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曾以《鸿孕当头(Juno)》(2007)提名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代表作包括《X战警(X-Men)》系列与《全面启动(Inception)》(2010)等作的加拿大影星艾伦.佩姬(Ellen Page)宣布自己有了全新的性别认同,不再以女性身分自居,而希望以“跨性别者”(Transgender)身分获得认同,并改名为艾略特.佩吉(Elliot Page)。
他同时强调自己希望以英文的代名词he与they被称呼。美式英语权威词典《韦氏大辞典》才在去年宣布将为they增加第四个定义,可用来指称“非二元性别者”(Non-binary gender),意即自我性别认同既非男、也非女的人。目前在美国主流媒体也借此判定佩吉是一名非二元性别者。
许多影迷第一时间听到这件事情,往往好奇如果佩吉日后又以精湛演技入围奥斯卡,他将会被认定为最佳女主角,还是最佳男主角,抑或两项都不符合资格?
非二元性别演员鲜有登台
在体育赛场上,冠军级田径选手席梦雅(Caster Semenya)为了延续运动员生涯,得通过“睾固酮测试”,确保形塑男性体态的睾固酮不得分泌过多。但总不可能这样去要求一个电影奖项的入围者吧!
事实上,影视奖项以男、女性别来分野是否合宜,早在1970年代就是一个议题。安迪.沃荷(Andy Warhol)曾在他执导的地下电影《Trash》(1970)中起用一名跨性别演员,名叫荷莉.伍德伦(Holly Woodlawn)。
回顾奥斯卡漫长的历史,数十年来跨性别者极少有机会获得提名或登台。而多数跨性别为主题的电影都不是由跨性别者扮演,在角色刻画上也未必友善。
导演呈现了她的角色企求成名的幻梦,对比她作为跨性别者、波多黎各裔等边缘标签在身,因而寸步难行的处境。曾以《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荣获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的乔治.寇克(George Cukor)对她的演出大为激赏,遂发动请愿,要求主掌奥斯卡的影艺学院接纳她以女演员的身分角逐奥斯卡。可惜最后无疾而终,据说荷莉.伍德伦自己都没有参与连署。
但这项请愿或多或少让好莱坞产生了一些反思,在1974年,作曲家安洁拉.莫莱(Angela Morley)获得最佳原创或改编配乐奖提名,成为首位提名奥斯卡的跨性别者,三年后,她又入围了第二次。不过回顾奥斯卡漫长的历史,莫莱的成功顶多只能归类为特例,数十年来跨性别者极少有机会获得提名或登台。而多数跨性别为主题的电影都不是由跨性别者扮演,甚至在角色的刻画上也未必友善,好比荣获最佳影片的畅销之作《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是最代表性的例子,片中的连环杀手比尔即为一名跨性别者。
而过去曾经在片中饰演跨性别者的演员包括克里斯.沙兰登(Chris Sarandon)、约翰.李斯高(John Lithgow)、杰伊.戴维森(Jaye Davidson)、希拉蕊.史旺(Hilary Swank)、费莉希蒂.霍夫曼(Felicity Huffman)、葛伦.克萝丝(Glenn Close)、珍娜.麦提尔(Janet McTeer)、杰瑞德.雷托(Jared Leto)与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等人。无一是跨性别者,而最后无论这些演员诠释的角色状态,入围男演员还是女演员的认定依旧还是回归到演员自己本人的性别。
制造歧视也可假公平之名
从中可以继续延伸讨论,即如果一位真正的跨性别者进入了奖项评选的范畴,到底该要怎么被认定?以目前影艺学院的态度来看,观点较偏向“眼不见为净”。只因为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具有高知名度的跨性别演员出现在奥斯卡奖的讨论之中。
近年被认为距离奥斯卡最近的一名跨性别演员,或许是在独立电影《夜晚还年轻(Tangerine)》(2015)之中饰演性工作者的米亚.泰勒(Mya Taylor)。她以女演员身分获得若干电影奖项殊荣,不过由于她当时尚未变性,在法律上仍然是一名男性,只是心理上更认同自己是一名女性。不过如果她获取提名,以女演员身分入围,应该也不至于引起什么争议。
不统一设置不分性别的演员奖的主要理由,或是保障女性电影工作者有可能被看见、获得被公平褒奖的机会。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演员有此特权,而没有女导演奖、女编剧奖、女摄影师奖。
问题是像艾略特.佩吉这样的非二元性别者,既不将自己视为女性、又不认为自己是男性,究竟该要怎么归类?然而,如果我们不再往性别定义纠结,把视角往后拉一点,便会发现问题或许是:“为什么一个影视奖项该以男演员奖与女演员奖来进行区分?”如果诺贝尔奖同样颁发男性物理学奖和女性物理学奖,世人是否也能够泰然视之?
