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P_Huang,回应圆桌话题《感恩日、英雄志、丧事喜办?川震十年,我们该从什么视角回望这场灾难?》
08年对地震的记忆,除了摇晃的教学楼,慌乱的人群和震后在汽车内胆战心惊地度过的好几夜之外,就很模糊了。不过10年来,在川内旅游、实习的时候,总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地震遗址和次生灾害。倒塌的楼房、田舍,山坡下被落石砸毁的建筑,泥石流冲毁的道路,被滑坡掩埋的城镇,毁灭的北川县城,也算是亲眼目睹了汶川地震对四川所造成的影响和这10年间仍然存在的伤痕。
每当与地球科学学院的老师、教授谈论起汶川地震的事,他们总会说,地震不是地质学家能够预测的,天灾到来时我们也无能为力。我经常会问:“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得到的回答一般是地震预警,或是帮助工程选址,防止工程处于断裂带上造成更大灾害。之后我就不会追问下去了,因为我知道,天灾的部分地质学家无能为力,而人祸的部分则让所有人选择回避。
地质工作者无论做多少基础工作,也没办法使豆腐渣工程变得先进、坚固。就算我们把整个中国的地质调查完成,也无法改变执政者的习惯和心理。本来不该发生的灾祸,无论我做什么,总会一直发生。上的课越多,我就对这一点认识越深。
因为汶川地震而选择地质学的我,最后还是决定放弃在毕业后进入地质行业,而打算前往国外学习法律。面对天灾,我可能没法做什么。但对人祸,我想要尽力去扭转这不正常的现实。
2. 朱迪,回应圆桌话题《感恩日、英雄志、丧事喜办?川震十年,我们该从什么视角回望这场灾难?》
我打了同桌一下,呵斥他干嘛又踢我凳子,直到班主任冲进教室叫我们快跑的时候,我仍觉得是一次演习。
整个小学的小孩儿和老师都跑到了操场上,我傻不愣登地站着,原来刚刚在楼梯间跟着飞快往下冲的时候,脑子里已经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轻轻地告了别,然后挤出了一滴泪。
我想也许是过了很漫长的时间——老师的电话被打爆直到彻底没电,陆陆续续有家长夸张地跑来扑到自己孩子身上,有的女孩儿在偷偷呜咽,还有的小孩儿聊着乱七八糟的话题打发时间。
教学楼被封锁,校长在主席台上声嘶力竭地安抚大家的情绪,老师在一遍一遍地清点人数。五月的太阳已经有些灼人,我被晒得脑袋昏沉失神,索性坐下来开始思索遗书要怎么写。年仅十岁的我,在那时发现自己多么地一事无成,也发现自己有多么爱我的家人。没有笔和纸,一肚子的遗书,都成了对着天空许的愿。
身边的同学慢慢被接走,虽然知道我的父母工作单位离我的学校很远,但我一度怀疑他们可能已经“遇难”,甚至要老师带着我上楼拿自己的公交卡和家钥匙,决定像往常一样自己回家。老师犟不过我,偷偷带我上楼,我拿了卡和钥匙,盯着书包看了一秒,竟然为今天不用带回家写作业感到轻松了一下。
我的视线里,大楼没有倒塌,大地没有开裂,没有人流血,我以为这只是一场小小的震动而已。
带着劫后余生的欣喜回家打开电视,才错愕地意识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是如何降临到你的故乡——四川大地。
晚餐时和家人交流整个下午的遭遇,在庆幸,却是沉重地庆幸,彼时的。我很难想像,震中现场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电视里报纸上铺天盖地的黑白色新闻,令我觉得这不应该是人间的图景。
接连两晚,我们家都带着必需品,把车开到平坦开阔的地方睡觉过夜,那盏路灯应该听见了很多我们互道的爱意。
直到前年从西北自驾回来路过时,才有机会去了汶川大地震纪念馆和映秀中学旧址。对面山腰的公路上仍是处处被泥石流彻底阻断的样貌,山体还有部分裸露的岩石,脚踩瓦砾,满目狰狞。
过了这么多年,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我也会在纪念馆里崩溃落泪。
人的面孔,县城的面孔,自然的面孔,以及无数个摇晃和破碎的时刻。或许是那时刚刚填报了新闻专业志愿的缘故,看到记者们留下的印着各家媒体特制的T恤和记录视频,无力感被拳掌间涌动的一股力量打破,“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当然,最近一直对当事人进行无理的二次心理伤害的sb记者另当别论。)
第二天在路边一水果摊准备买些当地李子,渐与摆摊的小伙子攀谈起来,他说起那场地震,说起如何失去亲人,四肢皆成异形无法用力,后来在帮助下走出阴霾,现以买水果为生。看着他黝黑年轻的脸庞,我不知道他匆匆带过的“从地震中走出来”的心理意志经过了怎样的跋涉。他的手心紧紧地攥着,一边说着感激的话一边鞠躬。
我们知道“众志成城”的口号声浪下实情数据的刻意隐瞒,我们知道人心的伤痕不会像“新的家园”一样没有痛苦的痕迹。
