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第三季小聚问题拾遗:没来得及回答的 Q&A

精彩的讨论在有限时间内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我们以文字形式补充在此。
左起:台湾乐评人陈玠安、文化评论作者杨不欢、《乐队的夏天》现场评审坏蛋王师傅。
大陆 文化现象 文化空间 音乐 风物

【编者按】三位客席讲者在10月24日的“端小聚”活动中为读者献上了非常精彩的讨论——关于《乐队的夏天》节目第三季,大陆著名乐评人“坏蛋王师傅”、中港文化评论作者杨不欢、台湾资深乐评人陈玠安以不同视角带领大家仔细评析了他们听到看到的乐队表现。由于时间关系,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来得及回答,我们承诺过与会的读者,这些问题将由三位通过文字补充,非常感谢当晚读者们的踊跃提问。

坏蛋王师傅:《乐队的夏天》第一、二、三季现场评审。中国最早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自媒体“坏蛋调频”创始人,著有《如何假装懂音乐》等。

杨不欢:时事、性别、网络、文化评论作者,关注中港艺术文化的专栏作家,跟音乐人、live house 经营者、音乐节产业相关人士聊过天的媒体人。

陈玠安:台湾乐评人,多次担任金曲奖、金音创作奖评审。曾于音乐杂志《gigs》、《BARK》担任主编。

坏蛋王师傅

乐夏对中国摇滚音乐和摇滚乐团的影响是什么,是否有改变他们的生态?

乐夏确实让很多人入坑乐队音乐。他们这些人从前对摇滚乐或者说乐队音乐可能是从来没有了解,可能是停留在校园时期,没有更新。通过一档综艺,他们或者知道了这种音乐形式,或者是发现了当年听过的一些名字,今天竟然还在。我之前在摩登天空认识的实习生就是这样。她的所有音乐获悉都是通过综艺,之前喜欢男团,后来喜欢 rapper,再后来喜欢乐队,因为她觉得这几个,一个比一个更酷。但是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谁比谁酷的问题,而是有潮流新鲜感的成分在里面。如果近些年再有一个什么类型化的综艺出来,那么她的音乐取向可能又会随之转移。

这些年综艺吃的一直是类型市场,就是靠某一个没有开发的赛道,天降奇兵,但乐夏如今做到第三季,显然已经有些疲惫,关注度不如前两季。乐夏确实让很多人知道了有这样一种音乐可以去聆听,丰富了他们的听歌 app 的歌单。在面对一种文化的时候,不再有陌生和害怕,但不会从本质上改变整个乐队音乐的环境,也不会让整体的音乐创作水平有提升。一些乐队能比原来多一些演出的机会,多一些收入。与此同时,这几年多了一些 live house 场地。但潮流来的快去的也快,整体可能会从2000点突然蹦到8000点,但最终会回落,只是不会回到2000点,但可能会回到3000点。但回落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些“牺牲”,比如有的乐队乐手就放弃了乐队之外的稳定工作,那么退潮的时候,就会面临着失业。那些因为这股潮流开设的场地,也会有很大一部分会关门。

相比 live house,我倒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排练室在经营,让乐队这件事更加有群众基础的一个存在环境,不是 live house,而是排练室。你必须要练团,才有机会演出。排练室多一些,就会让组乐队的人,有更多排练的地方。这跟篮球场之类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样的。另外,过去提到乐队的时候,大家⻢上想到的是摇滚。乐夏之后,这一点在开始改善。摇滚二字已经变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口号,等同于努力、奋斗之类的概念。和曾几何时与之捆绑的反叛越来越没有语境上的直接联系。与此同时,摇滚这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餐饮层面,比如摇滚烤鸡,摇滚小龙虾,摇滚麻辣烫,摇滚火锅,层出不穷。

乐夏能否移植到台湾语境?

不妨一试。《大嘻哈时代》在台湾的成功,和《中国有嘻哈》在大陆的成功有类似的感觉,就是让不了解这个文化的人入坑。那么乐夏如果在台湾移植,可能也会有像新嘻哈仔一样的新听团仔的出现。会让市场在短时间内收到更多关注。更何况,台湾的越多数不胜数,通过他们在一些访谈的谈话(如呱吉采访大象体操),能发现他们有鲜明的招人喜爱的人物性格,如果有这样一档节目的话,我相信至少第一季一定特别好看。

台湾嘻哈选秀节目《大嘻哈时代》导师。图:网上图片
台湾嘻哈选秀节目《大嘻哈时代》导师。图:网上图片

摇滚乐队面对乐夏的心态是否有所改变,那种改变的优劣是什么?

