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

對男性,是團結還是放棄:五年後,中國#Metoo新一頁帶來的策略難題

這種悄然發生的策略變化,是一個頑固的性別權力結構下的女權運動所要遭遇的必然。

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婦女在一個食品攤位的臨時帳篷裡。圖:Stringer/Reuters/達志影像

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婦女在一個食品攤位的臨時帳篷裡。圖:Stringer/Reuters/達志影像

金雲森

刊登於 2023-05-17

#金雲森#中國#評論#女權主義

金雲森,中國女權運動研究者

2023年4月,「一頁folio」編輯範新、青年作家宗城、編劇史航等文化界人士接連被多名女性指控性騷擾,掀起了#Metoo運動在中國文化界的又一波浪潮。距離#Metoo運動在中國開始的標誌性事件——北航羅茜茜實名舉報教授陳小武性騷擾,已過去五年時間有餘。

2018年之後,#Metoo運動的話題從未在輿論中徹底退場,這一次主要集中在所謂的「文化圈」爆發的#Metoo浪潮,無論是引發的連鎖反應,還是選擇公開發聲的受害者數目,都引人注目。或許還要補充,更讓人感到驚異的一點是,這些被指控的公衆人物以及他們背後的機構,在長久以來都保持着「女性友好」的形象,範新和其所在的一頁folio,深耕人文領域,出版多本受到市場歡迎的女性主義和性別議題書籍;宗城是公開的#Metoo運動支持者,女性主義者同樣是他自我認領的身份;史航也曾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推薦語。

五年時間裏,中國大陸公衆的性別意識、泛女權支持者對女權議題的理解、公共討論平台與討論氛圍、集體行動的約束條件,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到2023年5月中旬,議題的熱度已經明顯下降,被最多人站出指控的史航的最後一條微博(同時也是他的置頂微博),仍否認性騷擾的存在,僅對受害者不好的感受表示禮節性的歉意。

與此前相比,女權主義者對「何為性騷擾」「權力關係中有無『同意』」「何為性別權力結構」等問題的科普熱情明顯開始衰退。而另一類相關的子問題則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施害者本人的親友同事是否有「割席」的道德義務?女權男在女權運動中到底是什麼角色?以及,男性,是否還是女權團結的對象?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