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ohn_Smith,回应《国泰歧视风波:两天内,一宗小红书投诉如何升级至香港特首的痛愤?》
录下来一段话,就到处只剩这段话,还有人要硬说“私下嘲笑你都不行?”那句“听不懂人话”总是赤裸裸的歧视吧,没录音就到处都不提了,也难怪需要录音的。行李损坏投诉六个月都没消息,也是难怪要放上网的。别说乘客是坐在自己座位上、公共场合录的音了,就算真是私底下,吐槽抱怨也有高下之分的,一帮员工上班的时候一起笑听不懂粤语的人“听不懂人话”,这是在传播打造歧视文化氛围、拿歧视侮辱某个群体做bonding吗?要让偏见进入每个同事心中?传出去总也是丑闻吧。
只不过现在香港在中国面前成了软柿子,口口声声说人家是中国香港,一出这种事又是一副外人辱华的样子民族主义上头,立刻成为中国顶级政治正确,带着铁拳就砰砰上阵了。族内歧视。你北京不给外地人子女在公办学校上学有这么大阵仗吗?平均纳税十几年才拿户口、移民都没这么夸张,有这么大阵仗吗?外交部招聘都一堆男性优先,有这么大阵仗吗?当然没有。这可是说英文的人歧视说中文的人,哪里比得了!
投诉的人算好的了,碰到要投诉机组人员,录音取证再正常不过,看这篇新闻里的后续,ta没想到铁拳会下场,也没想过硬拉铁拳下场。ta想要的是歧视者知道这有代价,想要企业建立制度杜绝这种事情,这都是很合理的诉求。
涉事空乘被开除我是不会替她们叫屈的。但看端的另一篇报道,至少应该要有合规的调查,不是在场的通通开除了事。
民族主义上头的中国网民当然像在无数事件里一样糟糕,别人说句照顾不同文化,也要上纲上线,还搞出各种刁难空乘的歪点子出来。
作为软柿子的国泰挨了铁拳,又非常中国特色地光速开除员工,几千员工心寒。想要中国大陆市场,代价是很大的了,大陆自己的脱口秀行业莫名其妙说没就没了。全世界的企业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2. cyberjasmine,回应《国泰歧视风波:两天内,一宗小红书投诉如何升级至香港特首的痛愤?》
单单看端下面的评论,也觉得双方立场已经大于事件本身。
不管是香港人还是大陆人,因为自己语言不通英文不佳而将blanket说成carpet,结果被空乘挖苦嘲笑拒绝提供服务,都会觉得非常愤怒吧。
有个论点提到由偷拍延伸到举报的文革遗风,不敢苟同。香港网络上本身有很多喜欢拍video留证再上网讨公道的情况发生,难道这也与文革有关?我认为诉诸“国家尊严”、向威权靠山讨公道的做法,确实是很典型也很特色的大陆作风,但是这不代表拍摄行为本身是文革遗风。
当香港人无差别歧视说普通话的人时,即使是大陆自由派也会感到被疏离,对香港人遭受到的不公只会感觉“not my battle to fight”,两地人即使理念一致,也会越来越割裂。大陆人认为香港人不值得同情,香港人认为大陆人铁板一块、不值得争取。
3. dianarthemis,回应《中国热播剧《漫长的季节》:东北三省“天鹅绒式”的伤害,那些被社会抛弃的人》
看剧之前读了这篇文章,看剧之后又来读,我觉得作者对于女性视角的论述多少有些偏颇。
缺乏女性视角可以说是一种缺憾,但绝对不是否定的理由。如果只有具备充足女性视角的作品才值得被称赞,那文艺作品又要单一化了。
从女性视角批判的那一段,作者列举了一些细节,而我对这些细节多少有不一样的理解。
比如丽茹。前前后后看下来,我觉得丽茹就是个比较开放的女孩子,她和厂长的关系有多大程度是屈服强权,读者很难武断下结论。同时,剧里对龚彪丽茹二人婚后的生活如何并没有细致的描写,但呈现出的部分里,并没有涉及到所谓的未婚先育的“原罪”,丽茹多大程度是因为亏欠才不离婚,读者也很难武断下结论。(PS有点怀疑王北就是丽茹的孩子...)
