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P_Huang,回應圓桌話題《感恩日、英雄志、喪事喜辦?川震十年,我們該從什麼視角回望這場災難?》
08年對地震的記憶,除了搖晃的教學樓,慌亂的人群和震後在汽車內膽戰心驚地度過的好幾夜之外,就很模糊了。不過10年來,在川內旅遊、實習的時候,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地震遺址和次生災害。倒塌的樓房、田舍,山坡下被落石砸毀的建築,泥石流沖毀的道路,被滑坡掩埋的城鎮,毀滅的北川縣城,也算是親眼目睹了汶川地震對四川所造成的影響和這10年間仍然存在的傷痕。
每當與地球科學學院的老師、教授談論起汶川地震的事,他們總會說,地震不是地質學家能夠預測的,天災到來時我們也無能為力。我經常會問:「那我們還能做什麼?」得到的回答一般是地震預警,或是幫助工程選址,防止工程處於斷裂帶上造成更大災害。之後我就不會追問下去了,因為我知道,天災的部分地質學家無能為力,而人禍的部分則讓所有人選擇迴避。
地質工作者無論做多少基礎工作,也沒辦法使豆腐渣工程變得先進、堅固。就算我們把整個中國的地質調查完成,也無法改變執政者的習慣和心理。本來不該發生的災禍,無論我做什麼,總會一直發生。上的課越多,我就對這一點認識越深。
因為汶川地震而選擇地質學的我,最後還是決定放棄在畢業後進入地質行業,而打算前往國外學習法律。面對天災,我可能沒法做什麼。但對人禍,我想要盡力去扭轉這不正常的現實。
2. 朱迪,回應圓桌話題《感恩日、英雄志、喪事喜辦?川震十年,我們該從什麼視角回望這場災難?》
我打了同桌一下,呵斥他幹嘛又踢我凳子,直到班主任衝進教室叫我們快跑的時候,我仍覺得是一次演習。
整個小學的小孩兒和老師都跑到了操場上,我傻不愣登地站着,原來剛剛在樓梯間跟着飛快往下衝的時候,腦子裏已經對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輕輕地告了別,然後擠出了一滴淚。
我想也許是過了很漫長的時間——老師的電話被打爆直到徹底沒電,陸陸續續有家長誇張地跑來撲到自己孩子身上,有的女孩兒在偷偷嗚咽,還有的小孩兒聊着亂七八糟的話題打發時間。
教學樓被封鎖,校長在主席台上聲嘶力竭地安撫大家的情緒,老師在一遍一遍地清點人數。五月的太陽已經有些灼人,我被曬得腦袋昏沉失神,索性坐下來開始思索遺書要怎麼寫。年僅十歲的我,在那時發現自己多麼地一事無成,也發現自己有多麼愛我的家人。沒有筆和紙,一肚子的遺書,都成了對着天空許的願。
身邊的同學慢慢被接走,雖然知道我的父母工作單位離我的學校很遠,但我一度懷疑他們可能已經「遇難」,甚至要老師帶着我上樓拿自己的公交卡和家鑰匙,決定像往常一樣自己回家。老師犟不過我,偷偷帶我上樓,我拿了卡和鑰匙,盯着書包看了一秒,竟然為今天不用帶回家寫作業感到輕鬆了一下。
我的視線裏,大樓沒有倒塌,大地沒有開裂,沒有人流血,我以為這只是一場小小的震動而已。
帶着劫後餘生的欣喜回家打開電視,才錯愕地意識到,一場巨大的災難是如何降臨到你的故鄉——四川大地。
晚餐時和家人交流整個下午的遭遇,在慶幸,卻是沉重地慶幸,彼時的。我很難想像,震中現場是一幅怎樣的景象。電視裏報紙上鋪天蓋地的黑白色新聞,令我覺得這不應該是人間的圖景。
接連兩晚,我們家都帶着必需品,把車開到平坦開闊的地方睡覺過夜,那盞路燈應該聽見了很多我們互道的愛意。
直到前年從西北自駕回來路過時,才有機會去了汶川大地震紀念館和映秀中學舊址。對面山腰的公路上仍是處處被泥石流徹底阻斷的樣貌,山體還有部分裸露的岩石,腳踩瓦礫,滿目猙獰。
過了這麼多年,自己都沒想到的是,我也會在紀念館裏崩潰落淚。
人的面孔,縣城的面孔,自然的面孔,以及無數個搖晃和破碎的時刻。或許是那時剛剛填報了新聞專業志願的緣故,看到記者們留下的印着各家媒體特製的T恤和記錄視頻,無力感被拳掌間湧動的一股力量打破,「有些笑容背後是緊咬牙關的靈魂」。
(當然,最近一直對當事人進行無理的二次心理傷害的sb記者另當別論。)