综艺节目之后的一些待遇,会让他们误认为自己是明星。前两季乐夏确实成就了明星,比如新裤子和五条人,但是这只是很个别的案例。虽然他们在乐夏之后的新作品都受到一些质疑,但最起码彭磊和仁科在综艺节目上,是有综艺效果的,所以能保持明星的身份。但是很多乐队成员在乐夏之后,也会用类似的角度看待自己,这是一件有些危险的事,比较前⻋之鉴的例子就是第一季的第四名 Click 15。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几年许多新乐队组建的原因,就是为了上乐夏。如今乐夏第三季就是结束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官方的反驳,可以说就是某种程度的默认。那么这几年再组建的新乐队还会不会那么多,那么前几年组建了但眼看没有机会上乐夏的乐队们,会不会也随着现实问题面临解散,这也都很难说。还有一点,就是节目的成功太快了,彷佛三个月的播出,就替代了他们十年的努力。于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综艺比作品重要。所以这时候我会更加留意那些坚决不去综艺的“万能青年旅店”们,他们愿意更加兢兢业业的靠自己的作品说话,一步一个脚印的培养自己的听众。这些听众的群体感也更强,不像乐夏,更多的是时效感。

可否参考 Mr. Miss 谈谈爵士音乐在中国状况如何?

爵士乐是很多音乐类学院都会学习的一⻔基础课。比如北京有一个学校叫现代音乐学院,如果是学习吉他的,那么爵士吉他是他们的必修课。但是我也问过许多这⻔课的学生,他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弹爵士乐,但自己还年轻,并不能感受到爵士乐的魅力。所以从普及教育层面,能听懂爵士乐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喜欢上爵士的人,人数肯定有增加,但比例还是少数。反倒是近些年在大陆很多城市的威士忌酒吧,因为会放爵士乐,让很多喝酒的客人学会试着欣赏爵士乐,并开始记住 Miles Davis 等人的名字。他们不一定能从音乐的角度真正听懂爵士乐的音符,但是他们反而喜欢感受这份美好。

杨不欢

乐夏对中国摇滚音乐和摇滚乐团的影响是什么,是否有改变他们的生态?

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中国有嘻哈》对说唱音乐的影响是什么,或者《脱口秀大会》对脱口秀行业的影响如何。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个门类的艺术被更主流的受众看见,成为了年轻人流行的娱乐,一些行业内的概念被普及,资本进入这个市场,整个行业会更商业化。与前两者不同的是,音乐节或者说广义的独立音乐产业比起前两者,在被综艺节目推上台前之前,已经是一个有一定主流受众和曝光度的产业了。所以一方面我认为也许不必把乐夏的影响看得太重,音乐节产业的普及、甚至是泡沫化,音乐节在逐渐从一线城市走向二三线城市,乃至一些资深的乐队登上各地更大型的场地,零散出现在各种类型的音乐综艺节目,因为一些音乐片段在抖音走红而获得更多粉丝,这些都在乐夏之前已经发生了。如果说独立音乐商业化这件事,我想乐夏主要是起了一个加速或者说催化的作用。而或者反过来说,乐夏的诞生本身也是独立音乐这些年可见度越来越高的结果。中国的独立音乐,或者说这几十年主宰主流大众耳朵的流行乐之外的多元类型音乐,逐渐走向地面,走向商业化,走向大众,是整个文化市场发展的必然过程,而乐夏是在这个过程之间出现的其中一个事件。

中国嘻哈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导师吴亦凡。图:网上图片
中国嘻哈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导师吴亦凡。图:网上图片

但另一方面,乐夏对具体的摇滚乐团影响应该是颇大的。上过节目和没上过节目的乐队知名度、粉丝量、演出报酬相差巨大,乃至可能出现断层。这种现象在另外两个节目播出后也盛京出现过,甚至曾出现演出门票溢价到不太合理的状态。但哪怕没有登上节目的乐队,收入和知名度也会受到这一轮整个行业被看见的辐射。与此同时可以想像的是在短时间内会刺激大量的爱好者、年轻人对这门艺术有所向往,可能未来会催生大量的年轻乐队,为独立音乐产业输送新血,但同时也可以想像的是。这些新乐队中有不少会高度同质化,可能很容易找到节目中受欢迎高人气乐队的影子。

另一个会带来巨大改变的是大量电视观众的涌入和对独立音乐群体的关注,这个在未来一段时间也有可能影响独立音乐乐迷文化圈的生态。中国电视观众事实上有着非常鲜明的自己的文化特色,简而言之就是饭圈文化。饭圈文化脱胎自韩国偶像产业,但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不仅出现在偶像行业,在任何制造名人的工业都可能出现,包括演员、流行歌手、运动员、脱口秀相声演员等等。饭圈文化的内涵简而言之就是长期处在战时状态,树立敌人后敌我分明,需要粉丝统一且深度的资源、情感、时间投入,除了享受偶像的文化表演,也需要负起为偶像宣传和争取资源的责任。这一类受众的观赏习惯或者说追星习惯,和本身就非常具有个性的、作为一种亚文化存在的摇滚乐迷群体非常非常不同。比如在节目中经常被比较的回春丹和麻园诗人,他们的部分粉丝可能就会自发地为乐队形成某种敌对状态。十分矛盾的一点是,饭圈文化讲究枪口一致、路径统一,军事化,而摇滚乐文化很重视自由,这两种受众文化碰撞到一起,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是前者将后者吞噬,还是后者能够保持特色,抑或两者产生某一种奇特的“缝合”,催生出我们没有见过的受众文化并且在未来反过来影响整个产业,这个都很难说。毕竟在中国大陆很多我们以前认为无法缝合的东西,现在都已经缝合了。

