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怨恨”,给下一轮两岸青年交流盛世的备忘录

如果两岸青年都能意识到,目前双方都无法实现各自在族群和主权范畴上的主张,就该思考如何让双方能够共存、共荣地活下去。
2020年6月4日台北,国立台湾大学的学生在纪念活动中用蜡烛拼出“自由”二字。

【编者按】端传媒于今年九月份推出“两岸停火四十年:和平的假期”专题,当中针对陆生议题,推出报导〈我们的青春,到不了台湾〉、及评论〈专访汪宏伦:“陆生”就是照妖镜,映照两岸各自的问题〉〈当台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陆生经验反思两岸间的互相“怨恨”〉,出刊后,引发作者许仁硕以自身举办、参与两岸交流活动的经验,写出〈陆生十年,我们真的只能“互相怨恨”吗?〉回响。本篇为许文发布后,另一位曾经留学台湾的陆生回应。

谢谢作者梳理了这几年两岸三地学生交流的脉络。从内容上来看,这十年的历程,其实也是两岸三地政治变化的一道缩影;从观点上来看,我同意这样的观察。此外,我想从陆生的角度补充一些个人的看法,一方面作为对这篇文章的回应;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群体的生命经验,使得主题更加饱满。

我认为,两岸青年得以在2010年前后,开启了第一波真实的相遇,是由两个重要的机会结构所导致。而之所以称为“真实”,是因为陆生、台生得以大规模的自由往来。同时,这些人并非经由刻意“筛选”而成;相反地,在他们的身上所体现的,是相当一部分两岸基层的真实状况。

第一个机会结构,是中国大陆在2010年尚处于“后奥运时代”的余韵之中,亦是相对开明开放的时期。一方面整个社会思潮相对多元,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和文化运动较为活跃,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对中国大陆未来的预期充满乐观,认为这是一条线性进步的路径,从经济开放到政治开放是自然而然的。

其中,反映在对台湾的总体性态度,大陆普遍的民意认为,台湾经过政党轮替,马英九会“拨乱反正”,对两岸关系重启新局。这种态度最鲜明的例子就是韩寒的〈太平洋的风〉

第二个机会结构,我个人认为是2008年台湾政党轮替之后,自上而下的两岸互动的松绑,继而带动社会层面“探索大陆”的好奇心增加。对于台湾青年来说,无论是好还是坏,对大陆的了解可以不再局限于二手的新闻和书本知识,加之大陆方面“统战”所产生的“拉力”,使得大规模的你来我往第一次成为可能。

不过从陆生的角度来看,我想补充一些视野上的差异。私以为,2014年太阳花学运,既是两岸从官方层面开始出现转折的分水岭,也是陆生更深刻认识台湾的转捩点。在太阳花学运之前,个人认为绝大多数陆生还是相信交流的“进步史观”,认为交流一定会带来理解和融合。但是经此一役,陆续有陆生开始反思,究竟交流是否真正会带来理想中的结果,还有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了我们没有走向想像中的融合。

2014年3月27日台北,学生抗议者继续占领立法院。
2014年3月27日台北,学生抗议者继续占领立法院。

2016年政党再次轮替之后,我认为陆生其实已经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陆生意识到交流带来的是“水油分离”的结果,双方更清楚的体认到彼此的族群边界和身份边界。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未必是好事。

而另一部分,则是陆生开始逐渐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相比早期陆生群体相当一些成员愿意积极参与台湾社会议题,最终不知不觉的变成熟悉的陌生人。留学的过程退化成为获得商品化教育的过程,十分可惜也令人难过。

我认为,从2011年陆生学位生第一次来台,到2020年陆生政策寿终正寝,象征着第一代两岸青年大规模交流的结束。虽然结果不如预期的那样,而是一个令人遗憾和感伤的结果,但是它留下的启示不可谓不深刻,我个人归纳为两点:

第一点,这种自上而下由政党和政治所推动的青年互动,虽然能够快速助推交流的起跑,但是也具有先天性的劣势,正是由于其政治性大于其他的特征,使得这种交流非常容易受到政治和政党变迁的影响,例如当大陆的领导人更替,台湾的政党轮替,结果就是巢倾卵覆,成果转瞬即逝。

