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體
订阅支持
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简体
繁體
深度
日报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系列
栏目
互动页面
多元
国际
大陆
台湾
香港
社群
订阅支持
订阅新闻信
参与活动
最新
地域
国际
大陆
香港
台湾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活动
教育
大学生的封校生活:人生“爬藤”成功了,毕业于“腾讯会议大学”
审批(出校)时,她随便找个医院挂号,通常她挂精神科,她觉得这是一种隐喻,向老师说明要被关疯了。
被打压、解散、重组——香港的大学学生会能看到曙光吗?
“若果没有办法动员或去团结一班人,是不会有这一些类似公民力量的东西存在。”
沒有母语的人:新闻审查下,“我们都是国家的宣传机器”
中国媒体已掌握“炼金术”,将“危机”形容成“机遇”,将“灾难”演化为“盛事”,将“经济下行”表述为“增长潜力待释放”。
媒体摇篮之难:还要读新闻系,还要当记者吗?
香港传媒界急速萎缩,大专院校新闻系报读人数骤减,仍然选读新闻的本地学生及内地学生,如何面对政治现实和选择他们的前途?
后米兔时代,大陆高校的反性骚扰困局
“最初吃螃蟹的高校,压力蛮大的。”有学者透露,“米兔前就有学校尝试(反性骚扰),但在米兔之后不能做了,怕引起关注。”
“双减”落地一年:教培地下化,一些学生或成为被“减去”的人
考试内容、社会评价体系都没有变,看似推进教育公平的“双减”政策,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异乡人:夹缝中的十一年,我交流,我失语,我依然热爱台湾
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希望讓你知道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樣子,我有我的關心,我的無奈,我的憤怒和不安。
DSE考生的跌宕三年:高中生活从未开始,回忆只剩下Zoom
“现在好像只是为沙纸(证书),把书读好就算。如果没能力,就要接受留在香港。”
新香港新校园︰学生、家长、老师,他们竭力撑开爱国围墙的夹缝
公民科老师余子游的两个孩子,每天都自动自觉在电视旁唱中国国歌。“你可以守护到你的学生,那你守护到自己的小朋友吗?”
被毁约、去西部、进体制,大陆逾千万毕业生如何“上岸”?
“如果就业部门诚实的话,到七月上旬毕业的时候,还没有工作的毕业生应该超过400万,这个估计已经很保守了。”
评论|
“孩子是这场大流行病最大的受害者” ——反思德国疫情封锁措施的得与失
德国政府实施了成本巨大的防疫措施,但最终是两败俱伤的结局——高风险群体大量的死亡,儿童和年轻人成为了“失落”的一代。
复课了,一切就会好吗?家有幼童,如何挨过疫中两年半
“小朋友要上学、要出街玩,才正常发展的,不然你做多少网课、家长教育、补救措施,都没有用的,只是头痛医头⋯⋯”
1
…
4
5
6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