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工权会总干事萧倩文︰记住每一个在城市发展中牺牲的名字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建立在生命、血汗之上,我们应该要知道或者记住他们,而不是当没有存在过。”
工业伤亡权益会总干事萧倩文。
香港 人权 劳工

2022年12月13日至16日,短短4日间,何文田加多利山、油塘东源街,葵涌货柜码头、东涌裕东路,发生4宗工伤意外——有搭棚工人从高处坠下;有工人被突然跌下的工字铁击中;有工人被气体爆炸弹飞超过10米;也有双层巴士撞向停泊路上的密斗货车及客货车。4宗意外共造成5人死亡。

“好愤怒、痛心,意外不断重复发生,感觉好无奈。”在那个星期,工业伤亡权益会(下称工权会)总干事萧倩文和她的同事,每日进出不同医院和殓房,陪伴突然丧失至亲的家属,见到一个又一个心碎的脸孔,和他们流不尽的眼泪。

其中一个去世工人的太太,去医院时仍很冷静,她不知道丈夫已经过身,直到抵达医院后发现很多人在场,才察觉事态严重,“我觉得很残忍,但又不能够不告诉她现实。”萧倩文缓缓说起在医院看到的画面。直到警察把太太带到一旁,告诉她“处理这种工业意外死亡的个案都比较复杂”,她才知道丈夫去世了。

萧倩文默默陪在太太的身旁,抱着她,叫她要好好挂念丈夫。太太觉得最痛心是丈夫来不及跟她好好道别便离开,觉得很不甘心。萧倩文安慰她,“将想对丈夫说的话都放在心里,发梦看见丈夫时便告诉他。”后来太太看到丈夫遗体,便对着遗体说“有甚么话你报梦给我知吧”。这是太太一个小小的盼望。

西九龙一个建筑地盘的工人。
西九龙一个建筑地盘的工人。

学习思念

根据劳工处数字,2017年至2021年期间,每年职业伤亡个案平均为32408宗,而平均死亡人数为238人;但是,2021年的死亡数字则高达263人,创下10年新高。

工权会是一个只有15名职员的小组织,单单在2022年间,工权会处理了约300宗工伤个案,包括约70宗死亡个案。萧倩文在工权会工作将快14年,担任总干事也3年了。在这10多年间,她见过无数痛失至亲的家属,安躺在殓房中的遗体,和突然破碎的家庭。可是那天她在医院里,抱住惊闻噩耗的太太时,依然禁不住一起流泪。

她形容这份工作,总是围绕着死亡和眼泪。

萧倩文在大学修读公共政策,本身没接触过工运,只是在其中一次实习时,到特殊学校了解复康范畴,期间发现护理员工时太长、劳损等劳工权益问题,遂自发设计问卷,向特殊学校反映护理员工作情况。

14年前,她刚毕业不久,在资讯业界工作半年,但觉得工作气氛不适合自己,于是另觅工作。当时看见工权会的招聘广告,只列明须大专毕业、懂处理简单文书,没有其他特别要求。她尤其记得在招聘广告上的相片,“只有几个同事,很纯朴,好像一个家庭”,就这样吸引了她去应征。

面试当天,坐在她面前的是时任工权会总干事陈锦康。陈锦康自80年代起担任工权会总干事,90年代争取政府立法禁止手挖沉箱,替工伤遇难家属争取权益。投身工伤权益工作30多年,广受工人、亲属、工运人士敬重。

陈锦康在面试中,和她好像朋友般聊天起来,谈起社会,也谈起劳工,竟然聊了很多个小时。面试过后,萧倩文决心到工权会工作,希望“将来可以在危难的时候帮到人”。

最初入职时,萧倩文坦言并不懂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时间回到2009年9月13日,当时仍在建筑中、位于九龙站的环球贸易广场(ICC),发生一宗严重工业意外,升降机机槽的工作平台突然不胜负荷,直坠槽底,6名在工作平台上清理杂物的工人当场惨死。

萧倩文记得,她和同事赶到医院,和家属走入停尸间,看到工人的遗体被布覆盖着,“我只敢望着那双安全鞋,不敢望整个人”。家属在她身旁痛哭,她初次接触这种场面,呆站一旁,“不懂得处理,只是站着看同事们在忙”。纵使知道自己的工作需要安慰家属,却禁不住和他们一起落泪。

“面对死亡,看到的就是苦难。”她说。

那时的萧倩文,只懂解释处理工伤索偿的程序,讲解法例,“说你要加油、要撑住,还有子女要照顾之类。”她不敢说得太多,因为怕说错话,后来她才明白,亲人离世,谁人都没法改变事实,家属只能慢慢接受,“我们能够做的,是捉紧和他们生活的那些美好片段。”