至于美素:我觉得除非影片单纯选择第一人称视角,不然美素的内心生活是不可能很丰富地呈现出来的。我身边相似年龄的女性长辈,有很多事不善于表达的,对于自己的处境,她们或许有抱怨,但几乎不会有颠覆性的批判想法。她们的内心不仅外人看不全,或许连她们自己都没有时间去仔细审视过。这部片子并不是从美素的视角出发,站在第三者观察的角度,美素的形象显得单薄而孱弱也是难免的,但这是创作选择的问题,不是立场的问题。
至于王响不怀念美素:这一点我不赞成。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王响这种父亲、丈夫太常见了。他不是不关心妻子,而是时代教育他要在维护权威的前提下表达关心。我觉得他说美素心里装着桑塔纳,不是抱怨,是调侃,是要美素少生气,不然白花了桑塔纳的钱。没有给美素争取医药费,那是他的“集体荣誉感”挡路,并不是因为不关心妻子—再说了,如果真把钱要回来,王响下岗板上钉钉,这个家就和平了?至于不摆妻子的遗像:美素自杀那天,在收起儿子遗像的时候说了一句“我死了你也别挂我的照片。我不想看见你。”王响的屋里后来的确没有出现妻子的照片,有没有可能是他把这句话当成了美素的遗志呢?
九十年代末的王响的确是爹味十足,有过同款爹的读者大概都难免产生厌烦心里。但让人不适的是“爹味”,不是“刻画了爹味的作品”。更何况,王响这个爹不也成长了吗?同意另一位读者的留言,王响老年之后性格和处事方式的转变,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宣告了父权的衰落。
最后的最后,揪一个小细节:三位男主人公不是即将退休,而是两位已经退休,一位早就下岗。
4. raeye2,回应《美国会走向内战吗?——“新白人意识”的兴起,与民族国家的帝国转向》
讲到奥匈帝国,或许应该讲一下马扎尔人?当然,尽管1867年的折衷方案与帝国内部民族主义倾向的崛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但折衷方案本身很大程度上是匈牙利政治精英反民族倾向的体现。
我个人一直很疑惑的一个点是,尽管身份政治可能导致了族群意识的极端化,可身份政治至少在尝试着让一个帝国性质的国家名副其实,让帝国内部的不同群体享有帝国承诺的、基本一致的社会福利。这个过程完成的怎么样姑且不论,在方向上至少是试图弥合族群撕裂的。
我们其实很难一味地去指责一个至少试着让状况没那么糟的议程:难道不搞身份政治,不同族裔受到的系统性歧视就不会产生族群撕裂了么?我觉得历史已经证明了帝国所许诺的平等绝非自我实现的预言,奥匈帝国即使在1867年不签折衷协议,只要马扎尔人还是只有8%有投票权,他们的民族主义总是有土壤的。
5. raeye2,回应《“脱口秀找到了不属于它的观众”:中国脱口秀演员、观众如何看审查和举报》
很多时候还是会觉得,看到这种文化类社会事件就想到“主流文化江河狂暴汇入亚文化逆流”之类定型判断的自己是不是思维过于僵化了?我自己很不喜欢过于意识形态或者文化战争之类的思考方式,但感觉自己确实是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往那个方向想,也是挺遗憾的。
我有个学长这两年就在依托自己在大学的人脉做脱口秀跑道上的startup,之前聊的时候倒没啥特别的观感,只是觉得他多少算是比较真诚的想做点文化产品出来,我还挺认可的。按宏大叙事的讲法就是,拿别人的话说,“这片土地上,值得被留恋的,值得被追忆的,值得不被翻转的东西,太少了”。虽然能做的不多,但我个人还是真心想要看到中文世界多出一些好的文化成果。
6. 啊虾,回应《“脱口秀找到了不属于它的观众”:中国脱口秀演员、观众如何看审查和举报》