摇滚乐队面对乐夏的心态是否有所改变,那种改变的优劣是什么?

如果从观念上看,我想首先打破一点文化界的人可能对于摇滚乐队会有的某种期待。基于文化历史的发展,我们的认知里面摇滚乐是自由的、反建制的,所以摇滚乐队必然对于这类综艺节目有不屑和抗拒。最先登上综艺舞台的,是没骨气的乐队,后来跟着登上的,是屈服变节了的乐队。而登上节目之后,这个乐队就“变节”了。这是某一种想像摇滚乐队上节目。

中国石家庄2023年的摇滚音乐节。摄:Andrea Verdell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中国石家庄2023年的摇滚音乐节。摄:Andrea Verdell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但是我想指出的是,哪怕我们默认摇滚乐、摇滚乐手必然共存于这种自由的、自然的底色,但也需要了解到在这个共识之上可能存在非常广阔的光谱,以及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侧重的议题和对自由这件事情如何实践的理解。比如说商业是不是建制的一部分?走上电视荧幕的舞台和其他的舞台,对于不同理念的乐队来说,区别有多大?野孩子参加到一半退赛,五条人一边肆意改歌一边接受复活,超级市场拒绝复活,蛙池甚至基于不同意赞助商的一些新闻而拒绝上节目,也有的乐队乐于打破舒适圈增加新体验,也很喜欢自己在乐夏的经历,如何评判哪一个“最摇滚”,哪一个“真摇滚”?具体的上综艺节目又是否等于商业化?所谓变节和投诚那条线在哪里,上竞技类网综和上主旋律晚会又有没有区别?我觉得可以思考商业市场对摇滚乐的影响,但反过来这种对于摇滚乐文化、摇滚乐队的洁癖期待,是不会有尽头的。

如果具体到综艺的过程,我想我们以综艺节目观众的视角,去想像摇滚乐队为了生活参加一档综艺节目,被节目组涂脂抹粉当作小丑推到前台,替他们感到可怜,这个恐怕也是和事实不符的。

不敢说我亲身了解这些乐队的感受,但算作参与过这类真人秀录制的经验,这种在某个专业内高密度的竞技游戏,共同生活,大量的专业交流和忙碌生活,是有很多镜头前观众看不到也体验不到的部分,感受可能更像一个巨大的三个月的夏令营,而如果节目组对专业本身足够尊重的话,那更可能会是一个体验非常不错的专业交流夏令营。在节目开播早期,有的乐队拒绝参加后来改变了主意,外界会觉得是金钱使然,但其实也有很多的可能:独立音乐的圈子之间也可能会互相交流,会有反馈,会知道参与者的体验如何,会得到更多的资讯判断这个节目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给予足够的尊重,得到足够多的视野拓展和专业收获,来影响不同人的判断决定。我感觉乐夏在播出三季之后,似乎也被接受成为产业的其中一部分,它不只是一个平台,甚至成为摇滚文化圈的其中一个持分者,就像一些老牌音乐节、独立厂牌,已经俨然被视为这个行业和圈子的“自己人”。

但乐夏始终只是一个节目,乐手看待乐夏的心态无论如何,它只是一场三个月的狂欢,如果乐夏之后,乐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未来的名利场会有如何的心态,才是真正的考验。

陈玠安

乐夏能否移植到台湾语境?

“语境”移植上,我认为有其困难。但以其他作法,或许会很有意思。

讨论语境的部分。首先,“乐夏”这个架构,是中国摇滚音乐从“地下”走到“地上”过程的产物,所设想的群众对于乐团的认知,仍是“努力浮上地面”的摇滚梦,一个对于“中国火”开始,直到现在的转型样貌,总回顾的存在。

台湾乐团苏打绿2013年的摇滚音乐节上在沙滩演出。摄:Lam Yik Fei/Getty Images
台湾乐团苏打绿2013年的摇滚音乐节上在沙滩演出。摄:Lam Yik Fei/Getty Images

