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好奇,一篇报导背后,记者与编辑经历了哪些思考与取舍?全新上线的会员限定新闻信《走进编辑室》,邀请你走入幕后,一览记者手记、新闻观察与未曝光的故事。现在加入畅读会员,首年限时 9 折,解锁更多会员专属内容。
7月23日至29日,北京、河北、内蒙古连续遭遇强降雨,引发洪灾,目前已造成至少40人遇难。其中,北京北郊山区密云死亡28人,据报受灾严重。密云一间居住逾70名老人的养老院伤亡情况不明,引人关注。救援部门仍在搜救因灾失踪人员。
此次雨灾对于北京是非比寻常的。在密云郎房峪,气象部门录得了本轮降雨中的全市最大降水量,为573.5毫米。作为对比,北京的常年平均降水量不过是551.3毫米。
7月27日,密云水库报告了建库以来最大的入库流量,遂开闸泄洪,泄流量达到500立方米每秒。密云水库是潮白河水系一部分,泄洪后下游的天津发出洪水蓝色预警,多区要求民众远离水域、避免涉水活动。
官方发布的灾情通报显示,北京受灾地区有31处道路损毁,136个村电力中断,62条光缆损坏,1825个基站退出服务。同时,北京全市转移了80332人,其中密云、怀柔转移人口均超万人,房山也转移了近万人。
受灾害影响的不止北京一地。在临近密云的河北滦平县,强降雨引起山体滑坡,致一村落8人遇难,另有4人失联。河北其他地方据报也有人员死亡的情况。
截止到发稿时,尚未有对此次华北雨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的全面统计。
在近几十年的历史中,北京并不是会同“雨灾”、“洪灾”联系起来的地名。总体上说,中国南方气候较为湿润,北方气候偏向干燥。因此,强降水和洪灾一般和南方地区联系紧密,而同北方地区关系不大。本次灾情的发生,同大众的一般印象有别。
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防洪压力增大
中国中央气象台专家解释了此次暴雨的成因,将原因归结到大气环流和地形两方面。他表示,自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北。由于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得到输送,北方地区水汽较充分,北京周边具备强降雨反复发生的环境条件。此次有不止一个对流云团连续经过同一地区,导致强降雨长时间持续,被气象学家称为“列车效应”。另一方面,北上的气流与华北的阴山、太行山以及燕山相撞,降水在山脉的迎风侧因地形原因增量明显。

上述解释集中于短期内的气象原因,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来强降水显示出向北方扩大的趋势。同样在北京,2023年7月底至8月初,西南部的门头沟遭遇了罕见特大暴雨,导致31万人受灾。北京市气象局当时表示,那场雨是北京140年来最大降雨。随后的2024年,河北省也在7、8月报告了多次极端降水情况,一度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1年,河南发生特大暴雨,郑州地铁5号线14人淹水遇难。次年,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萧潺已经表示,中国近十年来雨带明显北扩,北方降水增多。他认为,在正常的气候演变之外,这种趋势也同全球暖化有关。
在北方降水增多趋势浮现后,早有声音提出,北方地区应当增强防汛、防涝能力,可能需要重新规划水利体系。近年来,中国政府已在北方投入资源进行防汛工程,2024年还特别提出“提升京津冀等北方地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不过,从此次灾情来看,中国北方在加强气候适应、防治过往不常见的气候灾害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即便是中心城市如北京,也存在不足之处。
山区防洪的治理困境
雨带北移以几十年为尺度。上溯到更早的历史时期,北方地区对水患并不都陌生。流经内蒙古、山西与京、津、冀的永定河,据说是由清康熙帝所赐名,之前曾被称为“无定河”,正得名于其连年泛滥的水情。
永定河是2023年遭受洪灾的门头沟区主要河流,与此次受密云水库开闸放水影响的潮白河同属海河水系。有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海河流域的大洪水,大多发生在永定河所属的南系流域,而潮白河所属的北系流域,上次发生大洪水已是1939年。受灾较为严重的太师屯镇居民对封面新闻表示,在新闻上注意到当地将有暴雨,也收到了预警短信,但从未想过当地会发生洪灾。居民称,当地的河流甚至从未漫进镇内。因此,密云、怀柔山区应对洪水的准备,明显不如门头沟、房山等永定河流域地区。

此次面临洪灾的怀柔、密云和河北滦平、兴隆等地属于华北北部边缘的山区,山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山间谷地。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导,有长期关注灾害援助的公益机构负责人称,此次洪水中最突出的灾情是山洪和中小河流洪水,而在极端暴雨中,山区内的河流容易暴涨暴落。他表示,这种洪水防范难度极大,也很容易造成断路、断电、断水等基础设施破坏。另外,近些年当地山区发展旅游业,有不少民宿直接建在山洪道上,增加了洪水溢出的风险。同时,中国“村村通”工程下修建的道路,不少都有沿河修建的水坝式路基,下埋排水涵管。在暴雨天气中,一旦杂物被冲下,堵塞涵管,容易造成路坝溃决,进一步放大了山洪危害。
有水利专家在上述报导中指出,治理山区洪水,不能单纯依赖疏浚河道加大行洪能力,而需要致力于消能和削峰。而治理有关的中小河流,需要以流域为单元推进,通过建设水库减缓山洪流速。尽管中国政府为治理中小河流提供了专项资金,但单个项目的资金只够治理一小段河道。推动以流域为单元的治理,仍是挑战所在。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山区救灾也在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往往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在洪灾中,这些脆弱人群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有专家认为,面对这种情况,不能单纯发出转移通知,而是需要专人专策,提前转移。如果接受救援的人士中有失能者,则需要至少4个救援人员接力,不能依靠家属和护工。专家表示,这次太师屯镇救人最多的是当地居民,从中长期来看,需要发展社区救援力量应对灾害。
灾害新闻失真影响公信
在此次灾情中,出现了媒体发放失真新闻的情况,对于灾害应对体系的公信力难免造成影响。
北京市政府7月28日在官方网站转发《北京日报》报导,称在密云转移人员,实现了“应转尽转”,无未联系上人员,也暂无人员伤亡。
28日晚,新华社发表了习近平、李强两人的批示,后者在批示中称密云的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要求全力搜救失联人员。随后,内地媒体才得以报导是次灾情中的死亡人数的信息。注意到这一情况的《联合早报》引述一间中国中央官媒高管的微博,称“这个披露信息的方式太让人意外了”。
尽管官方已公布存在人员伤亡,一些相关报导仍存在可信性问题。
根据《北京日报》7月29日发布的报导,密云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被困人员安全脱险,4名失能老人获得转移。然而,小红书上有用户表示,其两位长辈均在该养老院被淹死。目前,该用户账号的帖文已全数清空。根据网络广告资料,该中心接收一般老人入住,但以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护为特色。
《新京报》报导指,太师屯养老照料中心灾前有70余名老人居住,大多腿脚不便,也有长期卧床的。《财新》报导则指,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水浸曾超两米,多人罹难,另有报导分析出现水势形成的原因。目前,两间媒体的上述报导均已删除。文已全数清空。
评论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