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深度

鮮花、子彈與沈默: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報社主編,和他身後的俄羅斯調查新聞史

戈爾巴喬夫贊助設立,近二十年共六名記者被暗殺,《新報》和它的主編穆拉托夫,是如何在當代俄羅斯生存到今天的?

 2009年1月21日,俄羅斯最大獨立報《新報》(Novaja Gazeta)的總編輯德米特里•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與抗議者一起舉著標語,上面寫著被殺害的俄羅斯人權律師Stanislav Markelov(左)、記者Anastasia Baburova(右),同時還有一個標牌顯示另一名被暗殺的《新報》記者Anna Politkovskaja。

2009年1月21日,俄羅斯最大獨立報《新報》(Novaja Gazeta)的總編輯德米特里•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與抗議者一起舉著標語,上面寫著被殺害的俄羅斯人權律師Stanislav Markelov(左)、記者Anastasia Baburova(右),同時還有一個標牌顯示另一名被暗殺的《新報》記者Anna Politkovskaja。攝:Sean Gallup/Getty Images

納杰日達

刊登於 2021-10-10

#諾貝爾和平獎#2021諾貝爾奬#俄羅斯#評論

「這是屬於我犧牲的同事們的獎章,至於他們在社交網絡上寫的那些東西——我他媽的不在乎。」10月8日,在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兩位分別在俄羅斯和菲律賓的記者的消息傳出後,其中的俄羅斯獲獎者、《新報》(Новая газета)主編德米特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在與新媒體《美杜莎》的採訪當中說。

他是歷史上第三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俄羅斯人,或許也是輿論層面遭遇非議最多的一位。

比起四十五年前的蘇聯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Andrey Sakharov)和三十年前的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穆拉托夫這次獲得的和平獎很顯然更多帶有象徵意義:穆拉托夫的主要職業身份僅僅是《新報》主編,他的主要成就亦在於此,正如他自己所說,是《新報》,是曾為《新報》工作或仍在為《新報》奔走的所有人共同獲得了這一榮譽,這是授給編輯部的獎章,「130位諾貝爾獎獲獎者每天經過走廊。」

但與之同時,在今天政治光譜空前模糊、政治壓力卻空前嚴峻的俄羅斯,獲獎後的穆拉托夫,甚至是整個《新報》,仍不免遭遇來自各方的質疑目光——彭博社知名記者伯爾什德斯基毫不客氣地表示,這次授獎是一個「完全錯誤的信號」,獨立派媒體在打量《新報》會否因為諾貝爾獎而被列入「外國代理人」名單,而大多數人眼中更為熱門的獲獎人選、如今業已下獄的反對派領袖納瓦利內(Alexei Navalny),則與他的大多數團隊成員一起,在諾獎公布後至今的幾天中維持着並不友好的沉默。

諾獎勢必會改寫穆拉托夫和《新報》在如今俄羅斯政治環境中的地位,並從而部分地改變俄羅斯政治環境,但問題是,改向何方?

2021年10月 8日,俄羅斯最大獨立報《新報》(Novaja Gazeta)的總編輯德米特里•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成為了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兩位獲獎者之一,同事於辦公室為其慶祝。
2021年10月 8日,俄羅斯最大獨立報《新報》(Novaja Gazeta)的總編輯德米特里•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成為了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兩位獲獎者之一,同事於辦公室為其慶祝。攝:Alexander Zemlianichenko/AP/達志影像

來自諾獎的種子

憑藉戈爾巴喬夫改革後媒體驟然獲得的自由空間、新近解密的檔案和開放的言路,「調查記者」這一新生事物在蘇聯末年發揮了巨大作用。

《新報》創立於1993年4月,其誕生源自前身媒體《共青團真理報》的一次分裂。

與蘇聯最後十年裏共青團成為眾多經濟改革的試驗田相對應,《共青團真理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也成為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思想陣地之一。1987年,時年26歲的穆拉托夫離開家鄉薩馬拉來到莫斯科,加入了當時蒸蒸日上的《共青團真理報》。

憑藉戈爾巴喬夫改革後媒體驟然獲得的自由空間、新近解密的檔案和開放的言路,「調查記者」這一新生事物在蘇聯末年發揮了巨大作用,也成為穆拉托夫和與他同輩的整整一代媒體人職業生涯得以騰飛的起點。直到蘇聯解體前,《共青團真理報》都是莫斯科調查報導的一座重鎮,但隨着蘇聯解體後經濟重負接踵而來,報社面臨的生存問題日益嚴峻,爭執隨之爆發:為了掙錢打算將報紙改革為都市小報的蘇格爾金贏了,希望堅持調查報導路線的穆拉托夫隨後率部出走。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