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好奇,一篇报导背后,记者与编辑经历了哪些思考与取舍?全新上线的会员限定新闻信《走进编辑室》,邀请你走入幕后,一览记者手记、新闻观察与未曝光的故事。现在加入畅读会员,首年限时 9 折,解锁更多会员专属内容。
7月29日,英国首相施纪贤(Keir Starmer)紧急召开内阁会议,经历一个半小时后发布正式声明,宣示除非以色列政府在未来一个月让两国和平方案步上正轨,否则英国政府预计于9月联合国大会当中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
由于法国政府亦已宣布将于9月联合国大会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倘若英国政府如期实现承诺,意味著世界七大工业国(G7)中承认巴勒斯坦地位的国家总数将从零跳升至二。英法两国将加入联合国其他147个成员国的行列,而同时,俄罗斯和中国则早在三十余年前就已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英法两国此举将使得美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唯一仍拒绝承认的常任理事国。
对于此一发展,英国多家媒体报导都触及同一个问题:这主要是象征性的举措吗?抑或具有实质意义?事实上,于去年选前,施纪贤领导的工党发布政纲,早已表态认为巴勒斯坦取得国家地位是“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因而承诺将会认可巴勒斯坦,但必须“有助于新一波的和平进程”,而非只具有象征性。
而工党政府之所以未在上任第一年就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其对外说明的理由正是时机不对。举例而言,外交大臣David Lammy普遍被认为私下立场更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权利,近期也在公开发言中多次使用比首相更强烈的语言谴责以色列军方在加沙的行为,包含表示射杀寻找食物的饥民让他感到“恶心”。但即使是他向媒体说明政府立场时,迟至上周仍重复“时候未到”的官方说法:“我们说希望承认国家地位是(和平)进程的一部分,但现在这个进程不存在,只有混乱与冲突,对国家地位的承认仍无法被附挂于任何进程之上。”
那么,这段时间之内,是什么让施纪贤政府改变立场呢?具体而言,英法等国政府又希望借此达成什么?

调转顺序,以承认国家地位推进两国和平协商
上周,法国总统马克宏(Emmanuel Macron)率先表态“已决定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将于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宣布”,并未附带任何条件。相较之下,英国政府的声明中仍设定了一些条件:英国将在9月联合国大会前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除非以色列政府采取实质步骤,终止加沙令人发指的事态,且承诺投入长期永续的和平,包含允许联合国立即重启加沙人道援助、以求中止饥荒,并同意停火协定,且清楚表示不会在约旦河西岸有任何并吞之举”。
换言之,英国政府至少在理论上仍留有转圜空间,但前提是以色列政府必须在未来六周内开始解决加沙人道危机,并且自行实质重启两国和平方案协商。就此,相较于外交大臣上周仍表示因为和平进程尚未启动,所以尚且无法将承认国家地位整合到和平进程当中,英国政府现在的立场已经转变,决定调转顺序,改以承认国家地位来启动新一波和平进程。
这样的策略也符合超过五十位英国前高阶外交官上周的公开呼吁。在7月23日,面对加沙饥荒危机日益严重,这些前外交官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没有任何双边‘和平进程’会自行出现”,其他政府必须促成此一进程的启动,而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正是“打破致命现况的第一步奠基之举”,确保在任何方案中巴勒斯坦人民自决权利“不仅不容协商,而且是必要元素”。
在英法两国做出此一决定前,也有其他评论者认为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有助于和平进程的展开。比如重要外交评论刊物《Foreign Affairs》就在7月15日刊登两名美国中东外交政策学者Marc Lynch和Shibley Telhami的投书,认为新一波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的浪潮可以用于否定以色列当前政策,进而使得“以色列抵挡有意义国际压力的防火墙崩毁”。更重要的是,这有机会让关于以巴关系的对话重回国际法的框架,确认相关协商应以尊重主权与自决权为前提──但他们也示警,承认本身不是目的,而应以国际法对国家的规范框架为出发点,运用外交压力对以色列政府提出具体的行动要求。
在法国起头之后,英国政府已经可以确保自己不会是单独行动。于此同时,施纪贤向来不愿得罪特朗普,而法国承认巴勒斯坦之举尽管不会受到特朗普赞同,但特朗普反应比预期“和缓”,并未痛斥其非,只是嘲讽其“不重要”、“毫无分量”。这很可能也给了施纪贤希望,于是趁特朗普周一参访苏格兰度假时提出此一选项,获得特朗普公开表示“不介意”、“没有意见”。隔日一早,施纪贤即召开内阁会议,确认了新的政策规划。