她现在常常建议家属,在家里放满离世者的相片,“就当他仍在这里一样,只不过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萧倩文与工友们在葵芳摆街展,向途人派传单宣传工业安全。
萧倩文与工友们在葵芳摆街展,向途人派传单宣传工业安全。

虽然在工作时目睹很多生离死别,但萧倩文说,直至她的母亲在2015年因病离世,她才真正理解失去至亲的痛。

她记得那个寒冷的晚上,医院外正下着大雨,她向躺在病床的母亲匆匆道别后便回家。回家后却在半夜惊醒,觉得心绪不宁,然后她接到医院来电,但已来不及见母亲最后一面。未能与母亲告别,她一直觉得很遗撼。

在那段时间,萧倩文跟同事说,她暂时处理不到死亡个案。“原来一个人面对至亲死亡的心情是这样的 ,以前我体会不到,只会说些很公式化的安慰说话。 现在才体会到那种打击有多大、伤痛有多痛”。

既然伤痛没法磨灭,不如好好学习思念。萧倩文在母亲离世后,把母亲的故事写下来,让亲友能记住那个在她回忆之中的母亲。近年,萧倩文和工权会也为意外离世的工人制作纪念册,将他们的故事、生平记录下来。“我们发现家属处理后事的时间很短暂、急促,没有时间去整理自己的情绪,也没有机会好好道别”。她也鼓励遗属将各种相处点滴、心路历程都记录下来,好让日后继续思念对方。

不过,并非每个人都愿意直面伤痛。萧倩文曾探访一名工人遗属,发现她把丈夫的遗照通通收起,因不想让儿子和他的同学看见相片而感到害怕。但萧倩文觉得,掩饰了伤痛,但伤痛不会就此消失,只带来更多遗憾。

她忆起,曾有人联络工权会,指父亲20多年前因工业意外去世,但他的家人多年来从来没有向他提及此事。他希望工权会能帮忙找到当年的资料,让他知道父亲因何离他而去。最终工权会找到当时的剪报,“对他来说,是一个好大的释怀”。

默默奉献

萧倩文在工权会10多年来见尽各种离散,当一个人静下来时,也曾感到无力;加上几年前,她的孩子出生后,她更觉得欠缺时间陪伴家人,曾考虑辞职。“有一次在蓝田放工,买了𩠌菜,回家途中突然间收到电话,于是带着𩠌菜去医院处理个案。回家那刻真是觉得很崩溃、很辛苦。”

正当她困惑之际,在工权会和她并肩10年的总干事陈锦康却突然中风,于是萧倩文接手他的工作。那一刻她没有感到矛盾,只想一心一意做好这件事,“我觉得我要还一些债和情,陈生多年来都对我们很好,在这个时间不能离他而去”。当时她以为陈锦康一段时间后就会复康过来,但在她接替总干事工作不久后,陈锦康便撒手人寰。

对萧倩文而言,陈锦康影响了她一生。陈锦康自1983年加入当时的基督教工业委员会,担任工伤组义工。工伤组后来发展成工权会,陈锦康随后担任工权会总干事。30多年间,每当有工伤意外发生,总会看见“康仔”的身影,在现场安抚家属,协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向雇主争取工伤权益。

萧倩文自入职以来,便跟着他一起工作、开会。这位一生为工伤工人、遗属权益奔走劳碌的工运斗士,是萧倩文的眼中“严师”。萧倩文最记得他的严格和一丝不苟——当年和他一起处理工业意外个案,到医院等候家属,等了好一段时间,萧倩文觉得肚饿,便拿出带来的面包,结果却被陈锦康训斥“家属都未吃,你吃甚么?”

工业伤亡权益会总干事萧倩文与同事开会。
工业伤亡权益会总干事萧倩文与同事开会。

萧倩文现站在他的位置,才明白在处理好个案、安抚到家属前,是不会感到肚饿的。2022年9月,观塘安达臣道发生天秤倒塌事故,酿成3死6伤,萧倩文早餐也来不及吃,就赶到事故现场,在地盘上站了8个小时。其后她一直忙碌了好几天,也没有胃口吃饭。她那时只想喝啤酒,就如陈锦康生前那样。

回想和陈锦康生前的相处点滴,萧倩文笑说,“他严厉之余,也有温柔的一面,他很怕别人哭的,只要一哭他便会收口。”他也很关怀同事,同事家里发生了甚么事,他都会关心。

陈锦康于2019年突然离世,萧倩文在这段时间很迷失。她回想起陈锦康在工权会付出了半生,默默为工人、亲属奉献,直到离世前,念兹在兹仍是工人的权益。正是这种舍己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改变了她的生命,她从而找到了信仰。“为甚么他可以在这里付上他的人生?我觉得这个力量太大了,唯一解释就是上帝感召,他展现的是基督精神。”