第二点,没有前提的交流,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甚至会带来大概率的失败。这里所谓的前提,指的是必须尊重彼此的核心“情感”,克制自己的报复冲动、避免以怨恨叠加为后果的互动。理想的互动过程,应该是带着同情式的理解和理解式的同情。未来如果还有第二代的交流,希望我们能够引以为鉴不再重蹈覆辙,从这两方面着手,加以修正和改进,这是必须双方同时开始的修复工作,这点上我完全同意汪宏伦老师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在此当下,两岸彼此正在经历报复的循环和敌意的螺旋,原本双方并没有那么多的仇怨,而恰恰在这个巨变的2020年,加速了这种对立的情绪。虚拟社会的“速食化”和高度化约,让人们所经历的“非现实感体验”远比现实社会更难以感知到彼此的价值底线和情感结构,而两岸在地理空间上恰恰是高度接近的,虚拟和现实的张力背后,是冲突和危险的升高。

如果双方真正意识到,在目前双方都无法最终实现各自在族群和主权范畴上的主张,就应该认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让双方能够共存地好好活下去,继而寻求共荣的可能。

这可能是两岸青年十年来交流所能够留下的最大、最具有价值的遗产。

读者评论 1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本文的作者仅仅是假装在思考。两岸之间固然谈不上什么血海深仇,但中国共产党一直就是房间里的大象,习近平之前大家都假装看不到而已。在陆生眼中交流的目的就是宣传“统一”,而统一其实就意味着接受中国这个法西斯政权,放弃个人权利和自由,香港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种统一没有任何正常人会接受,因此这种交流是无意义的,也是注定失败的。只有陆生们承认共产党中国就是赤裸裸的法西斯国家的事实,交流才是会有意义,否则只会沦为中国内部仇外宣传的材料

  2. 作为中国居民,我要说一句,七十年的洗脑教育再加上近三十年的大国撅起,中国人,尤其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正常人,他们无视中国体制的邪恶,假装这个国家也是正常国家。我不否认这些人会改变,但恐怕也要像日本人一样经历一次亡国才能真正思考什么生活才算正常。所以才会有陆生期望通过交流让台湾人认同中国,认同什么,放弃自由还是拥抱法西斯主义?

  3. 台灣問題是關乎到中共政權執政合法性的基石之一。中共一直以來宣稱自己是中華民國的繼承者,但台灣問題得不到解決,中共的合法性就存在隱患,也因此大陸人自中共建政以來始終在接受大一統教育(類似於台灣民主化前)。這一趨勢在習上台以來尤甚,甚至 中華民國 這種偏藍的詞彙在大陸網絡社群上也會被視為」台獨」的證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陸人也是威權體制下的政治教育與宣傳的受害者。
    兩岸本沒有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而兩岸的年輕人也本可以其樂融融。當下的對立更多在於意識形態與政治體制層面。不幸的是,在這個問題上考慮到兩岸的體量差異,台灣能做的並不多。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大陸依然延續當下的政治體制,大陸的民眾依然生活中言論管制的環境中,兩岸矛盾將不太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唯一可以寄希望的是民主化後的中國大陸通過平等對話開啓兩岸政治上的合作渠道,並開放言論來使國民擺脫仇恨情緒的束縛。到那時兩岸是通過聯邦制或其他形式得到統一亦或者是構建類似於美英間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才會具有些許的可能性。只是,即使是民主化這一想法在目前的環境下也只是遙遙無期。

  4. 其實有一點就是最好還是能減少一些對於陸生內地生😂就是「大一統」啊「不可分割」的刻板印象吧⋯其實很多中國學生都是有民族自決區域自決意識的,只是出於安全考量不方便太公開表達又因為刻板印象而不大能融入本地學生群體中😂我在香港也經常會覺得自己說著「普通話」就有種貼著「我是粉紅」的標籤的感覺哪怕我比我的藍絲阿sir們黃多了⋯⋯另外哪怕就是立場不一致也不應該以斷絕交流解決⋯⋯畢竟我自己並不隱瞞立場⋯我立場不同的老師同學也沒有因此就畫了清界線疏遠我,同樣我也不覺得「粉紅」就是原罪了,很多人其實只是網絡跟風而且了解信息的來源又單一而已,而且因為受過一樣的教育我大概中學時也做過傻了吧唧的粉紅啊,但人並不是不會改變的,我自己的變化也許和閱歷增長另外也許也和大學時的台灣同學的洗腦(笑⋯有關吧。而不放棄交流某種程度上有可能會是自下而上醞釀某種不可能的改變的契機啊⋯⋯