党内党外大规模支持承认巴勒斯坦,非仅来自左翼
毕竟,施纪贤也饱受来自党内和社会上各界的压力,且这些压力绝非只来自最为强调巴勒斯坦人民权利、对以色列政府批判最深的传统左翼而已。压力如此之大,让政治专业媒体Politico在英国改变政策的前一日专文讨论施纪贤的困境,标题正是:“施纪贤对加沙的谨慎作风让他备受孤立”,引述多名资深工党议员私下表示党团不可能接受承认国家地位以外的选项。
据《卫报》上周独家报导,在施纪贤自己的内阁之内,这两周内包含副首相、内政大臣、司法大臣等资深成员都私下向首相表示应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而向来对施纪贤忠诚、且被认为是未来代表工党内偏右派系角逐大位热门人选的卫生大臣Wes Streeting更于本周公开发言,表态应“立即”承认巴勒斯坦,而内阁部长这样超出政府官方立场的公开表态已经可以说是游走在英国政治常规边缘。Streeting选区内有相当数量的年轻选民和穆斯林选民,于去年的选举中仅以五百余票险胜主打巴勒斯坦议题的独立候选人,因此更需要让选民看见他的立场。
而近日,在各大报纸多日刊载加沙儿童瘦弱见骨的照片之后,包含英格兰国教会约克大主教Stephen Cottrell也于前外交官们寄出公开信的同日发表声明,“以上帝之名”谴责以色列军方“对人类性命和尊严的野蛮侵害”,是“严重的罪恶”,呼吁“立即采取行动”以确保能展开协商、企及“长久且正义的和平”──约克大主教是英格兰国教会的第二把手,而国教会目前最高领导人辞职后依然悬缺,所以也是英格兰现职最高阶的宗教领导人。
在议会内,跨党派国会议员本周也联名公开要求政府“立即”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迅速累积超过250名国会议员参与,约占全体议员的40%,而在工党内部也有多位资深议员表态,除了属于传统左翼、与首相素来不睦的领袖人物以外,也包含其他普遍被归类为党内主流或中间派的议员,比如曾于前次工党政府任职、现任商业委员会的主席Liam Byrne即是一例。
在7月25日,跨党派组成的下议院外交委员会也发布报告,虽然无法取得依照惯例取得共识,但仍以6-2的票数通过应“在还存在有一个巴勒斯坦可供承认的时候”立即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因为“经验告诉我们所谓完美的时机并不存在,回望过去反而能找到许多早该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的时机”。反对的两票都来自保守党,支持的票数则来自工党和自由民主党。

两面不讨好?来自不同立场的批评声音
其实,自由民主党领导层在立场上又比工党走得更远。施纪贤发表新政策之后,第三大党自由民主党、传统上被认为在工党之右的党魁Ed Davey立刻在推特/X上发表评论,认为施纪贤政府这么做依然不够,因为巴勒斯坦人民自决权利不可剥夺,不应该附加任何条件,遑论沦为“谈判筹码”,而应该立即予以承认。同时,工党政府在若干青年或穆斯林选民较多的选区,也面临来自绿党或支持巴勒斯坦、将由前工党党魁Jeremy Corbyn领导的新左翼政党挑战,而这些阵营更长期认为施纪贤政府太过纵容以色列政府的作为,并不值得信任。
于此同时,保守党的领导人Kemi Badenoch则毫不意外地讥讽施纪贤此举只是在迎合“党内压力”,以色列总理更是无意配合,表示英法两国只是在“绥靖”或“奖励恐怖份子”。这些反应都相对可以预期,但对施纪贤而言更为麻烦的是,哈马斯人质的英国家庭也透过组织发表声明,指控政府此举等同“承认恐怖攻击是能够用于达成政治目标的正当途径”,代表家属的大律师也声明担忧这将让哈马斯更无诱因释放人质。
种种迹象显示,短期而言,施纪贤政府此一决定在国内或将两面不讨好,但至少可能让他不再继续于党内显得孤立。至于长期而言,不论从外交政策还是国内政坛的角度看来,真正决定此举成败的应仍是其对于两国协商的实质效应,是否能将国际法的规范重新带回相关协商当中。
评论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