第二天在路邊一水果攤準備買些當地李子,漸與擺攤的小夥子攀談起來,他說起那場地震,說起如何失去親人,四肢皆成異形無法用力,後來在幫助下走出陰霾,現以買水果為生。看着他黝黑年輕的臉龐,我不知道他匆匆帶過的「從地震中走出來」的心理意志經過了怎樣的跋涉。他的手心緊緊地攥着,一邊說着感激的話一邊鞠躬。
我們知道「眾志成城」的口號聲浪下實情數據的刻意隱瞞,我們知道人心的傷痕不會像「新的家園」一樣沒有痛苦的痕跡。
追問預警和應急預案,追問救災主導者角色的缺位,追問難以啟齒的「豆腐渣」之痛,追問災後重建的粗暴和失節,追問當時醫療體系對傷殘者康復的無能為力,追問一線信息的扭曲傳播,追問賑災善款的去向,都是為了讓今後無法避免的自然災難的後果儘量減輕。
五月應該是悲哀而清醒的。
「重新開始」一定沒有說起來那麼容易,但在更廣闊的背景裏,他們的十年,也是我們的十年。未來若仍有不幸降臨,還會有這般惴惴不安嗎?
2008/5/12
2018/5/12
「這世界的確充滿了危險,其中也有不少黑暗之處,但是,也仍有許多美麗的事物。儘管如今在所有的地方,愛都交織着悲傷,但或許還是愛佔了上風。」-《魔戒》
3. 羊小牧,回應《母語爭議:「你的母語是否粵語」——這問題真那麼無聊嗎?》
建議了解一下大中國地區各類方言複雜性,再對比一下中東地區阿拉伯語類別複雜性......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查證一下不同語言的不可溝通性,漢語方言及少數民族方言是可以類比阿拉伯方言的,然後推薦研究一下語言分割系統在阿拉伯世界造成的各種困擾。推廣普通話不是矮化粵語,對中國這樣一個充滿多樣性複雜性的龐大國家而言,統一能夠溝通的語言的意義也被放大。香港不是一塊割裂隔絕的文化地,何必局限在「粵語母語」和「沒必要學普通話」的思想裏?
...
另外想說與其槓上普通話不如思考一下方言的保護......因為二者並非你死我活。座標四川,從小跟着這波普廣,學校普通話回家四川話,到了中學以後學校是隨便你了,只有上課使用普通話,現今我們日常交流都用四川話;普通話沒有霸佔方言地位和日常使用,但普通話依舊非常重要。
方言和口音實際上會無形劃分人的社會層級,普通話的存在不僅僅是「統治工具」(說真的,語言統一是再合理必需不過的一件事了......跟高壓政府跟黨沒有半毛錢關係),更是一個給各方普通平等順暢交流的機會。尤其是對於中國這樣的多樣性社會而言。如果搜一下很容易了解到這個多樣性指的是什麼,甚至國外語言學家有不完全統計,中國現存兩千多種不同方言,其中約258種語言之間是存在「不可溝通性」的。母語是否為粵語不無聊,很重要,我支持方言文化,但如果把普廣討論局限在香港地區就着實短淺乏味了。
粵語是中文的一支語系,而中文在聯合國官方認證的就是Mandarin漢語官話/普通話,存在在歷史上很多很多年了。起初是官員使用的統一方言,向皇帝上書諫言;從明清開始形成的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官話,民國時代開始全國性規範化並實行推廣,叫做國語,60年代以來為避免民族誤解改叫普通話。普通話從這種意義上而言代表着「標準漢語」,而香港還有40%的幼兒園和小學在用粵語教授語文。真的想要保存方言文化不應該是抵觸普通話,而需要在聰明隨大流中尋找屬於方言的活水,這也不是局限於香港和粵語,而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
4. Dracarysis、塔森,回應《校舍粉碎十年後:背著死去的孩子和新生的孩子,活下去》
Dracarysis:
看完這個文章,想到一個奇怪的點,對於政府來說,感覺他們的態度就是迴避,讓時間流逝足夠長的時間,然後等着人們消磨鬥志或者轉變立場,然後把這件事情慢慢平靜下來,這種處理態度在很多陳年舊案面前感覺都有類似的思路,比如前不久,根據端的報導,高層把學生們對瀋陽事件信息公開的事情定性為學潮初期。但是與此同時,政府又在廢墟之上建立起了堅固的學校以避免重蹈覆轍,並且給這些上訪家庭提供實際的經濟優惠來作為交換。