追问预警和应急预案,追问救灾主导者角色的缺位,追问难以启齿的“豆腐渣”之痛,追问灾后重建的粗暴和失节,追问当时医疗体系对伤残者康复的无能为力,追问一线信息的扭曲传播,追问赈灾善款的去向,都是为了让今后无法避免的自然灾难的后果尽量减轻。
五月应该是悲哀而清醒的。
“重新开始”一定没有说起来那么容易,但在更广阔的背景里,他们的十年,也是我们的十年。未来若仍有不幸降临,还会有这般惴惴不安吗?
2008/5/12
2018/5/12
“这世界的确充满了危险,其中也有不少黑暗之处,但是,也仍有许多美丽的事物。尽管如今在所有的地方,爱都交织着悲伤,但或许还是爱占了上风。”-《魔戒》
3. 羊小牧,回应《母语争议:“你的母语是否粤语”——这问题真那么无聊吗?》
建议了解一下大中国地区各类方言复杂性,再对比一下中东地区阿拉伯语类别复杂性……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查证一下不同语言的不可沟通性,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方言是可以类比阿拉伯方言的,然后推荐研究一下语言分割系统在阿拉伯世界造成的各种困扰。推广普通话不是矮化粤语,对中国这样一个充满多样性复杂性的庞大国家而言,统一能够沟通的语言的意义也被放大。香港不是一块割裂隔绝的文化地,何必局限在“粤语母语”和“没必要学普通话”的思想里?
…
另外想说与其杠上普通话不如思考一下方言的保护……因为二者并非你死我活。座标四川,从小跟着这波普广,学校普通话回家四川话,到了中学以后学校是随便你了,只有上课使用普通话,现今我们日常交流都用四川话;普通话没有霸占方言地位和日常使用,但普通话依旧非常重要。
方言和口音实际上会无形划分人的社会层级,普通话的存在不仅仅是“统治工具”(说真的,语言统一是再合理必需不过的一件事了……跟高压政府跟党没有半毛钱关系),更是一个给各方普通平等顺畅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多样性社会而言。如果搜一下很容易了解到这个多样性指的是什么,甚至国外语言学家有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两千多种不同方言,其中约258种语言之间是存在“不可沟通性”的。母语是否为粤语不无聊,很重要,我支持方言文化,但如果把普广讨论局限在香港地区就着实短浅乏味了。
粤语是中文的一支语系,而中文在联合国官方认证的就是Mandarin汉语官话/普通话,存在在历史上很多很多年了。起初是官员使用的统一方言,向皇帝上书谏言;从明清开始形成的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民国时代开始全国性规范化并实行推广,叫做国语,60年代以来为避免民族误解改叫普通话。普通话从这种意义上而言代表着“标准汉语”,而香港还有40%的幼儿园和小学在用粤语教授语文。真的想要保存方言文化不应该是抵触普通话,而需要在聪明随大流中寻找属于方言的活水,这也不是局限于香港和粤语,而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4. Dracarysis、塔森,回应《校舍粉碎十年后:背著死去的孩子和新生的孩子,活下去》
Dracarysis:
看完这个文章,想到一个奇怪的点,对于政府来说,感觉他们的态度就是回避,让时间流逝足够长的时间,然后等着人们消磨斗志或者转变立场,然后把这件事情慢慢平静下来,这种处理态度在很多陈年旧案面前感觉都有类似的思路,比如前不久,根据端的报导,高层把学生们对沈阳事件信息公开的事情定性为学潮初期。但是与此同时,政府又在废墟之上建立起了坚固的学校以避免重蹈覆辙,并且给这些上访家庭提供实际的经济优惠来作为交换。所以我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国家在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转型正义的问题,比如像南非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全面调查南非过去所发生的严重侵犯人权的事件,以抚平南非人心中的怨恨。所以像对待这些上访家长的态度一样,随着这些当事人一点点的老去,毕竟地震已经过去10年了,更久远的比如六四也过去将近30年了,这些事情到头来是否真的会真相大白,如果说过了很久这件事情才给出一个说法,意义又是什么呢,毕竟现在重建的校舍质量肯定比当年强多了。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随着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很多硬件条件逐步改善,所以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转型正义的问题是否还变得那么迫切和重要?