台湾对于摇滚乐的讨论进程,相对不同。在九〇年代,仍有“地下乐团”的说法,千禧年后,“独立乐团”之“正名”取而代之,不再说人家地下。乐团非常快速的走入流行音乐与文艺青年之间,塑造出明星,以及乐团与粉丝之间各种特殊情感,又比方说,音乐节文化的开展、live house 蓬勃、乐团分众市场的定位,整个时序、讨论过程跟中国摇滚乐是有蛮大不同的。这是基础上,“乐夏”的讨论型态,在台湾不容易成立的原因:一档节目成立的前世今生,背景脉络极为重要。

“乐夏”以浩大的硬体与人工去打造了“摇滚人生体验”,台湾预算做不到,恐怕也没必要。要说台湾乐团的故事,假设一个实境综艺可以对于参与的乐团或者听众,乃至于舞美、制作方提出新的“乐团说法”,倒是值得期待。

比方说,如果可以有一个纪实摇滚乐节目,可以达到讨论,即使是所谓“综艺”也好。有一个“赛制”,不真的“比赛”,但做类似的“较劲”,好像可以。比方说,这一季我们全请台湾金属乐团、下一季全请英摇乐团、下一季全请电子乐团,以此类推,好像有点搞头:团量是够的,乐评也能有分类,以乐风来论述情怀与未来,比较聚焦。这样的节目,我会很想看。

中港台音乐综艺的特色是什么,各自是否有类似或者不同之处?

“大嘻哈时代”非常成功,精确掌握了近年来嘻哈音乐的崛起过程。另一方面,台湾的嘻哈音乐养分也在等待爆发,这档节目是很好的催化剂、起爆剂。第一季到第二季也没有疲态。

制播公司本身熟稔嘻哈文化,因此能掌握要领,不至于太过综艺,还是把焦点放在真实的互动、演出。它比实境秀更真实,没有太多“设计”、“人设”,抓住了嘻哈诚恳直率的本质。台湾又是嘻哈创作环境更自由的地方,真实感是完全可以共感的。它本质上与“中国有嘻哈”或者“新说唱”,有着本真上的不同。跟韩国“Show Me The Money”相比,我认为“大嘻哈”社群感更强,造星感更低,并没有那么浮夸的舞台或者综艺语言。“大嘻哈时代”传达的确实是台湾的青年文化底蕴。

男女团综艺(台湾“原子少年”、“未来少女”)的部分就跟中国的型态很像,其实说起来台湾与中国都是韩国“Produce101”类型节目的再制品,腾讯甚至去买了版权做了“创造101”。有花钱做节目,有造星,但是就创新或者本真来说,没什么好说的。这样的偶像节目很吃节目组的功力跟硬体,怎么跟韩国的精致度比呢?现实摆在那,当我们有韩国选秀节目可以看时,为什么还要看台版或陆粽的男团女团?或底也只有诡异的“亲切感”,同文同种,可以解释吧。比方说我们知道“那是我们自己的联赛”,要看高水平你不会选择台湾职业篮球,你会去看 NBA,可是台湾职篮在场上打球的是“我们的孩子”,大概就是这样的情感连结。

韩国大型选秀节目《PRODUCE 101》。图:网上图片
韩国大型选秀节目《PRODUCE 101》。图:网上图片

可否参考 Mr. Miss 谈谈爵士音乐在中国状况如何?

台湾的爵士乐迷聚焦在年度三大音乐节:两厅院夏日爵士、台中爵士音乐节跟台北爵士音乐节。在这三个舞台可以充分看见在地的音乐人演出,有一些乐手也是毫无疑问的明星。

个人发展来说,谢明谚跟乐团圈多有交集、合作,许郁瑛大量参与流行工业,但是这些明星个人作品依然很精彩、很本格。

很难说台湾的爵士音乐到了一个黄金时期。但作品量与质有展现可能性与交流。虽然没有一个类似 Java Jazz 的大型音乐节存在,在大众的目光或许仍属小众审美,可是绝对是一个选项。

我自己很难评价 Mr. Miss 在乐夏带来什么讯息。我在看他们演出时总是感觉困惑。这个乐团对节目来说就是一组“风味拼盘”,你说要怎么期望他们进前几?跟这些摇滚乐团比?这样的错置感,是乐夏给我最大的观赏障碍——究竟期望一个爵士乐团能在这个舞台上表述什么?又,Mr. Miss 的票数又真的能代表乐迷对于此类演出的喜好度吗?

如果透过乐夏,能让爵士乐团走红起来,是一件好事。其他的节目层面,我实在很难疏理其中脉络。比起爵士乐团在乐夏,我可能还更关注那些优异的爵士乐手,是怎么样在舞台上辅佐摇滚乐,比方说武勇恒怎么帮到火星电台。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也太多紕漏了。台灣的越多數不勝數?還有那麼多簡繁轉換失敗的漢字,有沒有好好校對啊。

  2. 1 有错字 “盛京”?2 配图的团不是苏打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