随著时代演变,现代人已经不再特别为职业前面加上性别。医师就是医师,不必强调“女医师”,而各个领域的职业亦然。在表演领域、影视产业亦然,以前会有所谓“演员/男演员(Actor)”或“女演员(Actress)”的区别,现在都是统一称作“演员(Actor)”。可以说“女演员(Actress)”这个字眼已经逐渐变为因应影视奖项分类而存在的字眼。
许多人可能会提醒,不统一设置不分性别的演员奖的主要理由,或是保障女性电影工作者有可能被看见、获得被公平褒奖的机会。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演员有此特权,而没有女导演奖、女编剧奖、女摄影师奖。事实上,这种假以公平之名的举措,或许才可能是创造了一种歧视与不平等。
已经取消性别分类的奖项
美国国家电视大奖在2008年就已经将合并最佳男演员与女演员奖,统整为一项“最佳戏剧表演奖”。MTV电影电视大奖也在2017年跟进,当艾玛.华森(Emma Watson)以《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成为首位不分性别的最佳演员奖得奖者时,她说:“对我而言,表演就是关于你如何诠释一个角色的能力,没有必要分成两个奖项来颁发。”
意义非凡的是,当年将这座奖的颁奖人,是非二元性别演员艾夏.凯特.狄伦(Asia Kate Dillon)。在更早之前,当他得以借由剧集《金融战争(Billions)》的演出争取艾美奖时,他特地上书向主办单位表明疑惑,询问性别定义是基于生理还是个人认同,并质疑现在是否仍有区分男女性别的必要性。百般无奈之下,最后他宁愿选择报名“Actor(男演员奖)”,只因为这个奖项听起来必较不带有性别指涉。最后他并没有获得提名,但却因为他的呼吁,间接促使了MTV电影电视大奖的改革。
“对我而言,表演就是关于你如何诠释一个角色的能力,没有必要分成两个奖项来颁发。”
其实奖励音乐人的葛莱美奖,性别分类在2012年就已经废除。仍然保有性别分类的奥斯卡奖、金球奖等影视类奖项现在在美国娱乐圈反而被认为思想太过保守。但贸然改革,却也未必能带给产业带来正面影响。
依照2017年的统计,整个好莱坞以女性作为主角的电影占比只有29%,这意味著不分类的演员奖会对女演员极其不利,更不用说决定奥斯卡谁属的影艺学院会员也是以男性会员占大多数。如果未来的奥斯卡奖“最佳演员奖”选出清一色的男性入围者,可以想见将会有带来多严重的批判,这也是影艺学院现在迟迟不愿改革的原因之一。
这也代表美国好莱坞的女演员现在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状态,一方面不希望以性别区隔奖项,一方面又担心不分类之后会降低自己与其他女性表演者入围的可能性。而男演员也普遍不愿意表态支持改革,因为如果真的改为不分性别的演员奖项,自己的位置也同样可能遭到稀释。至于艾略特.佩吉这类非二元性别演员,则更是弱势中的弱势,针对这种窘况,也没有太多发言权。
然而,目前无条件支持废除女演员奖项的相关人士(以女性主义者居多),也逐渐在淡化女性不该被保护的论述,反而主张现有的性别奖项不能满足非二元性别者。换言之,彼此的身分、立场不同,但目标一致。两种不同论述的演员奖去性别化支持者,竟然意外合流。
可以说“女演员(Actress)”这个字眼已经逐渐变为因应影视奖项分类而存在的字眼。数十年后,所谓的“奥斯卡影帝”与“奥斯卡影后”都将逐渐成为历史名词。
目前最新的改革发生在柏林影展,主办方在今年八月也已经宣布自明年起取消性别分类,仅颁发一个最佳演员奖,成为欧洲三大影展第一个取消演员奖性别分类的影展。该举措立刻获得了凯特.布兰琪(Cate Blanchett)与蒂妲.史云顿(Tilda Swinton)等知名演员的高度赞赏。史云顿更直言道:“依照性别、种族或阶级特征区分人们的概念已经过时了。”
确实,一旦追本溯源,便会发现当时这些奖项以性别区分终究是基于对女性的保护。这也意味著只要这样的分类仍然存在,歧视的幽魂依然存在。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著女性得以在产业内更站稳脚步,将演员奖去性别分类化的走向显然是大势所趋。只是过程中配套措施是必然,例如增加项目入围席次等等作法仍有待讨论。但几乎可以打包票的是,数十年后,所谓的“奥斯卡影帝”与“奥斯卡影后”都将逐渐成为历史名词。就看这阵风潮,什么时候吹到华人世界。
什麼時候電影裡一定要有一男主角一女主角了⋯很奇怪欸
支持月影的观点。包括很多双女主、双男主的电影都不能被一男一女主角的框架容纳,颁奖的目的是促进而不是限制电影。
Silence of the lambs 里的Buffalo Bill 并不是跨性别者,电影里其他角色也明确了说他不是。相反这个角色常被作为跨性别misrepresentation的例子,文中拿他举例比较失水准。
我同样看到楼下的提出区分男女主角,立刻想到为什么一定要”一男一女”的主角。除了同性题材不落入这个范围以外,非恋爱的主题也同样不一定要有男加女的组合呀,文章里举的几个电影例子看起来也不是这个范畴里的。固有的很多性别观念,是时候改一改了~
那如果那一年所有電影都拍了很棒的男(或者女)同性戀影片,片中的兩位主角都是男的或者女的,那頒獎時應該怎麼辦?
雖然我認同文中所指不分性別的獎勵將會對女性做成重大不公(那能不能參考數統方法,讓女性可以有多個獲獎額?),但單是以一套電影需要男女主角才能成事作為分開性別頒獎的理由不免落入異性戀霸權的邏輯,用作理由前要三思啊。
为什么最佳演员奖才分男女,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因为一部电影里有两个主角,分别是男主角和女主角,当然要分别评奖才公平啊。
导演、诺贝尔等等都不是必须男女搭配才能完成,当然不必分开评奖。
別只改獎項啊,最好把德語法語裡面那些詞性的性別統統改掉,省得學一門外語那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