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記住每一個在城市發展中犧牲的名字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建立在生命、血汗之上,我們應該要知道或者記住他們,而不是當沒有存在過。」
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
香港 人權 勞工

2022年12月13日至16日,短短4日間,何文田加多利山、油塘東源街,葵涌貨櫃碼頭、東涌裕東路,發生4宗工傷意外——有搭棚工人從高處墜下;有工人被突然跌下的工字鐵擊中;有工人被氣體爆炸彈飛超過10米;也有雙層巴士撞向停泊路上的密斗貨車及客貨車。4宗意外共造成5人死亡。

「好憤怒、痛心,意外不斷重複發生,感覺好無奈。」在那個星期,工業傷亡權益會(下稱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和她的同事,每日進出不同醫院和殮房,陪伴突然喪失至親的家屬,見到一個又一個心碎的臉孔,和他們流不盡的眼淚。

其中一個去世工人的太太,去醫院時仍很冷靜,她不知道丈夫已經過身,直到抵達醫院後發現很多人在場,才察覺事態嚴重,「我覺得很殘忍,但又不能夠不告訴她現實。」蕭倩文緩緩說起在醫院看到的畫面。直到警察把太太帶到一旁,告訴她「處理這種工業意外死亡的個案都比較複雜」,她才知道丈夫去世了。

蕭倩文默默陪在太太的身旁,抱着她,叫她要好好掛念丈夫。太太覺得最痛心是丈夫來不及跟她好好道別便離開,覺得很不甘心。蕭倩文安慰她,「將想對丈夫說的話都放在心裏,發夢看見丈夫時便告訴他。」後來太太看到丈夫遺體,便對着遺體說「有甚麼話你報夢給我知吧」。這是太太一個小小的盼望。

西九龍一個建築地盤的工人。
西九龍一個建築地盤的工人。

學習思念

根據勞工處數字,2017年至2021年期間,每年職業傷亡個案平均為32408宗,而平均死亡人數為238人;但是,2021年的死亡數字則高達263人,創下10年新高。

工權會是一個只有15名職員的小組織,單單在2022年間,工權會處理了約300宗工傷個案,包括約70宗死亡個案。蕭倩文在工權會工作將快14年,擔任總幹事也3年了。在這10多年間,她見過無數痛失至親的家屬,安躺在殮房中的遺體,和突然破碎的家庭。可是那天她在醫院裏,抱住驚聞噩耗的太太時,依然禁不住一起流淚。

她形容這份工作,總是圍繞着死亡和眼淚。

蕭倩文在大學修讀公共政策,本身沒接觸過工運,只是在其中一次實習時,到特殊學校了解復康範疇,期間發現護理員工時太長、勞損等勞工權益問題,遂自發設計問卷,向特殊學校反映護理員工作情況。

14年前,她剛畢業不久,在資訊業界工作半年,但覺得工作氣氛不適合自己,於是另覓工作。當時看見工權會的招聘廣告,只列明須大專畢業、懂處理簡單文書,沒有其他特別要求。她尤其記得在招聘廣告上的相片,「只有幾個同事,很純樸,好像一個家庭」,就這樣吸引了她去應徵。

面試當天,坐在她面前的是時任工權會總幹事陳錦康。陳錦康自80年代起擔任工權會總幹事,90年代爭取政府立法禁止手挖沉箱,替工傷遇難家屬爭取權益。投身工傷權益工作30多年,廣受工人、親屬、工運人士敬重。

陳錦康在面試中,和她好像朋友般聊天起來,談起社會,也談起勞工,竟然聊了很多個小時。面試過後,蕭倩文決心到工權會工作,希望「將來可以在危難的時候幫到人」。

最初入職時,蕭倩文坦言並不懂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時間回到2009年9月13日,當時仍在建築中、位於九龍站的環球貿易廣場(ICC),發生一宗嚴重工業意外,升降機機槽的工作平台突然不勝負荷,直墜槽底,6名在工作平台上清理雜物的工人當場慘死。

蕭倩文記得,她和同事趕到醫院,和家屬走入停屍間,看到工人的遺體被布覆蓋着,「我只敢望着那雙安全鞋,不敢望整個人」。家屬在她身旁痛哭,她初次接觸這種場面,呆站一旁,「不懂得處理,只是站着看同事們在忙」。縱使知道自己的工作需要安慰家屬,卻禁不住和他們一起落淚。

「面對死亡,看到的就是苦難。」她說。

那時的蕭倩文,只懂解釋處理工傷索償的程序,講解法例,「說你要加油、要撐住,還有子女要照顧之類。」她不敢說得太多,因為怕說錯話,後來她才明白,親人離世,誰人都沒法改變事實,家屬只能慢慢接受,「我們能夠做的,是捉緊和他們生活的那些美好片段。」

