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捞人”实录:我们在北大理科一号楼,声援被约谈的邓同学 北大学生邓宇昊因发起信息公开申请行动,追踪沈阳事件真相,被老师深夜约谈至凌晨仍无法返回宿舍。三十余名学生赶到现场,希望“打捞”邓宇昊。近三个小时中,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的诉求又是怎样?
评论|沈阳案:北大“metoo”,制度与程序正义的迷思 尽管各界行动者形成的去中心化网络在沈阳案的推进中不断成熟,并鲜明地指向最根本的权力与结构,但如果支撑它说话、表达的公共空间上了锁,那么,无论是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无论是改变学院体系还是从象牙塔影响社会,就又打回镜花水月的幻影了。
评论|2017西方文化与科技回顾:#Metoo运动是否会导致道德清洗? 2017年的反性侵运动重新定义了社会对待女性的标准: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容忍的。历史上每一次女性主义运动的进展都遭遇了反弹,但“时代精神”正在发生改变,每一次回潮都可能激发新的反思和勇气,开启下一次运动的再出发。
评论|“我是捣蛋鬼,不是螺丝钉”:中国女权行动派的声音 女权五姊妹事件之后,有些朋友觉得这个世界已经非常黑暗、没有办法再改变了,但后续行动传达出的信息是,人民不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猪,他们永远都伺机而动,永远都是一找到机会就要去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正的看法,做他们的行动。
评论|《火与怒》:政治八卦道出特朗普对华“变脸”原委 如果说对特朗普智力和精神状态的质疑还流于口舌之争,那么该书真正最具杀伤力的,是确认了坊间传言已久的白宫激烈内斗——虽然仅来自班农派的视角。特朗普对华态度变化前后的鹰鸽角力,也从中可见端倪。
割礼与 me too,我们离性别暴力有多远?专访联合国妇女署副执行主任普里 时间到了2017年,不但被视为陋习的童婚、割礼,在很多国家仍为常态,频繁爆出的性骚扰丑闻和反对运动,对欧美国家而言也是破冰之旅——这一切让我们自问,离两性平等,我们到底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