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修宪回避不了的接班人问题,毛时代动荡会否重现? 此次修宪的意义,在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一种“晚期威权主义”,以个人威权加上党国宪政主义维系政党的长久统治,也在此框架内缓解内部矛盾,将集体垄断权力造成的体制性危机转化……
评论|一切荒诞都已经荒诞过了——由小说《大典》说起 我把《大典》称为反反乌托邦小说。它尝试在荒诞绝望的现实中推导出一丝缝隙,从而达到让人不敢想像的破局——《大典》的破局并不是革命,而是来自“科技专政”的失控和暧昧。但之后的答案,依然悬而未决,令人掩卷悲凉。
中国大数据四问:官商民集体狂欢的背后,“数据利维坦”正在降临? 光鲜表象之下,中国大数据产业是在稳步发展,还是在野蛮生长?在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个人隐私与数据使用如何平衡?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是会带来便捷高效的生活,还是让威权变得坚不可摧?
评论|“面对共同敌人,和解好吗?”──谈香港民主运动的“败局困境” 如果非建制派能够衷诚合作,在议会选举的整体席次将会更多,为何他们不这样做?既然有共同敌人,为何他们总是不能策略性地合作?除了根本性的意识形态不同外,有没有其他原因?
评论|宋承恩:中国在李明哲案的政治试验──“台湾居民”就是中国公民 中国单方面逐步将台湾人,等同于本国公民对待,趋势是明显的;但同时,这正是因为原本的状态,较接近于等同外国人的对待,即使名义上不方便讲明。
记者手记:报导李明哲案,我被问最多的却是“刺青是真的吗?” “一个说很怕痛的客人,却没有休息,一口气让我从头刺到尾……”李净瑜的刺青师傅回忆。师傅没想到这么多人怀疑“那两排字是贴纸”。什么样的预设印象,催生这样的怀疑?这样的怀疑,会让我们忘记什么?
评论|李熠:冷淡对待李明哲案,谈何台湾价值 自李明哲案发生以来,台湾陆委会加海基会,无论是首长谈话、发言人回应或是书面新闻稿,数量多达几十则。但若要论有立场、有分际,还不如前总统李登辉办公室的唯一一篇声明……
李明哲被控“颠覆国家政权”认罪,台湾朝野却一片冷淡? 台湾政府将“救人为先”列为最高指导原则,对李明哲案“带头低调”,民间反应也相对冷淡。“很多台湾人好像觉得李明哲案不关他们的事?”驻香港的人权观察者对此感到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