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同游》导演蔡杰专访:广东人视角中亲密而疏离的香港

由广东从化到油麻地果栏,这是一个跨越粤港的家庭故事。
《人海同游》导演蔡杰。摄:Ryan Lai/端传媒

【记者按】被誉为“广东新浪潮”的电影《人海同游》(英文片名为“Borrowed Time”)近期登上多个国际影展,在釜山、平遥、哥德堡等地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有的影评形容这部聚焦粤港的电影像一篇含蓄隽永的抒情诗,而摄影则如印象派绘画,对光影与色温极致敏感。

《人海同游》最近入选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次在香港展映。导演蔡杰在Facebook上写道:“这部电影终于回到它的生发之地。”

今年一月,蔡杰与合作伙伴带著《人海同游》到荷兰参加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期间接受了端传媒的采访。片如其人,蔡杰的谈吐稳重而真挚。《人海同游》是这位年轻导演的首部剧情片,他对端传媒说,创作的初衷是想要填补一个空白,从广东人的视角去描绘香港。

“我和编剧发想题材时,发现有不少香港或中国北方导演拍粤港两地的题材,但他们塑造的广东跟香港的关系,跟我感受的很不一样。我们就觉得应该有一部电影 ,从一个相对南方的角度去讲粤港。这是一开始的出发点。”

鹿特丹影展以挖掘大胆、新锐的导演著名,而《人海同游》入选的“未来之光”单元更是专为初出茅庐的导演而设。鹿特丹影展的亚洲电影选片人Kristina Aschenbrennerova在平遥电影节第一次看到《人海同游》。“我当时就被这部片子深深吸引了。”她对端传媒说:“电影开头把节奏设定得很到位,非常优雅,既怀旧又不失新意。”

对于《人海同游》欧洲首映的反响,蔡杰原本没有很高的期待。由于片子并不是强叙事、强议题的风格,他估计不熟悉粤港的外国观众可能难以快速读取明确的信息。令他意外的是,《人海同游》在鹿特丹的三场放映在影展开幕前早已售罄,临时加开了一场,门票也随即被一抢而空。许多观众冲著香港题材而来,被电影的诗意温润所打动。对于身处欧洲阴郁冬日的观众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段借来的时光。

《人海同游》剧照。
《人海同游》剧照。

在影片开头,镜头以近乎偷窥的视角透过树影观察若有所思的女主角婷,她正与未婚夫及家人在郊外摘荔枝。在舒缓的节奏中,婷在树冠下闲庭信步,剥开一颗新鲜采摘的荔枝,顿时汁水四溅,转瞬间将观众拉到了盛夏黏腻闷热的岭南。荔枝粗砺而鲜红的外壳之下,包裹著洁白晶莹的果肉,强烈的对比就像女主角婷,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之下,有著一颗按捺不住、渴望探险的心。

油麻地果栏有超过百年历史,最鼎盛的时期正是1980、90年代,时值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粤港贸易蓬勃发展,中国大陆的水果经油麻地出口到国外,外国的水果也经此转运到大陆。

荔枝是岭南地区夏日最常见的水果,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我觉得这颗荔枝有点像这个女孩她给我的感觉。它是一颗很微观的水果,但承载了很多地域的信息,在岭南水土中成长起来。我希望这个电影呈现的面目也是一样的,希望观众能跟随一个女孩的旅程,看到一些地域、时代的信息,”蔡杰说。

荔枝也成为影片中联通粤港的一条线索。在上世纪末,婷的父亲是一名穿梭粤港走私水果的香港商人,将广东的荔枝运到香港油麻地果栏出售。油麻地果栏有超过百年历史,最鼎盛的时期正是1980、90年代,时值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粤港贸易蓬勃发展,中国大陆的水果经油麻地出口到国外,外国的水果也经此转运到大陆。“一颗荔枝从从化郊区的荔枝园,到香港油麻地的水果市场、一个全世界水果的集散地。这跟我想像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感觉,也很相像。” 