她現在常常建議家屬,在家裏放滿離世者的相片,「就當他仍在這裏一樣,只不過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蕭倩文與工友們在葵芳擺街展,向途人派傳單宣傳工業安全。
蕭倩文與工友們在葵芳擺街展,向途人派傳單宣傳工業安全。

雖然在工作時目睹很多生離死別,但蕭倩文說,直至她的母親在2015年因病離世,她才真正理解失去至親的痛。

她記得那個寒冷的晚上,醫院外正下着大雨,她向躺在病床的母親匆匆道別後便回家。回家後卻在半夜驚醒,覺得心緒不寧,然後她接到醫院來電,但已來不及見母親最後一面。未能與母親告別,她一直覺得很遺撼。

在那段時間,蕭倩文跟同事說,她暫時處理不到死亡個案。「原來一個人面對至親死亡的心情是這樣的 ,以前我體會不到,只會說些很公式化的安慰說話。 現在才體會到那種打擊有多大、傷痛有多痛」。

既然傷痛沒法磨滅,不如好好學習思念。蕭倩文在母親離世後,把母親的故事寫下來,讓親友能記住那個在她回憶之中的母親。近年,蕭倩文和工權會也為意外離世的工人製作紀念冊,將他們的故事、生平記錄下來。「我們發現家屬處理後事的時間很短暫、急促,沒有時間去整理自己的情緒,也沒有機會好好道別」。她也鼓勵遺屬將各種相處點滴、心路歷程都記錄下來,好讓日後繼續思念對方。

不過,並非每個人都願意直面傷痛。蕭倩文曾探訪一名工人遺屬,發現她把丈夫的遺照通通收起,因不想讓兒子和他的同學看見相片而感到害怕。但蕭倩文覺得,掩飾了傷痛,但傷痛不會就此消失,只帶來更多遺憾。

她憶起,曾有人聯絡工權會,指父親20多年前因工業意外去世,但他的家人多年來從來沒有向他提及此事。他希望工權會能幫忙找到當年的資料,讓他知道父親因何離他而去。最終工權會找到當時的剪報,「對他來說,是一個好大的釋懷」。

默默奉獻

蕭倩文在工權會10多年來見盡各種離散,當一個人靜下來時,也曾感到無力;加上幾年前,她的孩子出生後,她更覺得欠缺時間陪伴家人,曾考慮辭職。「有一次在藍田放工,買了餸菜,回家途中突然間收到電話,於是帶着餸菜去醫院處理個案。回家那刻真是覺得很崩潰、很辛苦。」

正當她困惑之際,在工權會和她並肩10年的總幹事陳錦康卻突然中風,於是蕭倩文接手他的工作。那一刻她沒有感到矛盾,只想一心一意做好這件事,「我覺得我要還一些債和情,陳生多年來都對我們很好,在這個時間不能離他而去」。當時她以為陳錦康一段時間後就會復康過來,但在她接替總幹事工作不久後,陳錦康便撒手人寰。

對蕭倩文而言,陳錦康影響了她一生。陳錦康自1983年加入當時的基督教工業委員會,擔任工傷組義工。工傷組後來發展成工權會,陳錦康隨後擔任工權會總幹事。30多年間,每當有工傷意外發生,總會看見「康仔」的身影,在現場安撫家屬,協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向僱主爭取工傷權益。

蕭倩文自入職以來,便跟着他一起工作、開會。這位一生為工傷工人、遺屬權益奔走勞碌的工運鬥士,是蕭倩文的眼中「嚴師」。蕭倩文最記得他的嚴格和一絲不苟——當年和他一起處理工業意外個案,到醫院等候家屬,等了好一段時間,蕭倩文覺得肚餓,便拿出帶來的麵包,結果卻被陳錦康訓斥「家屬都未吃,你吃甚麼?」

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與同事開會。
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與同事開會。

蕭倩文現站在他的位置,才明白在處理好個案、安撫到家屬前,是不會感到肚餓的。2022年9月,觀塘安達臣道發生天秤倒塌事故,釀成3死6傷,蕭倩文早餐也來不及吃,就趕到事故現場,在地盤上站了8個小時。其後她一直忙碌了好幾天,也沒有胃口吃飯。她那時只想喝啤酒,就如陳錦康生前那樣。

回想和陳錦康生前的相處點滴,蕭倩文笑說,「他嚴厲之餘,也有溫柔的一面,他很怕別人哭的,只要一哭他便會收口。」他也很關懷同事,同事家裏發生了甚麼事,他都會關心。

陳錦康於2019年突然離世,蕭倩文在這段時間很迷失。她回想起陳錦康在工權會付出了半生,默默為工人、親屬奉獻,直到離世前,念茲在茲仍是工人的權益。正是這種捨己為人、不求回報的精神,改變了她的生命,她從而找到了信仰。「為甚麼他可以在這裏付上他的人生?我覺得這個力量太大了,唯一解釋就是上帝感召,他展現的是基督精神。」

