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體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简体
繁體
深度
日报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系列
栏目
互动页面
多元
国际
大陆
台湾
香港
社群
订阅支持
订阅新闻信
参与活动
最新
地域
国际
大陆
香港
台湾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活动
教育
“人社班”陆续停招之后,台湾高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何以为继?
“人社班是培养人文及社会科学人才的途径之一,并非唯一途径。即使没有人社班,一样可以给学生得到很好的学习。”
七问《给十九岁的我》争议:世代、权益、教育和纪录片伦理
一部纪录片的程序及拍摄伦理引发全港讨论,纪录过程中哪些环节不应忽视?如何进入学生的世界,互相理解?
“到香港体验正常的大学生活”,挤爆香港硕士申请的陆生在寻找什么?
“不是一开始就想去香港的,当时润的心情还没有那么迫切。”“香港读研只要一年,可以更早回国占到坑位。”
一家咖啡馆与一个灿烂时代:香港Brew Note,他们曾在这里实验公共生活
“你经历过这些美好,要彻底把自己变成非政治人、非公共人,纯粹是一个消费者,过私人生活,这是不容易的。”
大学生的封校生活:人生“爬藤”成功了,毕业于“腾讯会议大学”
审批(出校)时,她随便找个医院挂号,通常她挂精神科,她觉得这是一种隐喻,向老师说明要被关疯了。
被打压、解散、重组——香港的大学学生会能看到曙光吗?
“若果没有办法动员或去团结一班人,是不会有这一些类似公民力量的东西存在。”
沒有母语的人:新闻审查下,“我们都是国家的宣传机器”
中国媒体已掌握“炼金术”,将“危机”形容成“机遇”,将“灾难”演化为“盛事”,将“经济下行”表述为“增长潜力待释放”。
媒体摇篮之难:还要读新闻系,还要当记者吗?
香港传媒界急速萎缩,大专院校新闻系报读人数骤减,仍然选读新闻的本地学生及内地学生,如何面对政治现实和选择他们的前途?
后米兔时代,大陆高校的反性骚扰困局
“最初吃螃蟹的高校,压力蛮大的。”有学者透露,“米兔前就有学校尝试(反性骚扰),但在米兔之后不能做了,怕引起关注。”
“双减”落地一年:教培地下化,一些学生或成为被“减去”的人
考试内容、社会评价体系都没有变,看似推进教育公平的“双减”政策,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异乡人:夹缝中的十一年,我交流,我失语,我依然热爱台湾
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希望讓你知道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樣子,我有我的關心,我的無奈,我的憤怒和不安。
DSE考生的跌宕三年:高中生活从未开始,回忆只剩下Zoom
“现在好像只是为沙纸(证书),把书读好就算。如果没能力,就要接受留在香港。”
1
…
3
4
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