萧倩文在陈锦康身上感受最深的,是应该要做的事,就要毫无保留地去做。“以工人、家属权益为首要,是我一直相信的事。”

信仰使她学懂谦卑,她自问学识不高,口才不算了得,工作上有很多不足,但她相信,“上帝差遣你去做某件事,是因为你有能力,你做得到。”她觉得在陈锦康手上接过这份使命,可能也是上帝的旨意。

不要遗忘

为遇难工人设立“工殇纪念碑”,在碑上刻上每一个有血有肉的名字,是陈锦康争取半生的宏愿。

香港现存关于工伤受难者的纪念碑或牌匾有3个。第一个是悼念万宜水库兴建期间5名工人殉职的“万宜水库纪念碑”。当时兴建水库历时7年,由4间外国公司负责,最后只有意大利公司于1978年9月立下石碑,现置于万宜水库东坝。

第二个是悼念赤𫚭角机场兴建时49名工人殉职的“香港工人死难纪念碑”,置于汀九的香港机场核心展览中心外。第三个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世界工作安全健康日”纪念牌匾,该牌匾原本放在科学馆的“职业安全展览厅”中 ,后来被迁往至更偏远的青衣职安健学院,市民鲜少接触得到。上述两个纪念碑/牌匾则由政府设立。

工权会在90年代已极力争取港府订立工殇纪念日和工殇纪念碑,并于每年4月28日举办游行和集会,但政府一直置若罔闻。萧倩文指政府以往曾称工殇纪念碑很负面,不符合香港旅游城市的形象,近年更“连回应都没有,只表示知道我们的意见”,这反映政府如何看待工人的生命。

“连一个有名的纪念碑都没有,代表的是不重视。如果我们视工人为殉职,为建设城市而牺牲,他们是一定值得有名有姓。”她说。

工业伤亡权益会会址的走廊墙上﹐贴上了多年来为工人维权的新闻报道。
工业伤亡权益会会址的走廊墙上﹐贴上了多年来为工人维权的新闻报道。

2022年是工权会成立40周年,他们在展览上展出的“工殇地图”,列出了300多个在这城市建设中牺牲的工人名字,以及关于殉职工人的报导。地图上的标记布满全港,每一个标记都代表着一个生命,和一个破碎的家庭;这些标记就在社会上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可能在你我身处的大厦,或每天经过的道路上。萧倩文希望社会不要遗忘,“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建立在生命、血汗之上,我们应该要知道或者记住他们,而不是当没有存在过。”

疫情关系,2022年的4月28日,工权会只能改为以流动方式进行工殇纪念日活动。他们邀请途人向自制的纪念碑献花,但这个只得数人举办的活动,同样遇到警方阻挠。警方全程监视录影,10多个警员全程戒备。

过往,每年出席集会发言的工权会第一任总干事、前职工盟秘书长李卓人,今日因国安法身陷囹圄;多年来与工权会一同争取劳工权益的职工盟,于国安法实施后、一年多前宣布解散,属下工会亦面临会员退会、解散,或因压力转趋低调。

失去这些多年战友 ,萧倩文坦言感觉“好空虚”,“现在要单打独斗。工会的人去了不同角落,这件事是很伤感”。 2022年的五一劳动节,她看不到职工盟、工会的旗帜在街头飘扬,也听不到李卓人为工人声嘶力竭地叫喊,“觉得好唏嘘,不知怎样形容才最贴切”。

萧倩文直言,社会上少了劳工团体,最大损失的一定是工人——失去了工会,工人难以知道自己的权益,即使知道也无办法壮大,“只得一个人去发声,而没有集体的声音。没有了工会,工人就好像散沙。”

生命何价

街头上失去了战友的身影,议会内亦是如此。

2022年5月,政府刊宪修订《工厂及工业经营条例》及《职业安全及健康条例》,并将条例草案提交立法会审议。这两条规管职安情况的条例,均超过20年未有修订罚则。

根据现行条例,持责者如被定罪,最高罚款额为50万港元及最高监禁 12个月。
政府这次提交的修订条例草案,建议可公诉罪行的最高刑责升至罚款1000万元及监禁两年,亦将检控期由半年延长至1年。

刊宪数个月后的9月7日,秀茂坪安达臣道一个地盘里,有一个重达65吨的天秤突然倒塌,压毁地盘内多个货柜改装而成的办公室,事件最终酿成3死6伤。

2022年9月7日,香港秀茂坪安达臣道地盘一个重达65吨的天秤突然倒塌,压毁地盘内多个货柜改装而成的办公室。
2022年9月7日,香港秀茂坪安达臣道地盘一个重达65吨的天秤突然倒塌,压毁地盘内多个货柜改装而成的办公室。