在《人海同游》中,蔡杰有意使用了极简、洗练的叙事,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剧本到剪辑,能省则省”。电影情节围绕女主角婷,婷是广州一名普通白领,由母亲抚养长大。父亲在二十多年前不告而别,回归他在香港的家庭,自此杳无音讯。在结婚前夕,应母亲的要求,婷到香港寻找父亲。

八、九十年代,大量香港商人北上创业,俗称“包二奶”的婚内出轨现象在珠三角地区层出不穷。风流韵事退散数十年后,遗留下来的隐秘过往依然牵绊著一代人。

婷平凡而被动,人物性格并不鲜明。“我觉得城市里头面目模糊的那些人,也值得拍一部电影。”电影中其他角色几乎都是与婷有过一段交集,就在片中消失了,这也是导演有意为之。婷如同漫游仙境的爱丽丝,一路上风尘仆仆,遇见不同的人,在每一站带给观众不同的情绪。

《人海同游》导演蔡杰。摄:Ryan Lai/端传媒
《人海同游》导演蔡杰。摄:Ryan Lai/端传媒

若即若离的粤港距离

《人海同游》的海报以一颗破损的荔枝为中心,配上残破的“1990年香港制造”字样,下方有父女两人并肩而行的背影。海报设计犹如一张老旧的贴纸,曾被人多次尝试撕掉,却仍顽固地留在原地,就像那段尘封多年却无法抹去的粤港秘史。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的八、九十年代,大量香港商人北上创业,俗称“包二奶”的婚内出轨现象在珠三角地区层出不穷。风流韵事退散数十年后,遗留下来的隐秘过往依然牵绊著一代人。《人海同游》中婷的人物原型是电影主创团队的一个朋友,她就是在这样一个跨越粤港的畸形家庭中成长的。

从潮汕文化过渡到广府文化的环境,蔡杰并未感受到太多的文化冲击。他从小能在潮州家中收看到的香港电视台,启蒙了他对粤方言地域的身份认同。“粤语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语言,广府文化也是个市井、容易融入的文化。”

无数个这样的家庭,构成了穗港两城当代关系的一个横截面。蔡杰希望聚焦一个微观的个体或家庭,探讨代际的亲疏离散与更宏观的时代语境中粤港的关系,“就像是从一颗荔枝的滋味,去感受整个果园。”

蔡杰是八五后潮州人,跟许多潮汕学子一样,他高中毕业后到广州上大学。从潮汕文化过渡到广府文化的环境,蔡杰并未感受到太多的文化冲击。他从小能在潮州家中收看到的香港电视台,启蒙了他对粤方言地域的身份认同。“粤语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语言,广府文化也是个市井、容易融入的文化。”

他在大学修读电视新闻,之后在北京读研“北漂”多年。毕业后,他回归岭南,在深圳为《南方都市报》报道社会新闻。他报道过五花八门的社会议题,从花季少女遭情杀、连环车祸,到暗访医院乱收费。他将每日采集的光怪陆离的故事,压缩在明日报章角落的一个“豆腐块”中,日复一日,只能浅尝即止。

蔡杰还记得当年曾采访一位女士,她被假冒公检法人员的骗子感情诈骗多年,甚至还与对方生育了小孩,最终还被骗光了积蓄。他在翻看骗子写给受害者的情书,发现里面竟有充满诗意的情话:“我看见深圳的芒果树结了一颗颗的芒果,但是我还不能见到你。”蔡杰写了一篇相关报道,发表在报章的八卦版面之下,但对于骗局的来龙去脉、受害者的心路历程,没有多余的时间、空间探索。“媒体产品就是这样子,每天都在更新。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去接触这些人,我对他们所处的生活困境感兴趣,但我在一个报道中无法更仔细深入,所以我发现,或许拍纪录片或电影更适合我。” 

出身潮州的蔡杰之外,影片的编剧王寅是广州人,制片人莫津津来自陆丰,三人年龄相仿,又都在广东与香港文化的浸淫中成长,粤港自然成为这个团队最熟悉又最渴望讲述的题材。监制关锦鹏,美术指导潘燚森则给影片注入了香港影人的视角。