站立式喜剧(Stand-up Comedy)和脱口秀(Talk Show)确实两码事。有些看法和受访者不一致,不过无伤大雅。站立式喜剧特别的地方:贴地,门槛低。贴地是指表演的形式和内容,譬如当演出者表示自己准备翻跟斗,极有可能就是在台上滚一圈;题材随意,可聊政治,可谈风月,可论生死,演出中途忘词、卡壳很常见,你甚至可以在台上撒娇,只要对相貌有足够信心/脸皮够厚。门槛低就如文中提到,感兴趣、够胆、愿意挑战就可以上台,不需要任何“功架”和专业背景。看这种演出,可以抱住和朋友闲话家常的心态,你和表演者,私下多半不认识,但并不影响台上台下相对的两人,在这个空间,在接下来的几十分钟里成为短暂的“熟人”,生命苦短、及时行乐。
一项以包容度高为卖点的表演正受到最缺乏包容的对待,文化部门和它的审查员天团们用尽气力证明自己的存在。既然有超强的表演欲,那么舞台就交给你咯,只是请记住,上得台演站立式喜剧,就不要怕被取笑,就要敢于面对所有质疑。以后演出时建议灯光师单独打盏灯给审查员,手机背光太刺眼,报工伤估计也不会受理;全场观众开场、散场各鼓掌三十秒向他们致意,表演者不用cue,统一做就行。为人民服务,这是你应得的奖励。
7. Liuhuiming,回应《《人选之人-造浪者》好看的秘诀|与厌世姬、简莉颖、林昱伶一席谈》
造浪者做宣传时,因为议题有趣看了第一集,后来按了暂停,前几天拖著看完。感想是卡司很强,虽然加入一些避免对号入座的细节,但拍得还是很像政党宣传片,太过美好缺乏现实感,离心中喜欢的剧本有些距离,但是,看剧这回事,本来就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若要推荐这一年在Netflix 上比较喜欢的台剧,会推“最佳利益1、2季”、“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美剧就是“怒呛人生”。比较偏好能赤裸呈现真实人性与社会,折射出观者内心的剧本。好像在某个镜头,某个表情中能看到自己或他人;脆弱的、痛苦的、撕掉滤镜的、善的恶的、不敢示人的。像是最佳利益2第七集,里面的演员就像在直球对决看戏的自己,对公平正义的标准是什么?法学教授动用私刑,说自己过去在课堂上说的都是漂亮话,如今深刻体会“事不关己才会说出漂亮话。”这一集讨论酒驾轻判,也可以延伸出很多议题。
排除精神疾病、未成年这些因素,往往那些动用权与钱,仗著深究会扯出更多人的结构犯罪者不会得到应有惩罚,令法律有时更像在惩罚活著的受害者家属。当下就想到好多年前,台南维冠大楼倒塌造成住户一百多人死亡,检调过程中发现文件不全的情况下取得使用执照,但没有追究发照单位,在负责人跟建筑师无悔意下,只处以五年刑期(参照维基百科),对建筑业者以及主管机关毫无威吓效果,像是在嘲笑守法的建商与用一生积蓄买房的老百姓,法律实现了谁的正义?常常在想,如果我是这些被孤单留在世上的受害者家属,是不是也会做出跟教授同样的决定。
也许同为社会题材,就是这种深刻的感受会区隔出作品,但看剧终究是一件非常个人感受的事。
8. EricChan,回应《舆论漩涡中的国泰空服员,如何看待歧视风波?》
这次事件跟其他地域歧视事件不同的地方在于大陆人想不明白为什么“香港人作为曾经的殖民地会歧视大陆人”。在大陆人看来,他们对于香港人是有一定的救世主情节,觉得自己把香港人“从被压迫的英国殖民统治中解救出来”,“给予香港特殊待遇”,“经济发展得比香港好”,“又拿捏著香港的各种命脉”。
理应“好好听话”的。但在香港人眼里则是“更野蛮的殖民者取代更开明优雅殖民者”的故事。背后的政制承诺,自由民主人权等议题又不是可以在公共场域可以探讨的事情。两地政府又把“同胞友好”视作不容置疑,不容讨论的政制正确,两地的误解和敌意加深是必然的。这次国泰的歧视风波之所以会到现在的局面,背后的这股情绪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是一个不会英文的香港人拍下这段影片发在Facebook,又或是外国航司(比如俄罗斯)的空服员做出歧视行为,事情是不会闹得这么大的。