所以我產生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國家在轉型的過程中會出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比如像南非成立了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全面調查南非過去所發生的嚴重侵犯人權的事件,以撫平南非人心中的怨恨。所以像對待這些上訪家長的態度一樣,隨着這些當事人一點點的老去,畢竟地震已經過去10年了,更久遠的比如六四也過去將近30年了,這些事情到頭來是否真的會真相大白,如果說過了很久這件事情才給出一個說法,意義又是什麼呢,畢竟現在重建的校舍質量肯定比當年強多了。另外一個更大的問題,隨着國家實力不斷增強,很多硬件條件逐步改善,所以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轉型正義的問題是否還變得那麼迫切和重要?
塔森:
@Dracarysis 轉型正義的意義不只在於對受難者、家屬的撫慰和補償,更重要的是政府願意代替過往政權正視體制的錯誤,社會認知到更全面的史實,以求憾事不再重演。
新的校舍也許堅固,但做出豆腐渣工程的體制卻依然遮遮掩掩,甚至知情的受害者還被迫噤聲,如何能讓人感到安全?
5. rhrm,回應《晚報:美駐華使館微博上載「奧威爾式胡言亂語」聲明全文,惹大陸網民熱議》
個人認為在第一則新聞後面談論中台港關係有些離題了。
CAAC此番要求令人驚異的地方不在於聲明台灣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在於以中國市場準入為要挾,強制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遵循中國的國內法,從而對跨國公司的正常運營造成了不利影響。事實上此前不久CAAC已經針對外航採取過行動,要求將機票搜索中包含台灣香港的出發地/目的地表述由county改為county/region,由於改動影響不大,大部分航司都照辦了,但如果按CAAC的新要求,即不允許港台作為與中國並列的實體,航空公司完全可能遇到以下的場景:一位旅客想買某國飛香港的機票,打開某航網站,結果在county/region列表中找不到Hong Kong(按要求被併入China了),只好轉去其他航司購買;一位持PRC簽證的旅客想買飛往中國的機票,目的地選擇China之後,候選城市出現Beijing、Shanghai、Taipei,不明就裏地選擇了Taipei,然後值機時證件不符被拒絕登機,憤怒地找航司要說法。如果這樣的行動成為常態且一再成功,那中國真的可以把全世界都管起來了。
6. Nickland,回應《讓中國人為「正確的」理由出國:國際紅色旅遊團》
這篇文章立場不同的人讀出來的東西大概也不一樣。
個人覺得紅色旅遊其實本質就是文中提到的niche market,抓住一部分遊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打造出貼身的旅遊產品。實在沒有必要覺得「這是在黑國人」,這樣顯得缺乏自信(不過我想自信總是從對自我的認知中來的,而不是來自任一個imagined community);或者認為是在「餵養國民認同」,這種說法太過刻薄,也不太準確,完全忽略了這些旅遊者作為個人所得到的一些簡單的快樂。
城市能吸引到千里之外的顧客,帶來大量人流,就是很大的勝利:小工本的克奇物件賣到手軟,項目獲得大額撥款,帶來大筆物質收入;紅色旅多以「博物館」和「故居」作為景點,不會對市民生活、城市交通帶來不可承受的負面影響,同時當地部門並不以「紅色旅」干涉城市的主流文化,所以多半也不會受到來自當地居民的阻力。
反觀中國,少見有利用歐美人對「異域東方」的誤解和期待來打造合適的旅遊路線,城市內部大同小異,旅遊線路模式單一,簡直是對資源的浪費了。
7. rhrm,回應圓桌話題《「馬克思是對的」?200年後的今天,我們該如何評價馬克思?》
我知道,評價一個節目的前提是你得看過它,但是抱歉,我想我就是捏着鼻子也沒法把這樣的節目看完。