他转而投向了纪录片创作,长期观察与记录真实人物,但在过程中也遇到了新的困惑。“我发现纪录片需要你在生活当中遇到好的题材、真正感兴趣的人物,你才会花这么多心力去做。这对我来说,有点可遇不可求。”近年,他渐渐将重心转向剧情片,在2014年发表剧情短片《归省》。影片讲述一名广州女孩远嫁日本,在中秋前夕回到家乡,与亲友相聚期间迸发的冲突与和解。当时饰演女主角的,正是《人海同游》的主演林冬萍。

《人海同游》剧照。
《人海同游》剧照。

筹备拍第一部剧情长片时,蔡杰决定从他最熟悉的岭南与带给他文化滋养的香港出发。除了出身潮州的蔡杰之外,影片的编剧王寅是广州人,制片人莫津津来自陆丰,三人年龄相仿,又都在广东与香港文化的浸淫中成长,粤港自然成为这个团队最熟悉又最渴望讲述的题材。监制关锦鹏,美术指导潘燚森则给影片注入了香港影人的视角。

“每个潮汕家庭好像都有一个香港亲戚,”蔡杰说。 每次香港亲戚回乡省亲,从身上的行头到发达的路数,都会成为乡人们茶余饭后热议好几个月的谈资八卦。

“每个潮汕家庭好像都有一个香港亲戚,”蔡杰说。 每次香港亲戚回乡省亲,从身上的行头到发达的路数,都会成为乡人们茶余饭后热议好几个月的谈资八卦。谈到他与香港的渊源,蔡杰回忆起一个颇具电影感的幼时片段。一位在香港生活多年的表叔回乡,当时还只是小孩的蔡杰带著他爬上了家里村屋的天台。当时村子周围未被开发,目之所及皆是绿油油的稻田。表叔对他说:“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四大洲五大洋。” 这些从香港回乡的亲戚,不仅捎来了新奇的香港特产,还带给年幼的蔡杰带来了外面的世界懵懂而斑斓的想象。

粤港两地近在咫尺,人员往来频繁,却因历史发展轨迹迥异而泾渭分明,形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在粤语同声同气的亲暱之下,仍有躲不开的膈应与尴尬。

直到大学期间,蔡杰才第一次踏足香港,参加一个艺文活动,匆匆走马观花。那一程给他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一过罗湖口岸,因为没买漫游包,他内地手机的信号瞬间消失了。“我好像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虽然它离深圳很近。 ”

粤港两地近在咫尺,人员往来频繁,却因历史发展轨迹迥异而泾渭分明,形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在《人海同游》中,女主角婷用粤语与的士司机交流无碍,随口问了一句:“可唔可以手机移动支付?”司机一声不发,只用手拍一拍“只收现金与八达通”的标语,婷一脸窘迫地开始翻钱包。在粤语同声同气的亲暱之下,仍有躲不开的膈应与尴尬。

借来的时光

正是这种微妙的陌生感,夹杂著文化上的亲缘关系,造就了广东导演拍摄香港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导演的视野。“感情会更亲密一点,其实就是跟广东游客去香港感受到的一样,可以说粤语。两地虽然有很多行为方式不一样,但因为粤语是共通的,很快就可以打成一片。”

他到访香港的初印象除了那瞬间消失的手机信号,还有当年遍布全港的一个广告活动,把香港经典流行曲的歌词印在巴士、地铁站、的士和大厦广告牌上,让他心潮澎湃。

蔡杰从小在家看的是翡翠台、本港台,而凤凰卫视电影台是他最早接触电影的窗口,每次重播黄百祥的《开心鬼》系列,他都不会错过。他到访香港的初印象除了那瞬间消失的手机信号,还有当年遍布全港的一个广告活动,把香港经典流行曲的歌词印在巴士、地铁站、的士和大厦广告牌上,让他心潮澎湃。