蕭倩文在陳錦康身上感受最深的,是應該要做的事,就要毫無保留地去做。「以工人、家屬權益為首要,是我一直相信的事。」

信仰使她學懂謙卑,她自問學識不高,口才不算了得,工作上有很多不足,但她相信,「上帝差遣你去做某件事,是因為你有能力,你做得到。」她覺得在陳錦康手上接過這份使命,可能也是上帝的旨意。

不要遺忘

為遇難工人設立「工殤紀念碑」,在碑上刻上每一個有血有肉的名字,是陳錦康爭取半生的宏願。

香港現存關於工傷受難者的紀念碑或牌匾有3個。第一個是悼念萬宜水庫興建期間5名工人殉職的「萬宜水庫紀念碑」。當時興建水庫歷時7年,由4間外國公司負責,最後只有意大利公司於1978年9月立下石碑,現置於萬宜水庫東壩。

第二個是悼念赤鱲角機場興建時49名工人殉職的「香港工人死難紀念碑」,置於汀九的香港機場核心展覽中心外。第三個是一個沒有名字的「世界工作安全健康日」紀念牌匾,該牌匾原本放在科學館的「職業安全展覽廳」中 ,後來被遷往至更偏遠的青衣職安健學院,市民鮮少接觸得到。上述兩個紀念碑/牌匾則由政府設立。

工權會在90年代已極力爭取港府訂立工殤紀念日和工殤紀念碑,並於每年4月28日舉辦遊行和集會,但政府一直置若罔聞。蕭倩文指政府以往曾稱工殤紀念碑很負面,不符合香港旅遊城市的形象,近年更「連回應都沒有,只表示知道我們的意見」,這反映政府如何看待工人的生命。

「連一個有名的紀念碑都沒有,代表的是不重視。如果我們視工人為殉職,為建設城市而犧牲,他們是一定值得有名有姓。」她說。

工業傷亡權益會會址的走廊牆上﹐貼上了多年來為工人維權的新聞報道。
工業傷亡權益會會址的走廊牆上﹐貼上了多年來為工人維權的新聞報道。

2022年是工權會成立40週年,他們在展覽上展出的「工殤地圖」,列出了300多個在這城市建設中犧牲的工人名字,以及關於殉職工人的報導。地圖上的標記佈滿全港,每一個標記都代表着一個生命,和一個破碎的家庭;這些標記就在社會上每個人的生活之中,可能在你我身處的大廈,或每天經過的道路上。蕭倩文希望社會不要遺忘,「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建立在生命、血汗之上,我們應該要知道或者記住他們,而不是當沒有存在過。」

疫情關係,2022年的4月28日,工權會只能改為以流動方式進行工殤紀念日活動。他們邀請途人向自製的紀念碑獻花,但這個只得數人舉辦的活動,同樣遇到警方阻撓。警方全程監視錄影,10多個警員全程戒備。

過往,每年出席集會發言的工權會第一任總幹事、前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今日因國安法身陷囹圄;多年來與工權會一同爭取勞工權益的職工盟,於國安法實施後、一年多前宣布解散,屬下工會亦面臨會員退會、解散,或因壓力轉趨低調。

失去這些多年戰友 ,蕭倩文坦言感覺「好空虛」,「現在要單打獨鬥。工會的人去了不同角落,這件事是很傷感」。 2022年的五一勞動節,她看不到職工盟、工會的旗幟在街頭飄揚,也聽不到李卓人為工人聲嘶力竭地叫喊,「覺得好唏噓,不知怎樣形容才最貼切」。

蕭倩文直言,社會上少了勞工團體,最大損失的一定是工人——失去了工會,工人難以知道自己的權益,即使知道也無辦法壯大,「只得一個人去發聲,而沒有集體的聲音。沒有了工會,工人就好像散沙。」

生命何價

街頭上失去了戰友的身影,議會內亦是如此。

2022年5月,政府刊憲修訂《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及《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並將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這兩條規管職安情況的條例,均超過20年未有修訂罰則。

根據現行條例,持責者如被定罪,最高罰款額為50萬港元及最高監禁 12個月。
政府這次提交的修訂條例草案,建議可公訴罪行的最高刑責升至罰款1000萬元及監禁兩年,亦將檢控期由半年延長至1年。

刊憲數個月後的9月7日,秀茂坪安達臣道一個地盤裏,有一個重達65噸的天秤突然倒塌,壓毀地盤內多個貨櫃改裝而成的辦公室,事件最終釀成3死6傷。

2022年9月7日,香港秀茂坪安達臣道地盤一個重達65噸的天秤突然倒塌,壓毀地盤內多個貨櫃改裝而成的辦公室。
2022年9月7日,香港秀茂坪安達臣道地盤一個重達65噸的天秤突然倒塌,壓毀地盤內多個貨櫃改裝而成的辦公室。

