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捞人”实录:我们在北大理科一号楼,声援被约谈的邓同学 北大学生邓宇昊因发起信息公开申请行动,追踪沈阳事件真相,被老师深夜约谈至凌晨仍无法返回宿舍。三十余名学生赶到现场,希望“打捞”邓宇昊。近三个小时中,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的诉求又是怎样?
大数据权利之争:对不起,你的数据属于你,但我们有权使用 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十年前就已呈交国务院审议,但至今仍未被提上立法日程。在立法缺位,政府和互联网巨头在数据领域大肆“圈地”之时,你能否保护自己的数据?
评论|没规划、不派钱、救海洋公园──政府市民双输的预算案 批评免差饷和退税是“还富于富”,不必然代表政府派发现金就能真正助市民(特别是基层家庭)纾困,但在现行制度和政治格局里,派发现金似乎已经是政策上的次优选择。
除了取消任期限制,习氏修宪还将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修宪——这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体制改造提出的系统性建议,是了解其集权之后将展开哪些新动作的最佳观测点。这次修宪中,哪些改动最为关键?它们又会怎样影响未来的中国?
评论|修宪回避不了的接班人问题,毛时代动荡会否重现? 此次修宪的意义,在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一种“晚期威权主义”,以个人威权加上党国宪政主义维系政党的长久统治,也在此框架内缓解内部矛盾,将集体垄断权力造成的体制性危机转化……
评论|一切荒诞都已经荒诞过了——由小说《大典》说起 我把《大典》称为反反乌托邦小说。它尝试在荒诞绝望的现实中推导出一丝缝隙,从而达到让人不敢想像的破局——《大典》的破局并不是革命,而是来自“科技专政”的失控和暧昧。但之后的答案,依然悬而未决,令人掩卷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