共產黨紀念馬克思,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馬克思是共產主義的神主牌,但更重要的,在我看來是要以此掌握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權。馬克思的巨大歷史影響力並不是僅僅因為他是一個哲學家/政治學家,更重要的是一個革命家,馬克思主義固然在後來的實踐中異化並製造了無數冤魂,但直到今天對於廣大受剝削受壓迫者而言,仍然是有威力的思想武器。對於早已成為國家資本主義集團的中共來說,一個消過毒的,為政權合法性背書的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才是合法的馬克思主義,至於批判現實、工人運動、革命鬥爭,一定要小心藏好,萬不可以落到敵人手裏。
至於馬克思是不是對的,這個問題在中國沒有討論的必要,黨說它是對的,那就一定是對的。
8. 寬衣皇帝,回應《鮑克凡: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協議,如何牽動全球神經?》
伊朗核協議就是一張擦屁股都嫌硬的廢紙。
協議沒有解除伊朗的核能力,沒有限制伊朗的遠程導彈能力,沒有嚴格的檢查機制,而且恢復了伊朗的一定經濟能力使其擁有對外擴張的野心,也門戰亂,敘利亞內戰都有伊朗參與的身影,協議本身就是破壞中東秩序的罪魁禍首之一。而且就以色列公布的伊朗核武發展檔案來看,整個協議建立在謊言之上,歐美嚴重低估伊朗已有的核能力,協議到期後伊朗極有可能成為中東核大國,徹底顛覆中東現有秩序,而且擁有對歐美的核訛詐能力。美國川普不存在出爾反爾一說,協議本來就需要美國總統每隔90天確認之後由國會在60天內審議,最終決定權在國會手裏。川普退出協議表明了現美國政府的態度:美國不會被與流氓國家簽署的協議捆住手腳,美國利益優先,任何國家都別想佔美國便宜。退出協議也是為三胖子敲警鐘,不要陽奉陰違耍小聰明!
9. rhrm,回應圓桌話題《促進美朝會談有功?特朗普值得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嗎?》
我們不妨參考一下各諾貝爾科學獎,這些獎項幾乎從不會頒發給新興的科學成果,所有成果無不是經過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反覆驗證,其價值和正確性得到了科學界公認的情況下才獲獎的。如果僅僅是一次和談幾句口號就可以讓政客獲獎,那這個和平獎真的是太廉價了,特別是對特朗普和金氏家族這樣習慣於出爾反爾並無信譽的人物來說,匆忙授獎極可能是在給未來製造笑柄。 其實諾貝爾和平獎真的沒有必要每年頒獎了,這個時代沒有幾個人配得上這個榮譽。
等上十年,如果朝鮮半島真和平了,再談頒獎不遲。
10. 椰子大叔,回應圓桌話題《Google開發者大會公布多項AI新產品,你最期待哪一項?》
各項功能對中國用戶(哪怕是24小時掛着Shadowsocks)都太遙遠(電話訂餐,AR導航,Google news,哪怕是 Gmail 自動寫作)。年年IO大會上雷聲大雨點小乃至最後取消的東西太多了。
坦白說看完以後比較平靜,因為主要是現有產品的改進,沒啥嶄新的產品。哪怕宣布個 material design 2 可能都會讓我再興奮一點。相比而言,我能用到的可能也就是Android P,Google lens/photos 的部分功能(PDF 保存,自動上色),Google assistant 的小部分功能。
至於桌友說的反超蘋果,消費電子領域幾年內不太可能。(手機領域,蘋果的利潤比整個安卓陣營還高。平板領域,蘋果是唯一的玩家。手錶領域,Apple watch 的銷量和可用性遠超 wear OS。耳機領域,airpods至今無出其右。)
倒是啥時候 Google assistant 能支持中文可以期待一下。(港澳台加海外華人 1500 萬也是有的吧,要真是三十多語言沒中文可就太寒心了。)那樣的話 smart replie 之類的也會更加可用。
(P.S. 端傳媒要不要去 Google News Initiative 碰碰運氣……看見有南華早報。)
第三个回答的,你敢说在普通话语境里面有平等交流这事情么?你敢说没有zf审查?先确认前提是否正确吧。
P.Huang那个是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