事件在社會引起轟動。《明報》翻查2018年至2022年8月勞工處的新聞公布,統計89宗共釀成95死的工業意外法庭裁決,共有170次定罪,平均罰款是7.39萬港元,77%是罰款10萬港元以下;無人被判處最高刑罰,只有一名僱員曾被判監兩週。勞工處則回覆《明報》指2017至2021年間曾29次就刑罰提上訴或覆核,惟經律政司考慮後,部分放棄覆核申請,而最終無個案進行覆核聆訊。

政府亦對天秤倒塌事件表示高度關注,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會聘請獨立專家調查事件,並將巡查全港天秤地盤。行政長官李家超則於事件後指,希望立法會盡快審議和通過條例修訂,加強刑罰阻嚇力。

蕭倩文原以為這一場工傷事故得到廣泛關注,條例修訂能夠在議會內順利審議通過。但事實上,即使在「完善選舉制度」後建制派主導了新一屆立法會,條例草案一旦涉及到商界利益,就引起商界議員不滿。他們認為草案將罰款定得太高,中小企業會因此破產;其中擔任建築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的立法會議員陳曼琪,更在會議途中離場抗議,隨後有4名議員附和離場。

條例修訂至今仍未能通過,蕭倩文指是因為立法會議員「一直拉布」,「我覺得是各懷鬼胎,只是維護自己利益,便繼續犧牲工人。為甚麼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會違例,而不是去改善安全情況?」她覺得這些議員很冷漠,條例修訂在立法會拖了4個月,期間不斷有工業意外發生,「究竟他們的良心在那裏呢?」

發生天秤倒塌事故的地盤承建商「精進建築」,前年亦曾涉及一宗致命工業意外,被罰款1.3萬元,而5個月後,「精進建築」獲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批出這個安達臣道工程項目。天秤事故發生3個月後的12月14日,油塘東源街地盤一名工人清拆工字鐵期間,被塌下的工字鐵壓住,送院搶救不治。這個地盤的承建商,亦是「精進建築」。

蕭倩文當日在醫院,就是抱着這名殉職工人的太太流淚。

尖沙咀一個地盤外有關於工業安全的標語。
尖沙咀一個地盤外有關於工業安全的標語。

堅持下去

1986年,葵涌馬可硝皮廠爆炸,導致13名工人死亡,其後政府立例規管危險化學品。90年代,大量手挖沉箱工人吸入石粉可能引發肺塵埃沉着病(肺積塵),而1995年西環士美菲路沉箱意外,兩名工人更慘遭活埋,在陳錦康積極推動下,政府終禁止手挖沉箱。2012年九龍站擎天半島發生飛棚意外,一名工人搭棚維修冷氣期間墮樓死亡,至2021年政府終規定建築物須設置足夠的進出途徑,以供保養及維修其外部建築構件。

蕭倩文形容,每一次政府對職業安全的改善,都是「用工人的鮮血換來的」。

這個世界會變好嗎?她說自己不是會思考得太長遠的人,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是堅持下去就沒有問題」。

「我們要有一個強大的心去應付突如其來的意外,我會繼續站工人、家屬的一方,和他們同行。寄望家屬能夠在困難中重新出發,寄望無助的工人能夠重新站起來。寄望所有弱勢、困難的人都能夠得到力量。這一件事永遠不變。」

蕭倩文現在較少在夢中見到陳錦康了。在她的座位對面,仍然貼着陳錦康的相片,相片中的「康仔」笑得開懷。座位一旁,則放滿她和母親的合照。在背後一個個厚重的文件和資料夾中間,寫着「堅持」兩個字。

讀者評論 7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高低永远取决于这个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他们的幸福程度

  2. 感謝堅持為工人爭取權益的人與團體

  3. 任何權利都是「鬥爭」而來的,「工人」在組織能力、知識能力往往不足,維權也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感謝有這些值得尊敬的人幫助不被關注、處於社會底層的工人去爭取屬於他們的權益。

  4. 十分贊成設立「工殤紀念碑」。
    我甚至認為應該更進一步,當建築工人因工致死,應該在建築物/大廈刻上工人名字以作紀念。
    既然工權會多年來向政府爭取均未有進展,會否考慮在網上建設「電子互動地圖」,記錄遇難工人。
    製作方法可參考 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鄺智文開發的「香港保衛戰」電子互動地圖。
    參考資料:「1941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計劃」
    https://digital.lib.hkbu.edu.hk/1941hkbattle/zht/map.php

  5. 國際城市 旅遊城市 每次看到這些報導也很唏噓

  6. 世界因為有你們而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