  5. 作者虽然道出一片苦心,但不免直言,最后的所谓「共存共荣」,可能还是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了。当然了,如果说一定要本着以具体的实践尝试,来解决问题关键,并最终实现某种愿望的话,至少最后提到的「族群范畴」与「主权范畴」,应当是中国大陆青年最需要认真领悟与理解的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概念。

  6. 中國內部各省份人員本身就是一盤散沙,只是可能沒有政治議題操弄下的明顯互相敵視問題。
    如果還幻想去收復台灣,求得什麼共榮,還是有點不自量力的!
    俗話說,自己都管不好,還想去管別人!

  7. 我了解作者,也贊成作者所表達的需要互相理解。
    我唯一不贊同的,是所謂的帶來融合。
    我一直不能接受大一統,就像我不能接受西方殖民,也不能接受二戰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
    個體自願融入一個社會,和以任何手段強硬地把所有人融合在一起,我們需要明白那其中的差異。

  8. 對於2010年前後的中生未經刻意篩選一事有些疑問。就我所知,中生來臺灣和返還中國時都需要經過政府的面談,但詳細情形並不清楚。不知道作者或是端,能否對於中國政府如何允許中生來台、及中生回中國後的面談或管理機制能有更多說明

  9. 我支持中國和台灣的學生應該有更多平等的交流,但殘酷的現實是,這個交流的可能性完全掌握在中國政府手上。在這個背景下,要談共存共榮未免太鄉愿了一些。
    另外,「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叫做主張。「台灣政府擁有獨立的治權」是事實,不是主張。作者似乎有點偷換概念。

  10. 併吞台灣對一般中國人會有什麼好處嗎,或帶來任何生活上的不同嗎?如果不會,陸生,以致於大多數中國人,又為何要堅持所謂的統獨立場呢?

  11. 陸生即使在台, 恐怕也沒有言論自由, 哪來什麼真正的交流。

  12. 陸生若果要脫離中共的影響,以獨立的群體發聲,有莫大的風險,無論其立場如何。之前端有個寫兔主席的文章,其呼籲“港漂”積極參與香港社會——“在中共的各種匪諜組織領導下”為前提,亦不敢提以公民社會參與為己任。在此種現實之下,無論陸生還是“港漂”,天然被認爲是匪諜的幾率非常之高。

  13. 結尾的成果收穫如果曾經還存在過的話,現在也應該消失殆盡了。因為一方面,在萬馬齊喑的中國,沒有任何自下而上的運動去推動博主所說的這種理念或捍衛這種成果。中國沒有能力自主修復它在國家建構上的bugs,也沒有辦法接受他者的訓誡開導。同時,台灣人也不會接受一個當了婊子還立牌坊、貓哭耗子式假慈悲、像給雞拜年的黃鼠狼、畏威不懷德的政權去搞什麼建設性的「共存共榮」。

  14. 滿同意樓下PPAP的想法。不知當雙邊堅持各自統獨立場時,還有什麼交流的可能嗎?我自己個人經驗是有的,但是真的不容易,也需要小心維護。

  15. 还是应该由下而上,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而淡化政治因素,但在海峡两岸现在是不可能了。本质原因是没有一个政治上各表的共识,一个模糊的空间,于是只好划清界限,双方亮马。

  16. 印象很深之前有个陆生因为抗议台某项政策被台网友和某党认为他是中国派来的间谍 给出的证据是他是团员。。。。怨恨很深了
    有点像最近美禁止中国共产党员及其家属入境美国

  17. 2008-2014的所谓黄金时期是因为有一个大中华主义的错觉,大陆人对台湾的好感是建立在对方承认大一统的基础上的。

  18. 不太同意2010年属于开明开放的时期,其实这时候党国已经在暗暗打压民间的NGO组织和公民团体,并且加强管控舆论,人们对中国政治改革的未来的乐观是不切实际的。