬肉輸出台灣,頻頻釋放訊息,台灣必須開放美豬美牛,才能取得台美貿易協定談判的入場券,成為歷任政府都得面對的難題。

2006年10月,扁政府進一步公告萊克多巴胺為禁藥,2007年卻預告解禁,引發豬農激烈抗爭後,臨時轉彎,維持禁用。2008年,政黨再度輪替,馬英九上任後,即提出有意開放美牛進口,但因狂牛症風險、含瘦肉精等疑慮,引發民間反彈。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