《人海同游》充盈著导演对香港的浓厚情感,其中也不乏他作为外地人,对香港投注的浪漫想象。蔡杰不讳言地说,这部电影无疑是从内地影人的视角出发,但有丰富的角度来拍摄香港是件好事。曾为《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等影片担任艺术总监的潘燚森,在看到《人海同游》的片段后告诉蔡杰,影片的视听语言是他多年来没有在香港电影中看到的,它呈现了拍摄香港城市空间的新颖角度。

“他们作为香港人,有一些新的感受:‘原来我们生活的地方可以这么去看。’这个是我很开心听到的一个评价,我觉得其实一部电影如果能提供看待一个事物或地方不同的看法,就很值得。”

《人海同游》导演蔡杰。摄:Ryan Lai/端传媒
《人海同游》导演蔡杰。摄:Ryan Lai/端传媒

《人海同游》的片名也与香港流行文化息息相关,它来自香港著名作曲家、填词人黄沾与作家林燕妮合著的书籍。七十年代初,已有家室的黄沾与林燕妮相爱,两人饱受舆论谴责,但仍高调热恋。他们在报章上发表一题两写的连载专栏,谈尽人间有情之事,文章最终结集成书,名为《人海同游》。在影片调研期间,蔡杰在香港图书馆偶然翻到了这本书。

“我就觉得好像冥冥当中有一种呼应,我突然在这个时候看到这本书,它背后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影片中,婷的父母曾经有十年“借来的时光”,而婷在结婚之前,也在香港经历了一段远离她日常生活轨迹的时光。借与还,也隐喻了香港这座城的历史轨迹。

众人在茫茫人海中游历,偶然匆匆相会,在记忆中留下吉光片羽,随即又各自奔波离散。影片中,婷的父母曾经有十年“借来的时光”,而婷在结婚之前,也在香港经历了一段远离她日常生活轨迹的时光。借与还,也隐喻了香港这座城的历史轨迹。

婷已被周而复始的生活驯化,对现状满足,但她一直想要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而到香港寻父,给了她一个冲破舒适区的契机。在台风过境的前夕,婷与旧友在渡轮码头偶遇。旧友如今是一名人类学家,久别重逢的两人在昏暗老旧的唐楼,一起观看他在热带雨林的原住民村落拍摄的片段。在虚实之间,两人似乎穿越到了一片潮湿而温柔的海市蜃楼中,让人想入非非。

“人生当中的某些片刻,就像一个台风一样,来得剧烈,但随后也就走了,”蔡杰说。

当婷与旧友在台风夜一人一边耳机听音乐,窗外风雨飘摇,空气中情欲萌动,声音处理却是留白,直到一分多钟后,静谧的钢琴弹奏才缓缓而入,动人心弦。为《人海同游》配乐的音乐创作人雷光夏,是最后一位加入的影片主创。

在制作后期,蔡杰为配乐一筹莫展时,想起了他在大学时期很喜爱的雷光夏。当年他还与饰演婷的大学同学林东萍合作,为雷光夏的歌曲《黑暗之光》拍了一部MV。当他带著影片初剪找到雷光夏,她欣然答应为电影配乐。雷光夏极具个人风格的配乐与声音处理,沈静而疏离,与影片的气质十分契合。

她后来在Facebook分享称,在制作配乐期间,家人身体出现状况,她也感觉自己仿佛跟著漫长时间线游动,不知终点会遇见什么。这与观影的体验不谋而合,观众跟随婷踏进一场跨越地域与时间、结果未知的漫游。

纪实美学

从影片发想到最终面世,《人海同游》跨越了七年时光。回顾七年中的困难,蔡杰认为制片的难度高于创作。“做这个片子遇到最大的难关还是制片上面。每个片子的‘命’不一样,有些片子可能很顺利,几个月就拍出来了,有的片子就需要好几年。这个片子比较困难的是找钱和制片。“