事件在社会引起轰动。《明报》翻查2018年至2022年8月劳工处的新闻公布,统计89宗共酿成95死的工业意外法庭裁决,共有170次定罪,平均罚款是7.39万港元,77%是罚款10万港元以下;无人被判处最高刑罚,只有一名雇员曾被判监两周。劳工处则回复《明报》指2017至2021年间曾29次就刑罚提上诉或覆核,惟经律政司考虑后,部分放弃覆核申请,而最终无个案进行覆核聆讯。

政府亦对天秤倒塌事件表示高度关注,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表示会聘请独立专家调查事件,并将巡查全港天秤地盘。行政长官李家超则于事件后指,希望立法会尽快审议和通过条例修订,加强刑罚阻吓力。

萧倩文原以为这一场工伤事故得到广泛关注,条例修订能够在议会内顺利审议通过。但事实上,即使在“完善选举制度”后建制派主导了新一届立法会,条例草案一旦涉及到商界利益,就引起商界议员不满。他们认为草案将罚款定得太高,中小企业会因此破产;其中担任建筑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的立法会议员陈曼琪,更在会议途中离场抗议,随后有4名议员附和离场。

条例修订至今仍未能通过,萧倩文指是因为立法会议员“一直拉布”,“我觉得是各怀鬼胎,只是维护自己利益,便继续牺牲工人。为甚么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会违例,而不是去改善安全情况?”她觉得这些议员很冷漠,条例修订在立法会拖了4个月,期间不断有工业意外发生,“究竟他们的良心在那里呢?”

发生天秤倒塌事故的地盘承建商“精进建筑”,前年亦曾涉及一宗致命工业意外,被罚款1.3万元,而5个月后,“精进建筑”获香港房屋协会(房协)批出这个安达臣道工程项目。天秤事故发生3个月后的12月14日,油塘东源街地盘一名工人清拆工字铁期间,被塌下的工字铁压住,送院抢救不治。这个地盘的承建商,亦是“精进建筑”。

萧倩文当日在医院,就是抱着这名殉职工人的太太流泪。

尖沙咀一个地盘外有关于工业安全的标语。
尖沙咀一个地盘外有关于工业安全的标语。

坚持下去

1986年,葵涌马可硝皮厂爆炸,导致13名工人死亡,其后政府立例规管危险化学品。90年代,大量手挖沉箱工人吸入石粉可能引发肺尘埃沉着病(肺积尘),而1995年西环士美菲路沉箱意外,两名工人更惨遭活埋,在陈锦康积极推动下,政府终禁止手挖沉箱。2012年九龙站擎天半岛发生飞棚意外,一名工人搭棚维修冷气期间堕楼死亡,至2021年政府终规定建筑物须设置足够的进出途径,以供保养及维修其外部建筑构件。

萧倩文形容,每一次政府对职业安全的改善,都是“用工人的鲜血换来的”。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她说自己不是会思考得太长远的人,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但是坚持下去就没有问题”。

“我们要有一个强大的心去应付突如其来的意外,我会继续站工人、家属的一方,和他们同行。寄望家属能够在困难中重新出发,寄望无助的工人能够重新站起来。寄望所有弱势、困难的人都能够得到力量。这一件事永远不变。”

萧倩文现在较少在梦中见到陈锦康了。在她的座位对面,仍然贴着陈锦康的相片,相片中的“康仔”笑得开怀。座位一旁,则放满她和母亲的合照。在背后一个个厚重的文件和资料夹中间,写着“坚持”两个字。

读者评论 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高低永远取决于这个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他们的幸福程度

  2. 感謝堅持為工人爭取權益的人與團體

  3. 任何權利都是「鬥爭」而來的,「工人」在組織能力、知識能力往往不足,維權也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感謝有這些值得尊敬的人幫助不被關注、處於社會底層的工人去爭取屬於他們的權益。

  4. 十分贊成設立「工殤紀念碑」。
    我甚至認為應該更進一步,當建築工人因工致死,應該在建築物/大廈刻上工人名字以作紀念。
    既然工權會多年來向政府爭取均未有進展,會否考慮在網上建設「電子互動地圖」,記錄遇難工人。
    製作方法可參考 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鄺智文開發的「香港保衛戰」電子互動地圖。
    參考資料:「1941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計劃」
    https://digital.lib.hkbu.edu.hk/1941hkbattle/zht/map.php

  5. 國際城市 旅遊城市 每次看到這些報導也很唏噓

  6. 世界因為有你們而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