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为主角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在中国大陆上映,并引起多重争议。舆论一波三折,从女权主义对影片性别意识的发难开始,宣传机器随之以电影艺术呈现的“人性”回击,最终在本轮风波站稳的,是对电影缺乏“党性”的批判。
张桂梅的形象是复杂的。她创办免费的云南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以一己之力对抗中国农村的“重男轻女”现象,同时要求她的学生独立自主,不能受婚姻和男人的欺骗,这一面十分符合女权主义叙事。
另一方面,她的事迹也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逻辑。她是中共党员,身患重病,却无私奉献,培养了1600名女大学生。她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获得共产党荣誉制度的最高奖励七一勋章。最近,她还被选为妇联副主席。
看完觉得还想再多看一些关于这的事件的评论,类似于如何诠释张桂梅身上的圣徒气质?电影的诠释显然是失败的。在绝大部分中国共产党缺乏这种气质的情况下,为什么她还能把党性作为她的精神支柱而不是“改变重男轻女”以及“回报救她命的乡亲”。看采访她是真正地信仰而不是临时拿党性来背书。
前幾天那篇討論女性主義1/2/3.0的文章或許可以對照閱讀,對個人而言有助於理解這部電影的女性主義爭議;
但顯然後續的輿論發展就與真正的女性主義所關注的議題沒什麼關係了,最後總結的反女權方法論其實就是將遮羞布扯下:簡中輿論中事物的定義與定型權從來只屬於官方。
两处基本谬误:
一,无论逻辑如何不自洽,粉红女权都是真实存在的,文章认为粉红女权“以爱国为护身符”否定了她们对党国的认同,也否定了她们作为简中女权群落的独立性和待批判性。爱国对粉红女权来说绝非仅仅是手段,就算舆论环境再恶劣,也没有一个已经辨识乃至承受过国家暴力的女权主义者忍受得了爱国爱党这么恶心的面具和手段。如果“粉红女权”这个词令作者迷惑,那请把定语和中心语调换一下:“女权粉红”。
二,“张桂梅以亡夫为精神支柱”这个剧情描述是不准确的,想不明白为什么到处都这样叙述?无论看过的还是没看过的?还为此吵得最凶,简直就是空中楼阁。电影拍得差劲是一回事,但什么是“精神支柱”?电影里的亡夫既不是作为女高创始人存在,也不是作为张校长的启蒙导师存在,仅仅是张校长在自己一手开创的事业道路上受挫时提供过几回情绪价值,甚至在病危那场戏还作为梦境差点带走了她,是学生的歌声把她拉了回来——为什么就足够成了“精神支柱”了?到底是谁在剥夺张校长的credit?在这一点上骂战双方包括作者都没有区别啊。
每個人都在爭論他們心中的神是什麼樣的,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至於她是人是神,早已不再重要。
看到上帝之鹰这几个字都有点想吐.....
这个和之前申纪兰的评论有相似的地方:真正的她已经隐去,留下的只有无休的争辩。
張桂梅本人是怎麼看的?怎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