对于拍首部剧情长片的中国独立电影人来说,拉投资本就不是一件易事,再加上疫情的冲击,项目一度艰困。直到2021年,蔡杰决定用一个体量最小的方式去开拍这部电影。团队在广州及周边郊区拍摄20日左右,主创再转至香港继续拍摄。

疫情相关的旅行限制放大了粤港两地的泾渭,影片在广州和香港的拍摄不得不分别由两个团队负责,只有包括蔡杰和林东萍在内的几位主创人员,从广州到香港隔离两周后参与拍摄,回到广州又必须再隔离两周。

《人海同游》剧照。
《人海同游》剧照。

影片中广州室内戏更多,香港则多为外景,两地影像风格的差异恰恰勾勒出婷借与还、梦与醒的过程。“对我来说,女主角她在看广州、香港的眼光,其实就是导演的视野。导演借助这个角色的眼睛,在看这两个地域。广州肯定更有亲近感,而香港是进去后需要打量、需要冒险的感觉,必须有区别。我很早以前就觉得,哪怕是一个摄制团队,都要做出两地的区别。”

此前新闻和纪录片创作的训练塑造了蔡杰的“纪实美学”,他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打造影片的写实细节,并且偏爱与非职业演员合作。

项目前期的多年,蔡杰和团队主要在寻找投资、打磨剧本。他最初带著《人海同游》的构思参加电影创业投资活动时,它经常被用来与另一部涉及粤港题材的影片《过春天》比较。《过春天》聚焦一名常年往返深圳、香港的少女,父亲生活在香港,在深圳生活的母亲是对方婚姻中的第三者。虽同是粤港“两边两头家”的故事,蔡杰认为《人海同游》更多挖掘粤语背后复杂的身份认同。“深圳还是一个普通话的社会,跟广州的感觉不同,”他说。贯穿全片的粤语是影片的亮点之一,以粤语为母语的演员将粤港两地的口音差别呈现得准确而细腻,让影片追求的“南国质感”没有沦为空谈。

此前新闻和纪录片创作的训练塑造了蔡杰的“纪实美学”,他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打造影片的写实细节,并且偏爱与非职业演员合作。“我很在意真实感,我很在意一场戏真不真。一场戏如果处理得真的话,它就会产生很多的信息,在情感上面能够抵达一些更深更广的浓度,”蔡杰说。

为了找寻片中热带雨林场景的拍摄地,蔡杰多次前往马来西亚作田野调研。最终因疫情出入境不便而未能在马来西亚拍摄,但编剧从当地村民处听说祖先能清醒做梦的民间传说,成为了影片中的一个充满诗意的元素。他在福建拍摄纪录片时,首次接触到南音戏曲,之后与香港福建同乡会取得联系,观看他们在北角社区中心的南音演出,这才有了片中婷与旧友在北角鱼市偶然撞见南音演出的桥段。

在调研期间,他就已勾勒出婷在香港的足迹:她到油麻地的果栏找父亲,再到庙街吃窝蛋牛肉饭,在红磡码头坐船到对岸的北角,期间偶遇老友,再到南音奏响的春秧街,这趟旅程串起了这位广东导演对香港老旧街区中人生百态的想象。比起香港光鲜亮丽的一面,它具有历史感、市井气的一面显然更吸引蔡杰。

而在女主角婷熟悉的家乡广州,影片内景则以老火汤、藤席等日常细节,重现“老广”的烟火气。在女主角家中的一场戏里出现的姜花,是拍摄当天蔡杰踩著共享单车在佛山跑了好几家传统菜市场才找到的。姜花是岭南地区最家常的鲜切花,花瓣为白色蝴蝶状,花香清新扑鼻,它是蔡杰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的味道。

“这些日常俗世生活当中最常接触的元素,会构成你对一个地方的认知,”蔡杰说,“我会刻意地在日常生活当中记住这些东西,再在电影当中把它找回来。”

读者评论 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太赞了!!!好温柔的采访,冯兆音作为广东籍记者和蔡杰聊广东与香港之间的渊源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