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曹家荣:用户资料的巨大炼成阵,与我们的记忆掌控权 我们应尝试让原本“预设”被留存下来的数位足迹与记忆,如同人的自然生活状态般,有着消逝的可能。换言之,我们是否可以改变科技的预设,令其不再总是记得,而是会“遗忘”?
评论|华思睿:当剑桥分析的“偏见”,遇到Facebook的“傲慢” 虽然遭到千夫所指,但“剑桥分析”从Facebook违规获取的数据,在大选最关键的时刻很可能根本没有派上用场。真正值得关注的,或许是Facebook究竟错在哪里?
评论|李立峰:数据再分析──姚松炎落选,能怪民协吗? 为选举结果寻找解释,是传媒在选举报导中要做的事,但也是很困难和危险的事。它很容易变得以偏概全,影响一次选举的因素非常多,从来没有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选举结果……
评论|“抱歉,此内容违反了《规定》”──2017年微博审查回顾 近日,中共有意修宪,建议取消国家主席不得连任两届的规定,触发新一轮网络“删帖潮”。不过,微博审查不是新鲜事,2017年,新浪微博便至少有20561条帖文被删……
评论|美国总统的“谣媒名单”:《纽约时报》等是假新闻媒体吗? 2018年1月,特朗普发布了一个“假新闻奖”,列举了过去一年美国媒体政治报导中最重大的“假新闻”。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份名单,被称为“谣媒”的这些媒体,到底做错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
评论|疫苗风波:信谢安琪也不信专家,真的因为香港人都无知? 近日,网上流出香港艺人谢安琪质疑流感疫苗成效的录音,录音被广泛传播,要劳烦流行病学家公开澄清。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对医护专业抱持怀疑态度,会那么容易拒绝相信医学专家的说法。
评论|方可成:“汤兰兰案”报导──容易的事和困难的事 澎湃新闻的稿子以“14岁那年,正在读初一的汤兰兰(化名)把全家人送进了监狱”开头,以“而汤玉(汤兰兰)去哪了呢?”结尾,将解开案件疑点的关键聚焦到了这个被法院认定遭受了十余人性侵的女孩身上。但是这个焦点打得太歪了。
评论|朱顺慈:指尖上的自由?──在网络世界谨言慎行的年轻人们 总结十次访谈,受访的中学生习惯看别人的留言,却不想其他人看见自己最真诚的想法;他们知道有很多发表意见的途径,但为了避开冲突和被起底的风险,宁愿不说,或者用搞笑好玩的方式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