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有许多关乎残酷和勇气的故事,这是最新的一则。
在素来不以人权状况良好著称的俄罗斯,车臣尤其是一个让人恐惧的法外黑洞和独立王国。第二次车臣战争结束后,普京将车臣统治大权交给了军阀卡德罗夫家族,后者只需在名义上忠于联邦和普京,即可享受中央大量财政转移支付,并坐拥一支实质上的私家军队。许多联邦法律在车臣形同虚设,而联邦政府对车臣经常发生的践踏人权事件几乎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延伸阅读:《“分离主义”的无奈:脱离民众的“民族自决”,如何成为俄罗斯区域霸权的傀儡》)
在车臣,记者和维权人士的人身安全会受到直接威胁——2006年,长期调查车臣战争罪行的《新报》(202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记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娅(Anna Politkovskaya)在莫斯科寓所电梯中被枪杀;2009年,维权组织“纪念”(202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员工、《新报》长期撰稿人埃斯捷米罗娃(Natalya Estemirova)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被绑架后枪杀。(延伸阅读:《鲜花、子弹与沉默: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报社主编,和他身后的俄罗斯调查新闻史》)
叶连娜·米拉申娜(Elena Milashina)也是《新报》的调查记者。她视自己为先前遭遇不测的调查记者的学生和友人,在她们遇难后,她继续着她们的工作,深耕多数媒体和记者已不敢再触碰的车臣选题。米拉申娜参与的重要车臣报导,包括了车臣当地针对LGBT的集中拘留营和大规模的法外处决。
自2017年4月1日起,《新报》刊载了多篇米拉申娜撰写的调查报导,揭露车臣当局对车臣的同性恋、双性恋群体进行“预防性清洗”。她收集了大量受害者证词,证明在2017年2到3月,有数百人仅因被怀疑有同性恋、双性恋性取向,就被非法拘禁,“遭受最残酷的对待、殴打、酷刑、饥饿,有些人遭到物理消灭。有些人……经不起酷刑,精神失常,死于囚禁地,另一些人则被军警杀害,还有一些人被交给他们的亲属,迫使他们实施私刑,即所谓的‘荣誉谋杀’。”(延伸阅读:《给车臣女性一片海,她们就自由了吗?》)
米拉申娜的报导同时也指出,任何一个车臣人都随时有可能被贴上某个标签——恐怖分子、萨拉菲派、毒贩,乃至交通违法人员——然后遭受同样的迫害——非法逮捕、酷刑折磨、虚构罪名,甚至法外处决。米拉申娜在调查反LGBT清洗时就发现,车臣当时还因一次袭警案而对居民进行大规模“预防性清洗”,仅2017年1月26日晚就有至少有27人遭法外处决。
因为这些报导,掌管车臣的军阀卡德罗夫将米拉申娜视为眼中钉,并不断发出死亡威胁。此前她已两次遇袭。7月4日,她与律师亚历山大·涅莫夫(Alexander Nemov)前往格罗兹尼,参加一起案件庭审,结果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袭击。
此案源自车臣前最高法院法官扬古尔巴耶夫(Saidi Yangulbayev)。2015年,其次子疑创办批评车臣时政的在线群组,导致老扬古尔巴耶夫全家逃出车臣。此后,他的长子加入反酷刑委员会,并被指于2020年创办车臣反对派平台“阿达特”。扬氏家族因而成为卡德罗夫的头号敌人。2022年1月,车臣警察前往下诺夫哥罗德州跨州抓捕老扬古尔巴耶夫,但由于他身为联邦法官具有豁免权,他们转而抓走了他的妻子并试图将其判刑。