塔森:
@Dracarysis 转型正义的意义不只在于对受难者、家属的抚慰和补偿,更重要的是政府愿意代替过往政权正视体制的错误,社会认知到更全面的史实,以求憾事不再重演。
新的校舍也许坚固,但做出豆腐渣工程的体制却依然遮遮掩掩,甚至知情的受害者还被迫噤声,如何能让人感到安全?
5. rhrm,回应《晚报:美驻华使馆微博上载“奥威尔式胡言乱语”声明全文,惹大陆网民热议》
个人认为在第一则新闻后面谈论中台港关系有些离题了。
CAAC此番要求令人惊异的地方不在于声明台湾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而在于以中国市场准入为要挟,强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遵循中国的国内法,从而对跨国公司的正常运营造成了不利影响。事实上此前不久CAAC已经针对外航采取过行动,要求将机票搜索中包含台湾香港的出发地/目的地表述由county改为county/region,由于改动影响不大,大部分航司都照办了,但如果按CAAC的新要求,即不允许港台作为与中国并列的实体,航空公司完全可能遇到以下的场景:一位旅客想买某国飞香港的机票,打开某航网站,结果在county/region列表中找不到Hong Kong(按要求被并入China了),只好转去其他航司购买;一位持PRC签证的旅客想买飞往中国的机票,目的地选择China之后,候选城市出现Beijing、Shanghai、Taipei,不明就里地选择了Taipei,然后值机时证件不符被拒绝登机,愤怒地找航司要说法。如果这样的行动成为常态且一再成功,那中国真的可以把全世界都管起来了。
6. Nickland,回应《让中国人为“正确的”理由出国:国际红色旅游团》
这篇文章立场不同的人读出来的东西大概也不一样。
个人觉得红色旅游其实本质就是文中提到的niche market,抓住一部分游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打造出贴身的旅游产品。实在没有必要觉得“这是在黑国人”,这样显得缺乏自信(不过我想自信总是从对自我的认知中来的,而不是来自任一个imagined community);或者认为是在“喂养国民认同”,这种说法太过刻薄,也不太准确,完全忽略了这些旅游者作为个人所得到的一些简单的快乐。
城市能吸引到千里之外的顾客,带来大量人流,就是很大的胜利:小工本的克奇物件卖到手软,项目获得大额拨款,带来大笔物质收入;红色旅多以“博物馆”和“故居”作为景点,不会对市民生活、城市交通带来不可承受的负面影响,同时当地部门并不以“红色旅”干涉城市的主流文化,所以多半也不会受到来自当地居民的阻力。
反观中国,少见有利用欧美人对“异域东方”的误解和期待来打造合适的旅游路线,城市内部大同小异,旅游线路模式单一,简直是对资源的浪费了。
7. rhrm,回应圆桌话题《“马克思是对的”?20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马克思?》
我知道,评价一个节目的前提是你得看过它,但是抱歉,我想我就是捏着鼻子也没法把这样的节目看完。
共产党纪念马克思,一方面当然是因为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的神主牌,但更重要的,在我看来是要以此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马克思的巨大历史影响力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哲学家/政治学家,更重要的是一个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固然在后来的实践中异化并制造了无数冤魂,但直到今天对于广大受剥削受压迫者而言,仍然是有威力的思想武器。对于早已成为国家资本主义集团的中共来说,一个消过毒的,为政权合法性背书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才是合法的马克思主义,至于批判现实、工人运动、革命斗争,一定要小心藏好,万不可以落到敌人手里。