9. QCWM,回应《舆论漩涡中的国泰空服员,如何看待歧视风波?》
理中客之所以讨人厌,是因为他们装得好像在讲道理,实则是在胡搅蛮缠。玩文字游戏,也是典型手法之一。粉红之所以讨人厌,是因为他们只看立场不问是非,被批评时不知反思而是比烂。
端这两篇文章下的一些人,给我的观感和这两者没有任何区别。
我不认为空乘是“歧视大陆乘客”,但是这个行为要说是“歧视”是没有问题的。歧视不是只有地域种族性别,语言歧视也是歧视,不懂的问问谷歌老师维基老师也好,在这里的语言歧视不是指“歧视说普通话的人”,而是指“歧视英语不好的人”。
错的事情就是错的,不会因为你不是当面做的/是私下做的(本例中也不算私下),就变成对的,无非是后者由于没人知道而没有后果而已(本例不幸被人知道了,于是有了后果)。
中港矛盾,普通话和粤语的矛盾,是党媒在操纵舆论,目的就是转移事件焦点挑起仇恨,我很遗憾地看到,至少在目前看来,这个策略相当地成功。
10. cyberjasmine,回应《舆论漩涡中的国泰空服员,如何看待歧视风波?》
哇,底下的一些评论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
强行解读“if you cannot say blanket, you cannot have it”,话她冇“不配”意思,话她在“开玩笑”- 咁搞笑你去做comedian讲栋笃笑啦,来做空姐真是屈才。
-
不顾基本事实,将事件本身上升到中港矛盾,觉得港人好惨,被中共侵犯占领、生活压力大,还要好声好气提供服务给大陆人,实在是太强人所难 - 提供服务本身就是服务行业的核心要求,给了blanket就可以在背后笑人?ta是中共官员吗?ta必然是小粉红吗?ta只是一个交钱坐飞机希望享受行业标准服务的普通乘客吧?公司待遇差就发泄在乘客身上,是否合理?这都要觉得大陆人“过于敏感”?都几PK吧?我上YouTube看主流媒体评论,很多台湾人都看不过眼喔。
-
亚裔人骂亚裔人就不是歧视,只有基于肤色的歧视(白人骂亚裔人)才是歧视? - 虽然race一样,但是既然大陆人是“支那人”,你是先进文明的香港人,那ethnicity是否不同?你是不是在“treating others less preferably on the basis of ethnicity”?可不可以算是discrimination的一种?
-
“简体字群体”?- 我已经不知道怎么说这种言论了,甚至都不是很想dignify这种言论。将一个这么庞大的群体over generalize成一个态度、一个声音,看法不同就demonize成中共威权代言人?我依家用英文和繁体字再写多一次,我又算边个群体?
请一些人不要反共反到连基本的事实、基本的逻辑和基本的礼貌都不讲。最核心来说,这是一个消费者权益的问题。问题,我指责的是一个/一群无礼貌、低质素的服务提供者。这个企业对类似言论/态度进行不恰当的宽容而导致这种风气越演越烈,因此需要针对这个事件,做出道歉甚至是赔偿。高于这个层面的中共/香港政府/小粉红agenda,我也都不认同。
我不认同大陆网友说的crew所有人都必须要懂得说mandarin;我不认同大陆网友说的要去国泰坐飞机问carpet报复(虽然我个人作为消费者,以后对于该航空公司都会能避则避);我不认同将这件事上升到国家高度,更不认同因此打压粤语文化;我不认同官方下场做搅屎棍,特首“痛愤”都十分可笑。
兼听则明,这样的读者来信的形式特别好
感謝端特別選出精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