记者和人权人士对此事的关注引发了卡德罗夫的强硬回应,称她们是“恐怖分子及其帮凶”,并宣称要把他们和扬氏家族一起“消灭”。卡氏的得力助手、杜马议员杰利姆哈诺夫则用车臣语录制视频,发誓要将扬氏家族和所有“将这则视频翻译成俄语的人”悉数“斩首”。卡德罗夫集团的越轨言行激起了战前俄罗斯最严重的政治风波,但克里姆林宫对此视而不见。米拉申娜因卡德罗夫的威胁暂时出国避风头,此后低调回国。此番再次前往车臣,或许一是因为觉得风头已过去,二是在俄罗斯极为严苛的战争审查背景下,这类选题相对安全。此外,她和律师根据过去的安全经验,特地决定清晨出发,当天往返,未了还是遭遇了不测。
当时,两人乘坐的出租车驶离机场不到一公里,就被十几名车臣男子拦停。他们用拳脚、聚丙烯水管和手枪枪口肆意毒打两人,用刀具刺伤涅莫夫的腿,用假处决威胁他们,逼米拉申娜吃土,剃光了她的头发,并往其脸上洒绿染料(这是俄罗斯袭击反对派人士的常见做法)。米拉申娜几乎所有手指都被打到骨折。周身布满伤痕。
显然,袭击者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据两人介绍,在毒打他们时,袭击者还不断警告:“别再写我们的事了”,“下次再来就杀了你”。
在米拉申娜和涅莫夫遇袭当天,扬古尔巴耶夫的妻子在辩护律师(即涅莫夫)缺席的情况下被判处了五年半徒刑。回到莫斯科后,米拉申娜被诊断为颅脑闭合性损伤、手部14处骨折和全身软组织挫伤。尽管俄联邦刑侦委已对事件刑事立案调查,卡德罗夫也声称“会调查清楚”,但长期以来涉及车臣的袭击事件几乎都未曾得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调查结论。事实上,车臣官员事后的表态都在用大篇幅讲述米拉申娜一直“造谣抹黑”“车臣的战士们”,“不受我们社会主流欢迎”,暗示其遭袭是咎由自取,或称这次袭击是“西方情报部门”抹黑车臣的“惯用手法”。(延伸阅读:《普京治国:“廷臣”与秘密警察的非正式权力网络》)
但在医院接受采访时,米拉申娜重申自己的工作不会受动摇:“这一切都会过去——头发会长出来,绿药水会洗掉。我会继续去车臣,无论卡德罗夫是否愿意。这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问题。自波利特科夫斯卡娅遇害以来,这个问题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米拉申娜曾经宣称为了工作必须放弃家庭:“因为工作,我必须自觉拒绝一些东西,因为身处我们的国家,我无法保障家人的安全,而离开从来不是一个选项……我非常自觉地选择了这份职业,这也意味着自觉地拒绝某些东西。”
就这次袭击,她评论如下:“我们永远害怕想象的东西胜过害怕现实,而我都有过好几次被袭击的现实经历了。而且人是来不及害怕的,当你被袭击的时候,你来不及害怕,如果你没被杀死的话,你的肾上腺素上升,你一点都不会怕,只会感觉自己力可移山。发生这种事时完全不会有物理上的恐惧。”
事实上,2009年埃斯捷米罗娃遇害后,《新报》主编穆拉托夫(202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就曾为报社员工安危着想,要求不再报道车臣问题,但米拉申娜拒绝接受:“记者有自己的使命——前来,目睹,研究,然后把结论向社会传递,这比一切都重要,比你的生命都重要……而车臣人也是我们的公民,不能抛弃他们于危难之中。只要《新报》还存在,车臣选题就是它的主心骨。”
難過,想哭。
輕生重義,世間少見。
“掌管车臣的军阀卡德罗夫将米拉申娜此也成了视为眼中钉”
这是想改句式结构结果没删干净吧
想问是不是编者笔误……波利特科夫斯卡娅(Anna Politkovskaya)不是202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吧……得主是德米特里·穆拉托夫,新报主编(也可能是我理解不太准确?
太勇敢的記者了😭
我们永远害怕想象的东西胜过现实,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太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