至于马克思是不是对的,这个问题在中国没有讨论的必要,党说它是对的,那就一定是对的。
8. 宽衣皇帝,回应《鲍克凡: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如何牵动全球神经?》
伊朗核协议就是一张擦屁股都嫌硬的废纸。
协议没有解除伊朗的核能力,没有限制伊朗的远程导弹能力,没有严格的检查机制,而且恢复了伊朗的一定经济能力使其拥有对外扩张的野心,也门战乱,叙利亚内战都有伊朗参与的身影,协议本身就是破坏中东秩序的罪魁祸首之一。而且就以色列公布的伊朗核武发展档案来看,整个协议建立在谎言之上,欧美严重低估伊朗已有的核能力,协议到期后伊朗极有可能成为中东核大国,彻底颠覆中东现有秩序,而且拥有对欧美的核讹诈能力。美国川普不存在出尔反尔一说,协议本来就需要美国总统每隔90天确认之后由国会在60天内审议,最终决定权在国会手里。川普退出协议表明了现美国政府的态度:美国不会被与流氓国家签署的协议捆住手脚,美国利益优先,任何国家都别想占美国便宜。退出协议也是为三胖子敲警钟,不要阳奉阴违耍小聪明!
9. rhrm,回应圆桌话题《促进美朝会谈有功?特朗普值得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吗?》
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各诺贝尔科学奖,这些奖项几乎从不会颁发给新兴的科学成果,所有成果无不是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反复验证,其价值和正确性得到了科学界公认的情况下才获奖的。如果仅仅是一次和谈几句口号就可以让政客获奖,那这个和平奖真的是太廉价了,特别是对特朗普和金氏家族这样习惯于出尔反尔并无信誉的人物来说,匆忙授奖极可能是在给未来制造笑柄。 其实诺贝尔和平奖真的没有必要每年颁奖了,这个时代没有几个人配得上这个荣誉。
等上十年,如果朝鲜半岛真和平了,再谈颁奖不迟。
10. 椰子大叔,回应圆桌话题《Google开发者大会公布多项AI新产品,你最期待哪一项?》
各项功能对中国用户(哪怕是24小时挂着Shadowsocks)都太遥远(电话订餐,AR导航,Google news,哪怕是 Gmail 自动写作)。年年IO大会上雷声大雨点小乃至最后取消的东西太多了。
坦白说看完以后比较平静,因为主要是现有产品的改进,没啥崭新的产品。哪怕宣布个 material design 2 可能都会让我再兴奋一点。相比而言,我能用到的可能也就是Android P,Google lens/photos 的部分功能(PDF 保存,自动上色),Google assistant 的小部分功能。
至于桌友说的反超苹果,消费电子领域几年内不太可能。(手机领域,苹果的利润比整个安卓阵营还高。平板领域,苹果是唯一的玩家。手表领域,Apple watch 的销量和可用性远超 wear OS。耳机领域,airpods至今无出其右。)
倒是啥时候 Google assistant 能支持中文可以期待一下。(港澳台加海外华人 1500 万也是有的吧,要真是三十多语言没中文可就太寒心了。)那样的话 smart replie 之类的也会更加可用。
(P.S. 端传媒要不要去 Google News Initiative 碰碰运气……看见有南华早报。)
第三个回答的,你敢说在普通话语境里面有平等交流这事情么?你敢说没有zf审查?先确认前提是否正确吧。
P.Huang那个是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